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 (唐)孙思邈著 李景荣等校释
- 2635字
- 2020-08-28 18:59:52
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 ⑤,人禀五常 ⑥,以为五脏;经络府腧 ⑦,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 ⑧,始终循旧 ①。省病 ②问疾,务在口给 ③,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 ④,握手不及足;人迎 ⑤趺阳 ⑥,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不可不谨以察之 ⑦而自防虑也。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医处方,不得使别医和合,脱或私加毒药,令人增疾,渐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须慎之。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 ⑧,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
⑤ 以植万类 真本“植”作“殖”,《伤寒论•序》“植”作“运”。
⑥ 五常 即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孔颖达蔬:“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
⑦ 府腧 “府”原作“腑”,据真本、《伤寒论•序》改。按“府”,气府。“府腧”,即腧穴。
⑧ 各承家技 “技”原作“伎”,据《伤寒论•序》改。按“伎”,通“技”。《说文通训定声•解部》:“伎,假借为技。”
① 循旧 孙本、真本“循”并作“顺”。按“循”,依循,遵从。《淮南子•泛论》:“大人作而弟子循。”高诱注:“循,遵也。”“循旧”,谓遵从旧法。
② 省(xǐng 醒)病 察病。按“省”,察,诊察。《尔雅•释诂下》:“省,察也。”邢昺疏:“省谓视察。”
③ 口给(jǐ 己) 犹口辩。谓口才敏捷,善于答辩。《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④ 尺 谓尺肤,即人手臂寸口后至尺泽的部分。《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杨上善注:“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
⑤ 人迎 诊脉部位之一,在颈部喉结两旁,动脉搏动应手处,属足阳明经。《灵枢经•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⑥ 趺阳 真本作“跌阳”。
⑦ 病者不可不谨以察之 上“不”字原脱,据真本、孙本补。
⑧ 天真 人之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素问•上古天真论》高士宗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姚止庵注:“人生于地,气禀于天,惟人受之,是谓天真。”
夫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又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恚怵惕,又有产乳落胎,堕下瘀血,又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为患生诸枝叶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医说男女长幼之病,有半与病源相附会 ①者,便可服药也。男子者众阳所归,常居于燥,阳气游动,强力施泄,便成劳损损伤之病,亦以众矣,若比之女人,则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则有月事,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相协者,皆自说之,不尔,与治误相触动,更增困也,处方者亦应问之。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 ②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风湿,触犯禁忌,暴竭精液,虽得微疾,皆不可轻以利药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因滞著床,动经年月也。凡长宿病宜服利汤,不须尽剂,候利之足则止,病源未除者,于后更合耳,稍有气力,堪尽剂则不论也。病源须服利汤取除者,服利汤后,宜将丸散时时助之。
① 附会 依附。《晋书•卞壶传》:“杨骏执政,人多附会,而(卞)粹正直不阿。”此谓联系相关。
② 腠理 “理”原作”里”,据孙本、真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里”,通“理”。《说文通训定声•颐部》:“里,假借为理。”
凡病服利汤得瘥者,此后慎不中 ③服补汤也,若得补汤,病势还复成也,更重泻之,则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气力未甚平复者,但消息之。须服药者,当以平药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气力未衰,欲将补益,冷热随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汤,泻除胸腹中拥积 ④痰实,然后可服补药也。夫极虚劳应服补汤者,不过三剂即止。若治风病应服治风汤者,皆非三五剂可知也。自有滞风洞虚,即服十数剂,乃至百余日可瘥也。故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③ 不中 不宜。按“中”,宜于,适于。《广韵•东韵》:“中,宜也。”《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④ 拥积 真本作“瘀积”,四库本作“壅积”。
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法律礼乐,莫不由人。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脑髓生,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刑德,人有爱憎;天有阴阳,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长短。所以服食五谷,不能将节,冷热咸苦,更相 触 ①,共为攻击,变成疾病。凡医诊候,固是不易。又,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 ②,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 ③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原由 ④,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① 更相 (chéng 成)触 更相触犯。按“ ”,触犯,碰撞。《玉篇•手部》:“ ,触也。”又,真本作“更相当触”。
② 干惊 为病邪触犯而致惊悸。按“干”,触犯。《国语•晋语四》:“若干二命,以求杀余。”韦昭注:“干,犯也。”
③ 六识 佛教名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指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生的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又,真本作“六府”,孙本作“六腑”。
④ 原由 “原”原作“元”,今改。按“元”,与“原”同。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元由即原由。又,孙本、真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