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聪甫医案精华
- 李肇夷 黄立中 何清湖
- 1452字
- 2020-08-28 18:33:34
三、脾胃学说与“形神合一论”的关系
上面略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方药。现在谈谈脾胃学说与“形神合一论”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寥寥数语,概括了“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也包含了脾胃功能与形神活动的关系。阐明饮食物质进入胃肠是养五气的,“五气”指人体吸入自然界的空气,“气和”指“气”与“味”相结合,也就是说,吸入体内的氧气与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代谢作用而产生的热量和能量以供给脏腑、经络的需要。东垣所谓“胃气和平,营气上升,始生温热”;津液亦因之输布全身。《灵枢·决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气”运行精、血、津、液,气血的衰旺,反映到“五色修明,音声能彰”的耳目上窍,耳目诸窍,也是衡量“神”的功能是否强健的标准。
明·张景岳说:“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它的生理基础在于脾胃,它的物质运动在于阴阳,它的代谢变异在于气血,它的生命活动则依赖于“形”、“神”。“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谓全体。”这就从形神关系阐述人体整体观的实质。“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不小。”脾胃功能确系人生整体功能的基础和源泉。“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脾胃的强弱,关系到气血的运行,阴阳的胜复。当前,有人从脾胃学说为指导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广东着手脾的研究,从病人唾液中探测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升高和下降,观察脾虚患者与阴虚患者及其他脏腑病患的差异,摸索出苗头。这是脾胃研究可喜的开端。今后,还要从新兴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从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如“脾主运化”,“脾为营之本”,“脾统血”,“脾主肌肉”,“脾实四肢”,“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脾为涎”,“脾为胃以行津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有的基本理解了,有的还没有获得理解。看来,脾的研究,不但是对消化系统的研究,根据东垣脾胃学说,脾治中央而灌四旁(指四脏,前文已略论及),说明脾胃功能的强弱影响到各脏腑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特别是影响机体整体、形神的矛盾运动的平衡和发展。在研究脾胃的生理或病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苗头。
在治疗方药方面也是这样。举例说,东垣的首方——补中益气汤,后人对此方有各种议论,其实,责任不在其方而在于用方的人。用之得当,效若桴鼓,如果非是病而用是药,当然起相反作用。我常应用本方时,如遇有脾胃虚弱不能顾护营卫,卫气空疏,寒热汗出,则以桂枝、芍药易升麻、柴胡,定名为“护卫益气汤”;如遇阴火灼肺,少气无力,口渴自汗,则以麦冬、五味子易升麻、柴胡,定名为“生津益气汤”;假如阴火上乘,干心犯胃,面如火燎,心中烦热,则以知母、黄柏易升麻、柴胡,定名为“降火益气汤”;倘若脾阳不足,畏寒身蜷,肢冷便溏,则以附子、炮姜易升麻、柴胡,定名为“扶阳益气汤”。正如以苍术、木香易白术、当归,名为调中益气汤一样,灵活运用,而不失补中益气的原意。在这个问题上,要从复方的药理、药化等实验研究方面狠下工夫,阐述其配伍作用的机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1979年《浙江中医药》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