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有为顺治帝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王维《少年行》

顺治名为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1643年皇太极猝然离世后,留下了空缺的皇位。皇太极没有料到会如此匆忙地离开人世,生前没有选定继承人,临终时也没有任何交代。所以,当诸王、贝勒、大臣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空缺的皇位成了大家争夺的目标。

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异母兄弟多尔衮是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同时也是清政权中的两大实力派。豪格是太宗长子,是众兄弟中唯一被封王的儿子,掌管正蓝旗,得到鳌拜、图尔格、索尼等大臣的支持。同时皇太极主掌的两黄旗也希望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选皇位继承人,声称如果不立先帝之子就宁愿去地下见先帝,所以他们也是豪格的支持者。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才智过人,战功卓越,威望正隆,深受皇太极器重,被封为和硕睿亲王,手中有正白、镶白两旗,兵精将勇。但多尔衮对满族社会宗法制度有着清醒认识,知道父子相承的继嗣方式已经被满族贵族集团普遍接受。皇太极尸骨未寒,朝野上下立先帝之子的呼声高涨,所以多尔衮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两白旗诸王与豪格对立的形势下,多尔衮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皇太极的其他幼子中册定嗣君,这样既能打压豪格,又有拥立皇子之名,不至于被两黄旗的大臣刁难,还可以将幼主控制于股掌之中,以摄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可谓是一箭三雕。

▲清世祖顺治画像

于是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等福临成年后归政。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由于属于旁系,所以身份没有豪格、多尔衮等人显赫,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如今多尔衮提议让他当摄政王,这正是提升他地位的机会,因此他极力支持福临即位。而两黄旗大臣的态度是,只要立的是皇子就能保证两黄旗的地位,无论是立豪格还是立福临,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这样一来,多尔衮就占据上风,豪格只好妥协,双方共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这一提案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通过,帝位终于有了继承人。

1643年,福临即位,1644年改元顺治。清朝迁都北京后,功高盖主的多尔衮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第二年又改称皇叔父摄政王。因此,多尔衮是清初的实际统治者。

多尔衮是个权势欲望极强的人,他摄政后限制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将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对其他人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方针,积极打压政见不同者和潜在威胁者。豪格从四川得胜还朝后,被多尔衮以纵容部下冒功为名关进牢狱,不久后病死。之后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免去君前跪拜之礼,多尔衮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1650年,多尔衮死于外出打猎途中。他的胞兄阿济格认为该是自己承袭摄政王的时候了,因此私下召自己的儿子带兵进京助阵。当阿济格父子护送灵车进京时,政敌济尔哈朗早已带人暗中埋伏,一举将阿济格父子擒获。次年10月,顺治帝将阿济格赐死。

1651年,顺治帝亲政。多尔衮在世时的政敌纷纷控告多尔衮“谋篡大位”。多尔衮生前的爵位被削、家产被没收,多尔衮派系的王公大臣也相继被处死或者贬职。

之后,面对全国一波又一波的抗清浪潮,年少的顺治帝采取了“巴掌加甜枣”的策略,一面积极改革弊政,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一面采取铁腕手段,出兵镇压反清势力。在顺治帝的努力下,形势逐渐好转。

知识点思考 顺治是“捡个便宜”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吗?

顺治幼年继承皇位,成为真正的中原之主,可以算是“捡个便宜”。为争夺皇位,代表两白旗势力的多尔衮和代表两黄旗势力的豪格展开较量,眼看就要刀兵相见。多尔衮和豪格一看形势不妙,权衡利弊后决定双方各退一步,采取折中的方式把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推上了皇位。顺治就这样在多方利益争夺的缝隙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