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性(上)(节录)

《诗》《书》《礼》《乐》[1],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2]。《书》,有为言之也[3]。礼乐,有为举之也。圣人比其类而论会之,观其先后而逆顺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复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礼作于情,或兴之也[4]。当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后之序则宜道也。又序为之节,则文也。致容貌所以文,节也。君子美其情,贵[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币帛,所以为信与征也,其辞宜其道也[5]。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题解】

郭店竹简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一套竹简,共13000余字。其作者不可考。

本段文字是《性命自出》的一段,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将其改为《性》(上、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性情论》与之大体相同,其中提到了对《诗经》等著作的研习方法,还有对其与礼仪、教育关系的讨论。主要提到了一些学习这些著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这些著作形式技巧上的分析。

【注释】

[1]“六经”在李零《校读记》中均未加书名号,礼、乐在正文中有时指书,有时只是指礼和乐自身,此处据文意,加上书名号。[2]有为为之:指出于一定思想情感目的进行诗歌创作,与“诗言志”类同。[3]有为言之:指有相关事件的记述。[4]礼作二句:礼产生于情,由情而兴起。[5]币帛三句:币帛作为表示诚信与交往的表现,在交往时仍然需要辞令来适当表达。

【讲疏】

郭店竹简中有许多失传文章,其中对“六经”的评价对我们继续了解先秦思想有很大帮助。学者们认为从竹简的主要内容看可将其归为思孟学派,其所述思想位于孔孟之间,成书早于《孟子》。这又为今天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本篇节文中,有许多代表性观点:“观其先后”,了解作品生成时的社会环境,可看作孟子“知人论世”的先言。“逆顺之”,“体其义而节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相当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由此可见孔孟之间思想的过渡。此外,竹简中对“六经”的评述,对言辩的认知及对性与命、情与礼的探究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向孟子过渡期间的儒家文艺发展脉络,对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解读】

礼作于情

郭店竹简《性》(上)篇这里主要谈及礼与情之间的关系,认为礼与情二者之间其实并非对立的关系,相反应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君子美其情”,意思是说在阅读体验中如果能更好地体会诗歌创作和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文章认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而“性”为“喜怒悲哀之气”,由此界定了“情”和“性”的基本范畴,这种说法早于《毛诗序》所提出的“情动于中”,由此可见其发展的渊薮,“礼作于情”的提法对后世礼与情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关知识链接】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中发现,竹简共804枚,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中共发现16篇战国时期的文献,主要以儒家典籍为主,有12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道家典籍3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儒道共同典籍《五行》。其中,《老子》《缁衣》可见诸传世本,《五行》可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其余均为先秦散佚典籍。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大体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为先秦时期孔孟之间的学术史及思想史(可参见庞朴《孔孟之间》,《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延伸阅读】

《郭店楚简校读记》是专门研究郭店竹简的著作,作者在对竹简进行重新修订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创见,对研究竹简乃至儒家思想起到填补漏洞的作用。所选性(上)中的诸如“喜怒悲哀之气,性也”“情生于性”等命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