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 胡兴文
- 1335字
- 2021-04-02 05:34:06
1.6 本书结构
本书由八章组成。
第1章:绪论。从研究背景、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本书结构六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概述。
第2章:基本概念阐述。对宣传、对外宣传、外宣翻译、外宣翻译的英译等和本书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解读,确定本书所采取的立场,为后续研究做好定义和范围上的铺垫。
第3章:外宣翻译研究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梳理,对外宣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外宣翻译在基础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宣翻译研究的可能进路,并认为从叙事学视域对外宣翻译进行理论研究是可选途径之一。
第4章: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的关联。从叙事谈起,回顾叙事学从经典到后经典的演进路径,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叙事学在翻译中应用,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并论证叙事学与外宣翻译结合的可能,为下面的主体研究的展开做好前期的铺垫。
第5章:外宣翻译的叙事选材。译前的翻译选材是外宣翻译成功的物质基础。本书认为,在译前的叙事选材中,外宣译者在我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框架下,要兼顾赞助人的意识形态、接受者的接受需求和对外传播的规律,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6章:外宣翻译的叙事建构。在译中的叙事建构中,结合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优势,从微观的文本层面(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参与者的再定位)揭示外宣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再叙事协调,其目的是在文本层面架设桥梁,进行叙事交流,在意识形态层面设置藩篱,进行叙事竞争。
第7章:外宣翻译的叙事接受。无论是从后经典叙事学重视读者的角度,还是从外宣翻译所具有的传播特性,外宣翻译的叙事接受都应是叙事学视域下外宣翻译研究应有之意。本书认为外宣译者要根据叙事接受者的差异、外宣翻译双重性质,采取“归化”“异化”二元并存的翻译策略,适度使用“中国英语”,同时面向叙事接受者采用删减、增添和重构等“编译”手段,切实提高外宣翻译的叙事接受效果。
第8章:结语。本书通过批判继承叙事学中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特别是贝克教授的叙事学理论)的优势,从叙事学角度对外宣翻译的译前的叙事选材、译中的叙事建构、译后的叙事接受进行全面解读。在译前叙事选材中,外宣译者应在我国对外宣传的叙事框架下,兼顾叙事赞助人的意识形态、叙事接受者的接受需求和对外传播规律,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在译中叙事建构中,外宣译者应从微观的文本层面(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参与人的再定位)进行再叙事协调,其目的是在文本层面架设桥梁,进行叙事交流,在意识形态层面设置藩篱,进行叙事竞争。在译后叙事接受部分,外宣译者要根据叙事接受者的差异、外宣翻译的双重性质,采取“归化”“异化”二元并存的翻译策略,适度使用“中国英语”,同时面向叙事接受者采用删减、增添和重构等“编译”手段,以切实提高外宣翻译的叙事接受效果。笔者期待本书不仅能揭示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本质,拓展外宣翻译研究视野,进而丰富整体的翻译研究,也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服务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最后,指出本书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