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纪伯伦散文诗选(汉英对照)
- (黎)纪伯伦
- 939字
- 2024-11-03 00:13:41
前言
纪·哈·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于1883年生于黎巴嫩山。他12岁时到过美国,两年后又回到东方,进入贝鲁特的阿希马大学。1903年,他再次到美国,待了5年,多居住在波士顿。之后他到巴黎学画,同时漫游欧洲;1912年回到纽约,在那里居住。
纪伯伦的一生,短暂而辉煌,经受了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爱情波折、失去亲人等苦痛。这些苦难,没有将他打倒,他将残酷的现实当做圣殿,把爱与美作为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当他感到死神将临时,为了让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他忘记了身上的病痛,终日伏案创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道:“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纪伯伦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重要奠基人。他的青年时代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先后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创作。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抒发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罗丹曾经肯定地评价纪伯伦说:“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先知》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目前,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纪伯伦同鲁迅、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全球闻名。
故乡奇崛秀美的景色,为他的艺术创作插上了翅膀。纪伯伦的作品大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与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深沉的情感与远大的理想。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者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1927年,冰心先生在美国朋友处读到纪伯伦的《先知》,并被它深深打动。她说:“那满含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字,予我以极深的印象。”1931年,冰心先生将他的《先知》翻译成中文。从20世纪50年代起,纪伯伦的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的作品。这位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