第七节 术后处理
术前、术后处理在外科又称为“围手术期处理”,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保证手术顺利完成,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手术的终了并不是治疗的结束,仅仅是完成了手术治疗的一个阶段。
术后处理包括全身处理和局部处理。
一、全身处理
患者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后,首先注意观察生命指征的变化。常见的反应有:
1.失血反应
病人血压较低,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少尿,脉微弱。原因:术中病人失血过多,补充不足,体内有效血容量不足。诊断:失血性休克。
处理原则:①继续保持输液、输血通道。②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输全血、输液。③直至补到血压回升,并保持相对稳定为止。
2.麻醉反应
(1)全身麻醉 全麻术一般在手术结束的同时,病人应该基本苏醒。若病人返回病房后仍未苏醒,并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血压相对稳定,可诊断为全麻反应。
处理原则:速请麻醉师会诊及处理。
(2)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若过早活动,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腰痛,甚至遗留头痛、腰痛。原因:因过早活动而引起。
处理原则:术后绝对平卧6小时以上,不垫枕、不抬头、不翻身、不侧卧、不坐起、不进食水。
3.术后疼痛表现
(1)术后麻醉作用消除,切口出现疼痛,尤其在术后1~3天最明显。
(2)疼痛的程度 与病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每个人的痛域、耐受程度不同;与手术部位、大小有关。
处理原则:①必要时可给予适量止痛剂,但不宜多用、久用,以免成瘾,如度冷丁。②若病人能够忍受,则白天不用,晚10点以后再用。③留置止痛泵。
4.排尿困难表现
若术前留置有导尿管并在术后带回病房,可保留6~8小时后拔除,以避免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一般病人在导尿管拔除后,大多可自主排尿。若拔除导尿管6~8小时后病人仍不能自主排尿,可导致膀胱憋胀,甚或下腹部疼痛。触诊及叩诊:膀胱充盈,其上界均超过耻骨联合的上缘,诊断为急性尿潴留。
处理原则:①在下腹部用热毛巾、热水袋等热敷;②在下腹部“丹田穴”点穴、按摩、针灸;③“条件反射法”,用流水冲击空盆的流水声,刺激病人排尿;④临时导尿一次,但不留置导尿管;⑤若病人仍不能自主排尿,只能再次留置导尿管,直至能够自主排尿。
5.术后感染表现
可根据手术部位及感染部位分类:
(1)软组织感染 切口延期愈合,肌肉或肌腱粘连,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瘢痕增大。
(2)关节内感染 破坏关节内部结构,损伤关节囊、关节软骨面,致关节粘连、僵硬,甚或畸形、残废。
(3)骨髓腔感染 致破坏骨质、骨髓腔,死骨形成,长期反复迁延难愈,进一步导致病理性骨折。
(4)椎间隙感染 可引起剧痛,甚或影响脊髓功能。
(5)椎管内感染 可影响脊髓或脑部功能,危及生命。
因此,骨科术后一旦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绝不能大意。一般情况下,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则感染几率较小,尽管如此,为安全起见,术后仍应选用广谱抗生素一周左右。若手术复杂,切口较大,显露范围广泛,手术时间较长,则术后感染几率倍增,术后应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一周以上,并密切观察病人切口情况及体温变化,定期查血常规。如果出现感染症状,要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配合中药综合治疗。
6.术后饮食及营养
(1)局部麻醉、神经干阻滞麻醉的病人,术后一般即可进普食。
(2)全麻病人,在术后6~8小时,完全清醒以后,方可进普食。
(3)因术后机体恢复、切口修复痊愈均需营养补充,应尽量调整饮食,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有针对性地补充富含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物。
二、局部处理
术后病人回到病房,要注意观察局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1)出血原因①术中骨面(断面、手术创面)或髓腔的出血,不易止,术后可继续渗血。②术中止血不彻底,易导致术后持续出血。
(2)观察及处理 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根据伤口渗血程度的大小来推断伤口出血情况:①若切口敷料渗血不严重,仅是骨面或髓腔的出血,采取用棉垫加压包扎的方法;同时,可视情况给予止血剂。②若切口敷料渗血不止,并逐渐加重,且血压下降(每10~15分钟测一次),虽经输血,血压仍然不稳,伴面色苍白、烦躁、少尿,应考虑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有新的出血点产生,导致术后继续出血,应果断再次手术探查,查明出血点,彻底止血。
2.换药
(1)原因①打开敷料,观察切口的渗血及渗出情况,以及是否有红肿等感染现象。②敷料只有在干燥的情况下,才有阻隔细菌的作用,且最多不能超过48小时。
(2)处理原则①术后24~48小时以内,更换敷料一次。②此后,2~3天更换敷料一次,直至切口愈合,拆线。③平时只要敷料被渗血或渗出物渗透,就要及时更换。
3.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
(1)原因①若损伤较重,伤肢周径会随肿胀变化。②若出现肿胀加重,可能加压包扎不当,或超时。③石膏托、石膏管形外固定,石膏压迫血管、神经。以上均可出现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2)观察①血运:观察末梢皮色,触摸末梢皮温,测知末梢甲床充盈时间;触摸末梢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②感觉:询问患肢自觉感觉变化,如疼痛、麻木、针刺,并标记出感觉变化区域、范围。③运动:观察末梢指(趾)的主动、被动的运动变化,检测肌力的变化。
(3)处理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果断处理。如及时松开绷带,抬高患肢,输液及配合中药治疗消除肿胀,必要时,患肢切减张切口。
4.拔除引流
(1)若切口内放置了引流条(管),一般在24小时以内,第一次换药时就应拔除,并核对数量、记录。
(2)若术后渗出物较多,可在48小时左右拔除引流条(管)。
(3)引流条(管)一般不能留置过久,过久易导致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