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安眠药:水合氯醛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最早是在1832年,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使用氯气与乙醇反应生成的,他还发现在碱性环境下,水合氯醛生成氯仿和甲酸。德国药理学家鲁道夫·布赫海姆(Rudolf Buchheim)在1869年之前就发现了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但布赫海姆的初衷是解决一些疾病中,患者血液呈现出碱性化的问题,他希望水合氯醛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的甲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并没有达到目的,于是终止了这一研究。

德国药理学家奥斯卡·利布来希(Oscar Liebreich,1839—1908)在柏林大学病理研究所担任助教期间也研究化合物的催眠作用,他着眼于水合氯醛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的氯仿,希望观察到更好的催眠效果。他首先在兔子身上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然后设计了不同剂量的实验研究,相关结果于1869年发表。很快,水合氯醛被应用于临床的催眠和镇痛。并且它在水中和乙醇中都很稳定,所以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先灵(Schering)公司建设了一个工厂生产这一药品,商品名为Noctec,作为瓶装溶液出售。这是临床上第一个被真正应用于催眠的药物,还可用于儿童,但使用者不能饮酒。短短几年,水合氯醛的需求量每年超过1吨。

不过,实验显示,虽然水合氯醛有催眠作用,但使用者的血液中氯仿成分非常低。发现胰腺降血糖作用的德国医生约瑟夫·冯·梅灵(Joseph von Mering,1849—1908)在研究巴比妥类催眠药物时对水合氯醛也做了研究。他推测水合氯醛的作用机制有可能是在血液中生成了三氯乙醇,三氯乙醇在血液中发挥了催眠作用,但这一推测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验证。1962年,葛兰素史克推出了三氯乙醇的磷酸盐——磷酸三氯乙酯钠,用于催眠。

1962年,好莱坞女明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由于服用药物过量致死,当时就发现她饮酒的同时使用了水合氯醛。另外,她胃内还有另一类药物——巴比妥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