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文化(300—600)

史前时代的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就是古坟文化,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三国六朝时期。从现存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时已有大陆农耕文明的雏形。古坟文化以巨大的土堆坟冢得名,起初是圆形,后来变成钥匙孔形,早期坟冢散布极广,从九州岛南部到东北北部,数以千计。最早期的古坟集中在大和平原,延续弥生文化的传统(也许可以说早期古坟文化的坟冢就是弥生文化葬礼的延续,因为两者均使用相同的代表宇宙的铜镜),最壮观的坟冢在时间上很接近,不是在内陆发现,而是在靠近濑户内海的大阪区的河内平原上,这些都是帝王陵墓,其中最壮丽的是应神天皇和仁德天皇的坟墓,位于港口附近,意味着他们是早期统治者,来自毗邻的大陆,经由九州岛北部、濑户内海到达畿内定居。

仁德天皇陵是最大的帝王陵墓(图1-6),由圆形及钥匙孔形土堆组成,前方有不等四边形的高土堆(据说是仪式的祭坛),如果把周围三条护城河算进去,陵墓的全长是480米,最高点的高度是35米,面积是110950平方米(约458英亩),总体积则是1405866立方米,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末治曾做过如下统计,如果一个人一天可搬一立方米泥土的话,整个陵墓工程需一千人工作四年才能完成。

图1-6 仁德天皇陵,钥匙状坟墓鸟瞰图,周围环绕三圈护城河,大阪

古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人形陶(人物埴轮,图1-7)首次出现(和带架罐器同时出现)于面对濑户内海的冈山地区,后来(约4世纪)变成圆筒状,沿着坟墓的中央地区摆置,如卫兵一般。后来,绕着一个土台,摆成同心圆状,土台的中心则是陶屋,象征死人灵魂的栖息所,陶屋周围还有陶制的盾和仪式用的遮阳篷。4世纪末,人形陶倾向神人同形化,中空的身躯缀饰细致的衣饰;6世纪时,动物陶如鸡、马、野猪、鹿、狗、猫、牛和鱼纷纷出现,以面朝外的姿势成列安置于土堆之上,神圣的中央区域则放置鸟、船和屋舍,应是象征引领灵魂往最终安息地的交通工具。

图1-7 人形埴轮,高92厘米,群马县佐波郡赤崛村出土

人形陶许多都拥有深陷的双眼和浓密的鬈发,和日本人的脸部特征大不相同,这也意味着他们所处的社会有另一番特别、迷人的景象,其中包括猎鹰者、马夫、农夫、全副武装的军人、巫女、宫女,以及似乎为死者表演的乐师和舞者。

从5世纪起,古坟文化的出土物呈现一个崭新的文化形态,强调骑术、军事,虽然尚未定名,也没有终止日期,但是从出土物来看,它是一个强调军事和主张权力主义的文化,和先前以农业为本、爱好和平的弥生文化及早期的古坟文化截然不同。此期风格和当时朝鲜南部的新罗文化较接近,许多人工制品同时出现于对马海峡的两岸,例如弓箭手的青铜镀金装备、缀饰金叶片和勾玉勾玉(magatama),状似腰果,朝鲜称“多男子”。的王冠、青铜马镫、镂空的鞍头和缀金色饰物的盔帽,甚至家庭用的镜子和手镯也经常有马铃的图饰。还有一顶青铜王冠,顶端有侧面马群像和叮当作响的叶轮装饰。最后的是须惠器此种陶器体薄、色黑、以高温烧成,取金属器造型,可发出叮当入耳的声音。,此期和斯基泰及中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譬如树的意象、镂空的设计。另外,还有头翼似鹰、体似狮的怪兽造型及手掌形的叶形饰来自更远的西方。当时的贸易范围远及中东地区,6世纪坟冢出土的一个波斯玻璃碗可以为证。

晚期古坟文化在九州岛最惊人的发展是巨石墓冢在几个直立的自然石头之上摆着扁平的大岩石,被视为史前时代的墓碑。,由石头线形叠成的石室,内有绘饰的墙面,有时候还有石棺,上面有绘画或浅刻图案(图1-8),用色包括赤红、炭黑、土黄、瓷白和泥绿,其中最早的坟冢(以今日的熊本县为中心)是以红、黑钻石相间镶饰。后来,有壁画的坟墓分布渐广,在福冈北部发现的坟墓中,石壁上绘有马匹、马夫、鸟和船,还有别处也可见到的奇妙漩涡纹和同心圆图案,其中大箭囊和双C形圈圈图样与象征联结灵魂栖息所的马、鸟、船意义同样重大。

图1-8 竹原古坟壁画,描写一人正牵马,晚期古坟,福冈县若官町

古坟文化最奇特的装饰母题是直线—弧线图案,一连串不完整的弧形以对角或十字对角相对称,很显然是用圆规和尺子画成的,这种图案出现于和葬礼有关的地方和器物上,例如刻于坟冢的壁面、石棺上或部分人形陶的箭囊和铜镜上的装饰(图1-9)。在这类直线—弧线图样当中,此期出现的图式首次成为后来日本艺术的重要表现母题。

图1-9 铜镜的背面,5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