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命谓性,率性谓道
- 中庸全评(国学典藏版)
- 岑晓 冰封编著
- 2590字
- 2021-09-26 09:31:48
性格,是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一个特征,是我们自身的特点。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性格,自然也会产生情绪。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情绪,关键之处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其实也是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原典再现】
天命①之谓性,率性②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③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④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⑤,莫显乎微⑥,故君子慎其独也。
【重点注释】
①天命:即天理,此处可代指人的天赋。
②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性,本性。
③须臾:片刻。
④是故:所以。
⑤莫见乎隐:没有比处在昏暗之中更为明显的。莫,无,没有,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通“现”,意为表现,体现。乎,通“于”,表比较。隐,暗处,隐蔽之处,此处代指细微的变化。
⑥莫显乎微: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鲜明的。显,显著,显露。微,小事,细微之事,这里指代一般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白话翻译】
人的自然禀赋(即人的天赋)即为“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即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即为“教”。用来控制本性的“道”,是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的,一旦能够离开,哪怕是离开片刻,就不能称之为“道”了。
所以能够被人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做到非常小心谨慎;即使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由于心怀恐惧而加以注意,生怕被人发现。毕竟没有比在昏暗之中更为明显的,也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鲜明的。所以君子能够保持在孤身一人的时候也十分小心谨慎。
【鉴赏评议】
人来到世间,万物皆无,唯有其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上天赋予人的,它影响着人的一生。
既然天赋是上天赋予人的,那么它就必然会按照一定的原则而发展,任何与其原则相逆的行为,都将作为阻碍发展的障碍,人的天性亦是如此。《三字经》中讲道:“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心都是向善的,只不过在后来的生活中,经过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最终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性格和不同的习性。
人生伊始,每个人都是善者。成为善者,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自己的心时刻保持着善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做到刚正不阿,犹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哪怕遭到强权的打压、小人的诋毁,甚至以性命相挟,都始终可以坚持这种品质,至死不渝。
【深度解读】
君子如莲,出泥不染
古时的君子,向来与莲花相比。周敦颐之《爱莲说》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之品,正犹如这莲花一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多么污浊,依旧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影响。能经得起磨炼的人,最终才可以成为君子。君子之道,为官者本应恪守,但诸多官员视权如命,掌权后忘乎所以,以为官之便丰自身之利,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而且官职愈高,依附者愈多,既有依附,则有贿赂,贿赂之量,亦不在少数。在如此利欲熏心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清正廉洁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清官向来就是人们歌颂的对象。
端州,自古便是优质砚台的主要产地,而产于端州的端砚,更是名列四大名砚之一。所以,当时的端州知府,每年都会在进贡端砚之前,私吞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进贡数量的砚台,用以贿赂当朝权贵,为自己谋好处。此举使得百姓劳民伤财,怨声不断。
后来,朝廷委派包拯前往端州就任知府。他深知在此之前的知府贪污端砚的事情,于是下令,每年进贡端砚之时,所造数量必须与进贡数量保持一致,绝不多造一方砚台。包拯做了一年多的端州知府,就连离任时,都没有带走一方砚台。离开端州的路上,他发现跟他一起走的一位门生,自己私自带了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怒由心生,当即下令停船,命门生把私自带的砚台扔到江里,而后,才下令开船,继续赶路。
包拯身为一名清官,在北宋时期动荡的年代之中依旧可以做到洁身自好,甚至要求身边的人不得做出贪赃枉法之事。正因如此,包拯的事迹才会被人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之楷模。
在历史上,像包拯这样的清官有很多,西汉时期的赵广汉也是其中之一。
赵广汉是西汉时期的一名廉吏,曾任颍川郡太守、京兆尹等职位。而他不畏强权,出众的办案能力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深受百姓爱戴。
在赵广汉从京辅都尉初升京兆尹之时,就接手了处理杜建的案子。杜建是赵广汉手下的一名官员,虽然只是一名中层官员,但资质很老,朝中根基颇深,而且为人霸道,无论是谁都拿他没有办法。汉昭帝尚在时,杜建参加了昭帝陵墓的建设工作。建造帝王陵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还需要大量的财力,杜建看到这是个发财机会,便指使门客从中谋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掌握了这些事实,有了证据。但他看到杜建的根基颇深,影响极大,决定先礼后兵。赵广汉先是警告杜建,希望他不要再继续做下去。但杜建认为自己的关系网很大,赵广汉不会随随便便地动他,于是当面表示不会继续做,而背后根本不把赵广汉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赵广汉见状,决定将杜建抓捕归案。但人还没押到牢里,前来求情的人就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内监豪绅,也不乏官员。赵广汉当然知道处理杜建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毕竟他的关系网不一般。但在赵广汉看来,得罪权贵是小事,维护国家的律法是大事。所以他不会给来说情的人一丁点的面子。杜家的族人和门客不由得恼羞成怒,于是密谋了劫狱计划。但赵广汉早已通过安插于其中的内线,完完全全地掌握了他们的阴谋,所以,他先是派出手下一名官吏去对那些劫狱的主谋者进行警告:“若实如此之行,必将灭汝满门!”此话一出,对密谋者的威慑力不言而喻。然后,赵广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将杜建斩首弃市。事已至此,杜建的同党都大为惊恐,没有一个敢为杜建说话的了,而京城的百姓也对赵广汉交口称赞。
试问,如果赵广汉没有恪守中庸之道,没有不畏强权的决心,杜建的案子能否顺利解决?杜建这样的侵害国家利益的蛀虫能否被绳之以法?答案是否定的。人都有私心,但人的私心是不能以他人,甚至是以国家的利益做基础的。为官之人,理应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重,所以赵广汉为民除害,能够深受人民爱戴,就连他最后受腰斩刑前,长安城的数万百姓和官员都齐跪于皇家宫殿之前送别他,他的清正严明可见一斑了。
历史,总是可以记住那些真正一心为民的好官和那些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国君。至于那些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奸佞之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世人所唾弃。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君子方端,总是受到欢迎,而小人,谁会接纳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