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的待遇

在农业革命期间,人类通过选择性狩猎和饲养来驯化家畜。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成功的;但从动物的角度看,这却是一场灾难。即使在保证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同时,人类也会对家畜造成巨大的伤害。农民们忽略了家畜从野生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许多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他们把动物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剪断它们的角和尾巴,将其母子分开,饲养畸形动物。这些家畜饱受痛苦。

例如,为了在野外生存和繁衍,远古的野猪必须与其他野猪沟通合作,形成复杂的猪群,并由年长和富有经验的母猪领导。进化压力使得野猪成为聪明的社会化动物(母猪尤其如此)。野猪的后代——家猪——继承了它们的智力、好奇心以及社交技巧。它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气味进行交流。在一项实验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斯坦利•柯蒂斯教授训练两头猪,让它们用鼻子控制一种特殊的游戏手柄。教授发现在学习和玩简单的电子游戏方面,猪很快就和灵长类动物不相上下了。

现在,工业化农场里的农民把母猪锁在狭小的妊娠箱里,让它们生下小猪,将其喂养长大。人们在2-4个星期内将仔猪与母猪分开,然后再让母猪受孕。客观来看,母猪不再需要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其他猪群社交,与小猪亲密接触,甚至到处走动。但从主观而言,母猪仍然有这样做的强烈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母猪就会陷入痛苦。

20世纪50年代之前,心理学家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持怀疑态度。主流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由物质反馈决定的。他们警告说,那些受到父母拥抱和亲吻的孩子长大后会任性,缺乏安全感。今天,专家们抛弃这些严苛的行为主义理论,承认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在一系列实验中,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证明,哺乳动物不能单靠食物生存,它们也需要情感纽带。

农民关注小猪、小牛和小羊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它们的情感需求,摧毁了动物王国中最基础的情感纽带。他们用新出现的有神论宗教,比如犹太教、印度教和基督教为自己辩护。在人类履行对神、自然和动物的某些义务的前提下,上帝允许人类控制其他动物。

《圣经》时代的以色列或者古代中国,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意见,不关心农民的需求。父母经常把孩子卖为奴隶,或者把她们嫁给出价最高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视牛和鸡的感受并不奇怪。

科学革命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在这种宗教中,人取代了神。有神论以上帝的名义为传统农业辩护,而人文主义以人的名义为现代工业化农业辩护。工业化农业将人类的需求视为神圣,对动物不屑一顾。靠着疫苗、药物、激素、杀虫剂、中央空调和自动喂食器,工业化农民将家畜装进狭窄的笼子里,用前所未有的效率生产肉、牛奶和鸡蛋。近年来,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些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