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西方健身方法的差异

中国的养生术与西方的健身方法有着巨大的区别。最明显的几个区别是:中国式的练习是周期性和韵律性的,而西方式的练习是富有动感且紧张的;中国式的练习追求天人合一,西方式的练习则追求人定胜天;中国式的练习既是生命之道,也是心灵修炼之道,而西方式的练习仅仅是一种运动,一种体能训练。

西方的健身方法是对能量的无谓浪费。过度用力,过度强化身体某一部位对一个人的健康是有害的。相反,中国的养生术强调的是能量守恒,其原则是永远适度,反对极端。不论何种练习,都是由和谐的运动组成,其目的是适当,而非刺激强化身体。

中国的养生术以精神的修炼为第一步,独立的个体可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提高呼吸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作为传统养生运动的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影响最为显著(苏龙,2013)。

下面我们在阐明中国健身方法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与西方体育一一作比较(邱丕相,1999)。

一、动静结合、形神兼养

西方体育是以肌肉、骨骼和韧带等人体运动系统为主要锻炼对象,着眼于速度和灵敏等体能的提高,旨在使体格健壮,以便在社会中具有竞争能力和防卫能力。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则认为,人不仅要肢体柔韧强壮,更要有充沛的精、气、神。强调动静相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即不仅要进行外形肢体运动,还要善于养内,如运气调息、内守心神等,使内在的气血和顺、神气充沛、情绪稳定,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武术运动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学生从痛苦和烦恼中摆脱出来,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周建新,2004)。

《黄帝内经》中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百病起于情,情绪异常就会导致机体内部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病变。人们常认为喜怒哀乐可以影响脏腑,“怒火中烧”有损健康,甚至连内向忧郁也被称为“癌症性格”。中国传统体育观是通过修炼,以求外御六邪(风、寒、暑、湿、爆、火),内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抵御、缓释和改善。这是仅靠西方体育的外练所不能解决的。这一内外兼养的体育观念相对更为全面。

二、中和适度,过犹不及

西方体育以竞技为目的,主张进取和超越,固然有一种积极精神,然而过分地强调这一功利性目的,必然是采取高强度、强刺激、超负荷、超人体极限的训练,以培养人不断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和超越极限的能力。这种强刺激固然可以产生超量恢复,增强身体局部的一些机能和工作能力,却也难免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从健身的角度来看是有缺憾的。

中国传统养生观,多比较保守,强调“宝精”、“小劳”。认为“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可以说受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所影响,这一观念固然偏于消极,但从健身强身的角度来看,不进行超负荷运动,却有可取的一面。为什么有些运动员体强力壮,却伤病缠身,甚至出现猝死赛场的情况?这反映了极限运动的不足一面。一些书画家常能活到百岁左右,虽无激烈运动,却常动有恒,静中有动。中国的导引术、八段锦、太极拳乃至形意拳,都旨在适中强度,轻柔徐缓,人体常处于良性刺激的状态,恰恰有益于健康。

三、整体协调,阴阳平衡

西方体育立足于生物学、解剖学和机械论的观点,习惯于把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割开来,强调某一练习增强哪一块肌肉,某一运动对某一器官有较高的机能要求,如健美运动,机械的健身方法常有这种功效。这对达到外部形态的健壮和美观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从增进健康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养生观却时常从人的整体来认识,强调人体的整体协调,如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便是整体的上、下和内、外的综合要求。

《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陈忠,2002)。从中医学的观点来说,人体不健是整体失衡、阴阳不调的结果。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从养生的角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平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此外,从经络学来说也有因气血不畅引起的“不通则痛”的机理;而脚底和耳朵概括了人体各部的穴位通联,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个道理。

四、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西方体育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运动中充满着超越和征服的精神,把人的运动与自然隔离开来,征服高度、超越时空和战胜自然的精神是可嘉的,不避酷暑,不畏严寒是可取的。

而中国传统运动养生观,则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体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通应起来,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饮食、起居、情绪随之调整,以适应自然。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气功、太极拳、形意拳等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忘却自我,容身于自然之中,和谐自如,对人体健康能有一些令人吃惊的功效。中国传统健身术中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象,也是与大自然万物相和谐的反映。

概括地说,中国传统的体育观无不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又多存于儒家、道家和释家之中,儒家讲“修身”、道家讲“清心寡欲”、释家讲“超尘”,无论是出世之学,还是入世之学,都体现了两个字:修炼——身心并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同时也是武术精神的内核(邱丕相,2009)。习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体验的过程,永远没有尽头,而这恰恰是中国武术的迷人魅力所在,也是与西方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的(王岗,2010)。

如果把西方体育概括为人们在运动中进行“锻炼”的话,东方则强调在动静交替之中进行“修炼”。修炼可以说是内修外炼,既有形态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所谓“修”乃指修行,或者是修为(人生观念、处世态度、社会道德),也可以说是人在动与静之中的身心投入。投入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清除人的紧张和压力,回归自然。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本质内涵是体认人与万物和谐、实践人性自我完善的身体手段(王敬浩,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