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
- 鄢一龙
- 1327字
- 2020-08-30 01:06:10
五、含义
如果我们从形而上学的空中下降到经验研究的地面,那么前文所构造的一整套关于目标治理的理论含义是什么?对于本书特定的研究对象中国五年计划体制的变迁而言,如果我们的理论推导是正确的,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我们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我们可以将我们推导出的抽象观点和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并更好地去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检验这一概念的正确性。
治理模式要和知识属性相匹配才能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最适宜的方式是私人产品生产采取自发治理,混合产品生产采取混合治理,公共产品的生产采取目标治理。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将目标治理运用于分散知识领域,用于私人产品的生产,这就使得治理成本高昂,而经济社会的绩效低于市场经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不是简单地抛弃目标治理,彻底转向自发治理,而是私人产品领域让位于自发治理,公共产品领域运用目标治理,这可以说是最好的治理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含义1:计划之手和市场之手,各得其所,相互补充,要好过单一的市场之手或者是单一的计划之手。
五年计划体制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对关系,也存在着合理运用整体知识(全国知识)和分散知识(地方知识)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是目标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集权的方式将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分权的方式由于地方政府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从而将使得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在实施广泛分权的同时,对地方的行为给予政治引导和必要的行政指令干预。
含义2:全国统一性与地方积极性相结合,比只有全国统一性或者只有地方积极性,能够取得更高的绩效。
不同于自发治理,目标治理在知识运用上是可以认知、可以评价的,因此对于治理方式也是可以自我调适的。目标治理的适应性是自觉的适应性,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规划和实施的循环,有意识地通过规划来改造现实世界,同时又通过实践的反馈改造主观世界;规划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差距,通过持续的规划循环,主观越来越符合客观,客观也越来越接近主观的预期,五年计划绩效水平的变迁就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曲线。
含义3:自觉的适应性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双向调适的过程,二者的差距会不断缩小,这也就表现为五年计划的绩效水平在波折中上升。
与自发治理相对应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追逐私利的个体,如同受看不见的手驱使,促进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目标治理如同看得见的手,促进、约束和引导了自然趋势,使得发展沿着全体人民共同利益、长远利益的方向前进,使得发展更为协调、更加可持续,也促进了发展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
含义4:目标治理干预了发展的“自然趋势”,中国的发展可以看做“自然趋势”和目标治理推动叠加的结果。
自发治理的根本问题是公共物品的集体行动困境。目标治理是根据整体知识,制定共同行动的规划,而规划一旦制定就转化为集体行动,并推动共同目标的实现。正是具有实现目标的特定机制,关系经济社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整体知识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运用。我们可以说,目标治理是一种比自发治理更能有效地产生和运用整体知识的治理体制。
含义5:目标治理的核心是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意味着国家具有特定的机制动员分散的主体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