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感于“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 龙向东
- 2317字
- 2018-11-09 15:19:09
最近,江苏连云港某区教育局长的一篇文章红得不得了。这篇题为《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的讲话稿一出炉,就引来多位教育名家的批评,然而,这种批评并不能冷却陆局长粉丝们内心的热血。他们纷纷认为,陆局长讲得多实在呀,有什么不对?你们这些所谓的教育行家,不也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吗?没有“应试教育”,不知道你们现在何处呢?
读罢这篇文章,我对陆局长有几个认识:一,陆局长是一个敢讲真心话的人,比那些口是心非的人强;二,陆局长读过一些书,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比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强;三,陆局长是一个为老百姓着想的人,比那些只为自己着想的人强。假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两个命题真的成立,那么陆局长就是一个坦诚、好学、为民的局长,是一个差不多值得称道的局长了。然而,我又以为他的逻辑很有问题,人生的方向感也很差,属于明明走错了路还拼命埋头狂奔的那种人。
这篇文章违背中央和国家教育精神的外伤就不谈了,因为对于这一点凡是有点教育视力的人都可以看得见,我们还是来谈谈它的内伤吧。
这篇文章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孩子和家长们觉得陆局长替他们着想,给他们指明了先夺取大学资源、进而夺取财富和名誉地位的康庄大道。文章告诉孩子和家长们,人生就是要“吃苦”,只有“能吃苦”、坚定地踏上“应试教育”的道路,才能消除贫困和卑微,成为“人上人”。这种鼓动就像社会上种种“发财”的骗术,譬如动员炒股,又譬如宣传传销,因为最终发财的只有几个,大多数都是去帮少数几个发财的。当100个人去抢5个苹果时,不论大家有多努力,95个人注定是空手而归的。考清华北大如此,考其他大学也一样,毕竟大学资源有限。虽则如此,但股市和传销里热血依旧沸腾,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发不了财的大多数,都坚信自己是幸运的那几个。“应试教育”里的家长和学生,不过就是那些不肯认输的人罢了。个人能力多元,社会资源多元,为什么一定要在“应试”这棵树上吊死呢?一门心思想通过“应试教育”成为“人上人”的,最终有多数人只能成为“人下人”。
还有一部分拥趸自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是“过来人”,很有发言权。这些人是否真的是受了“应试教育”的益还不好下结论,因为有些人连“应试教育”是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只是“感觉”“好像”受了“应试教育”的恩,在这种情况下,错认“恩人”、磕错了头的概率是很大的。假若真是得了“应试教育”的好处者,怎么不去想想自己的代价?怎么不去想想更多的无法得到“应试教育”好处的人们?
所以,请想通过“应试教育”圆梦的人们,快快醒来!请为“应试教育”代言者,赶快收住自己的嘴!
人生到底为什么?陆局长利用他的经验很简单地作了总结,并大力推广,这个总结就是——人生就是要追求财富和名誉地位。他以为抢到了这些东西,教育就是成功的,人生就是圆满的。文章以为,脱贫致富,就是教育的责任,至少是现阶段教育的责任,抢占名誉地位,天经地义,也是教育的责任。这完全是“为挣大钱娶美女而读书”笑话的升级版,和十多年前的那个笑话相比,只不过涂了些脂,作了些遮掩而已。“利己”没有错,甚至“精致的利己”也并不一定值得谴责,但是不能“损人”。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培养手段,加强武装,公然号召大家努力抢夺,鼓励大家“损人利己”,是不是太野蛮了?作者一再强调“丛林法则”“优胜劣汰”,为野蛮行为找理由。假如这种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就应当成为人人理所当然的选择。还好,历史并没有这样证明。
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引下,哪来社会担当?谁来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怎会有个体的生命幸福?
最近,我在一所高中校园里看到教学楼上悬挂着一巨幅对联,上联是“树信心鼓干劲百日能圆人生梦”,下联为“登书山遨文海十年堪慰父母心”。乍一看蛮励志,仔细一想不对头。“百日”也许能圆“大学梦”,但却很难圆“人生梦”,作者一定是把“大学梦”当成了“人生梦”,将“大学”当成了“人生”!“十年堪慰父母心”,“为父母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的心理昭然啊!将这样俗气落后的东西如此显眼地悬挂在教学楼上,从校长到教师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足见该校“应试教育”的风气之浓啊。但是,陆局长们见了这副对联,一定都会竖起大拇指的。
在讲话中陆局长还报告了“应试教育在技术上已经相当发达和先进了”“很多方面也借鉴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手段”“应试教育在不断地进化”等发现,他似乎想说明“应试教育”已经在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并以此来表明“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众所周知,“应试教育”这一概念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进化”的问题,好比两军作战,敌方士兵一旦反戈加入我方阵营,就不能再称为“敌人”。同理,焉有将已经“进化”为“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再称为“应试教育”的道理。假如“应试教育”借用了“素质教育”的一些形式,而并未改变其主张,那么,“应试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2500年前左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表明了物质始终运动的观点,这也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原因。然而,运动虽然是绝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对的静止,如果没有相对的静止,那么人们就无法认识事物。“应试教育”虽然会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只要其本质属性不变,它依然是“应试教育”这个事物而不会成为其他事物。
教育方针难以贯彻,教育改革困难重重,过去我们常常去找基层教师的责任,现在看来,我们似乎又有了新答案了。
此刻,我头脑里突然想起一句话:“穷惯了的人,一经富裕,常常容易产生助人脱贫的心理,但是,此刻最应该想的不是急于传授自己的致富经验,而是先行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富人。”这话并非名人所写,是我自己编的,我把它送给那些刚刚“富”起来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