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索

吴文彬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15)


摘要:创新驱动作为“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起推动作用的就是人才,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角。创新创业的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培育项目。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义务和责任。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特色教育,改变激烈竞争态势,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历史不长,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自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后,相关理论研究逐渐繁荣起来。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三是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创新创业人才理念的研究;二是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研究。本文创新之处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二是课程设置创新,三是教学方法创新等。本文采用参考文献法、实地调研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016年10月1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强调,要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一是抓培养方案;二是抓课程体系;三是抓教学方法;四是抓制度创新;五是抓实践环节。2017年8月17日,陈宝生部长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会议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三是着力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四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展开探讨。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论

2.1 创新驱动顺应国家发展战略

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实施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继国发〔2014〕19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为应对发展挑战、顺应国家战略实施要求,教育部教职成〔2015〕9号文发布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这是迄今为止教育部第一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全面系统规划改革发展的指导文件,已成为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行动指南。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十三五”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认真研究、系统谋划,明确改革任务、细化改革措施、加强经费和制度保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好用好众创空间,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创业教育初现模型,创新教育如何开展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过程中只关注创业却忽略了创新。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创业则是实现此价值,如果无创新作为基础,创业的发展必然难以为继。而创新不是像语文或数学课程一样上相关课程就可以掌握,现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手段非常有限。若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定要从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切入点,通过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对课程的改革;二是对学校创新创业氛围的改革。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探索

3.1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创新创业是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根本原动力。实现创新创业,关键是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精神,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欲望,释放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褒奖创新创业、竞相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创业知识系列讲座和现场咨询活动、创业知识系列讲座和现场咨询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营销大赛等活动。

3.2 建“双师型”师资,创双创人才培养条件

“双师型”师资的建设一定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社会、企业引进、聘请“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如,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此外还要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在生产第一线承担技术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以获取或强化“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这些“双师型”师资不仅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了条件,也为创新创业型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

3.3 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为激励、引导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需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如设立相关机构、领导小组、产学研中心等。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除日常科技会议外,也要设立如科技中心、成果转化型公司等机构,以此推动教师将发表的论文、出版的教材、教科研课题立项、发明专利等成果转化,进而带动学生在专业领域、发明专利上有所突破。

3.4 课程改革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改革与建设核心要紧密围绕职业素养和技能应用。课程须与职业密切关联,了解课程的应用发展方向。

3.5 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在2015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又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实践。如开发专业课程,组建校企师资课程教学团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综合职业素养,学校各专业扎实地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中,因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方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1)启发式教学:把“讲”变成“问”。

(2)研讨式教学:不设标准答案,无论对错,鼓励学生讲出观点。多用分组讨论。

(3)参与式教学:组建模拟团队,组建学习小组,由学生根据知识点设计参与方案,到实践中观察,设计创业项目,考察创业公司,拜访创业校友等。

3.6 创新创业大赛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开展双创技能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活动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首的各项技能竞赛等。

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是挖掘大学生什么潜力?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在大学教育中,创业是一个教育环节,学习能力与研发能力、决策力与执行力、洞察力与商业策划能力等重在培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要打造可持续、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开放环境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补足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开展以现代技术应用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技能竞赛,有效的挖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基于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向“职业能力通用化、专业能力岗位化、就业能力国际化、工作能力策略化、动手能力技能化、发展能力自我化”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3.7 促建创新创业平台,承载创新创业梦想

平台建设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场地、设施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者依托行业、开发区创业园、科技园等,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向市场,利用校企合作的机制,自主创建大学生“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企业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如,企业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课程建设的基石,企业教学基地建设是课程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的保障。以平台为载体,助力人才实现梦想。

4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策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多数学校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可是,怎样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给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怎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怎样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4.1 树立创新型教育观

教育观念创新:首先是人才观的创新。由培养知识、技术性的专门人才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型人才。其次是教育功能观的创新,要由封闭的教学创新为开放的产、学、研三位一体,让高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要任务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头脑中。

4.1.1 学校领导教育观念的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职业院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所以,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树立观念,着手当下,放眼未来。

4.1.2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使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是需要过程的,为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就必须转变且亟待转变。所以,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才会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4.1.3 学生教育观念的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目前的学生教育阶段都是由家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已形成了知识的“老师为准,答案为准”的知识思维。在实行创新模式授课时,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通过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2 建设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师资队伍单凭学习和培训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实战。如,以专业为依托创办专业型公司等。专业型公司为产学研一体化搭建了一个平台。不仅可以推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还开辟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新路径。在专业型公司中,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实战能力。

4.3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途径探索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1 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制定应着手于以下五方面:一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二是以个性化教育为原则;三是以实践活动为手段;四是以自主学习为导向;五是以自主创新创业为目标。

4.3.2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为重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以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发现学生特长并加以利用、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不设标准答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要把“讲”变成“问”,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宰课堂,倡导理论+实践+实战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

4.3.3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第一,营造学习环境。目前,学生刚入学对自己喜欢、擅长不能精准识别,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体验机会。

第二,营造实践、实战环境。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理论知识能解决的教育,重点在于实践和实战,所以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实战提供场地、设施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者依托行业、开发区创业园、科技园等,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向市场,利用校企合作的机制,自主创建大学生“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等。鼓励学生参加、组建社团并配备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成立工作室和创办公司;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项目等。

第三,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要在政策、资金、场地等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学生不畏创新、不惧创业,开辟大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新局面。

5 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历史责任。本文紧扣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这一立足点,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和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并且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策略、培养实践过程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广东某高职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提出了推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产学研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9-10.

[2]侯秀丽,吴松飞,王松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8):98-100.DOI:10.14004/j.cnki.ckt.2017.1752.

[3]谢攀科,郑淑娟.“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研究——以嘉兴职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6):37-38.

[4]王宏旭.“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客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140-141.

[5]石金艳,谢永超.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1):136.

[6]赵红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路向探究——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7(3):69-70.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17.03.038.

[7]孙阳.高职院校信息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6):214-215.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06.214.

[8]谌岚.基于众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7(2):247.

[9]吴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推进路径[J].才智,2017(1):73-74.

[10]安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34-37.[11]蒋建强,杜刚.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2):62-63.

[12]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13]丁桂芝.创客教育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6(3):84-87,95.

[14]沈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下旬),2016(8):164-165.

[15]王向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2):1-2.

[16]张颜梅.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3):88-90.

[17]刘媛.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30-331.

作者简介

吴文彬(1986— ),黑龙江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基于供给侧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7GZGJ3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策略研究(201709k18),广州市教育局;基于供给侧视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YQN2017069),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研究(WHSZ15QN010),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供给侧视阈的高职数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6T093),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