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树立坚定的信仰
- 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 吴黎宏
- 14776字
- 2018-11-05 10:49:14
信仰是一个人的“总开关”,是管人一辈子的总愿景和总蓝图,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统率人的灵魂,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正是坚定的信仰,让血肉之躯拥有了超越艰难险阻的力量;也正是忠诚的信仰,让境界因之提升、人格因之升华、事业因之兴旺。坚定信仰是最重要的党性修养,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在喧嚣中坐稳冷板凳、在纷杂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一、信仰指引方向,信仰积聚力量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信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政党、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良好精神的人,胸无大志、萎靡不振。没有自强精神的民族和国家,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缺乏信仰的人,无法使正确的理想转化为有力的行动,还往往容易对已经确立的思想发生动摇。缺乏信仰的社会,将是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社会,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社会。
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体现的是观察事物不同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由于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世间的真理,才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长青不衰的源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就是无数革命者用理想和信仰浇铸的历程。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抛头颅、洒热血,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和忠诚。李大钊笃信真理不会消亡,面对敌人的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邓中夏永远坚守自己的选择,“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夏明翰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面对刽子手的屠刀,方志敏烈士的回答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理想而牺牲,如果不是把信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怎能做到为革命慷慨捐躯,怎么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正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毫不畏惧地做出选择。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写的:“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经受各种考验,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靠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焦裕禄为了改变贫困县兰考的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党的高级干部牛玉儒为了加快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带病坚持工作到最后一息。孔繁森同志说过:“我从1965年入党以来,对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不管是顺利时,还是逆境中,自己都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还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像雷锋、郑培民、任长霞、杨善洲等等,之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仰的激励。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对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更少有哪个政党对党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党性教育。从江竹筠到董存瑞,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邓稼先到袁隆平……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艰辛探索中,始终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回顾90多年的奋进历程,始终为人民而奋斗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曾经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切历史最终都是思想史。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信仰以及由信仰衍生的伟大精神,既不只是出自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只是源于向往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繁荣,这是震古烁今的人间正道,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它告诉我们:选择为人民而奋斗,它的生命必将永恒,它的事业必将长存。
一个政党信仰的生命力,体现在走向大地的实践中。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作为人类全部实践的动机与目的,对个人言,信仰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民族言,信仰构成凝聚民心的精神;对国家言,信仰构成国家意志的核心。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如同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不会自主强大。
回望百年中国史,几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和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了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更在于它用“信仰”的旗帜将中华民族空前地组织起来,为后来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美国学者费正清由此赞叹:历史上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成一个政治单位;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团结,是现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这确实是最伟大的成就。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强大,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前所未有地将中华民族团结成一个整体。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中国从五千年王朝之“天下”,成为亿万人民之“国家”。在传统的文化认同之外,这个新型的人民共和国有了强烈的社会认同、鲜明的制度认同,这才有了亿万中国人民危难艰险之中救国的奉献和牺牲,一穷二白之上建国的探索和激情,遭遇困境之后强国的勇气和智慧,由此造就了激荡人心的历史进步、波澜壮阔的现代转型、震古烁今的发展传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有了这样的信仰,就有了立身之本,就有了追求的方向,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坚持这种信仰,就能在政治上保持无比的坚定性,就能立得稳、站得高、行得远,我们就能在困难中不灰心,在挫折前不气馁,透过各种迷雾阴霾,看到无限美好的未来。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这话道出了信仰的巨大力量。坚守信仰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地审视和反省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无论前进中出现多少曲折,征途中遇到多少艰难,都要始终不渝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理想信念是根基,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信念,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指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在人的思想中,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的,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一切思想行动的源头活水,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正如梁启超所说的:“信仰是神圣的,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可能胸无大志、萎靡不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不能用共同奋斗的目标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无法用明晰的国家意志来统一国民的思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衰落。有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灵魂。一个社会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精神面貌、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才得以使这个机体健康、稳定、团结、积极向上地向前发展。所以说,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旗帜是否鲜明,是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信念坚定是党员的思想根基。坚定信念是党员干部理应具备关乎国政民生的重要品质。
道德理想是道德规范的灵魂和支柱,是统摄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动力源泉。道德的基础是理想信念的确立。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根本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古人云:“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远大的理想信念人生的航标,指引着人们的前进方向和道路,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工作。
共产党员应当具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党员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和精神之“钙”。身体缺钙,容易腿脚抽筋、四肢乏力,这是生活常识。如果精神缺钙,人就会迷失方向,迟早会垮塌下来。党员干部精神上缺不缺钙、骨头硬朗不硬朗,直接关系着工作的状态、思路、成效、创新度。可以说,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首要的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人理想信念丧失了,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奋斗动力。如果理想信念动摇了,就失去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根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太功利、太现实了,他们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精神上的“钙”一点一点在流失。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进步是重要的,事业的发展是次要的;自己的一丝付出看得比天还大,组织的任何奖掖都是天经地义……发展到极端,有的以“财色”为工作基准,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上帝,热衷于烧香拜佛、沉迷于堪舆风水;有的政治立场不明,碰到重大问题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存心投机;有的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不良动机,以权谋私等等。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是理想信念动摇了,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确,在利益面前,在各种诱惑面前,在生死考验面前,党员干部的价值选择,根本取决于其“精神钙质”的含量。
理想信念是凝聚强大合力的精神支柱。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为了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流血牺牲,前赴后继,靠的是理想信念;和平建设时期,为了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的还是理想信念;如今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今,理想信念坚定,依然是党员合格的第一标准。是不是合格党员,首先要看这一条。如果信念不坚定,政治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扛不住考验,这样的党员能耐再大也不是党需要的合格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用理想信念铸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胸怀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都面临着“补钙”的大课题,须臾不能放松自身的“修炼”。
坚定理想信念,要学以明志。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对理论学习越深入、越有效,在行动上就会越自觉、越坚定。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员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党员干部应当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坚定理想信念,要践行诺志。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好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党员。实践是检验理想信念的试金石,也是坚定理想信念最生动的课堂。邓小平强调,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信仰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而是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目标。今天,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地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优秀党员要在胸怀最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还要立定脚跟、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干好最现实的工作,把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上,体现在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者、建设者。
坚定理想信念,要改作风励志。一个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就担不起重任、经不起风浪,必然成为政治上的残次品、事业上的危险品。信念坚定不坚定,关键看作风。要把转变作风作为锤炼党性、坚定信念的实际行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正做到不因成绩而自满,不因困难而畏缩,不因事繁而倦怠,不因功利而浮躁。信念贵于持久。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现实考验,容易使人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现在信念坚定,并不代表永远坚定。党员干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净化心灵,纯洁党性,把权与责、得与失、顺与逆、苦与乐的问题真正想清楚、处理好,始终保持应有的政治定力。
三、革命理想大于天,立志贵在高远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志者,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也,也可以理解为理想或抱负。立志就是为自己确定一个宏伟目标,也就是树立一个理想,认定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目标。
志向是决定人一辈子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的人生设计。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干什么事业?怎么去干?这些,如果想不清楚,弄不明白,就必然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空过一生。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人生匆匆,想在人生之中多有建树,首先要确定一个志向,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为实现志向不懈努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纵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志不立,犹如在重雾迷茫的大海上航行,尽管历经艰辛,却在原地绕圈,劳而无功。欲想少走弯路,达成夙愿,必先立志。
俗话说,人各有志。志分大小,又存高下。所谓远大的志向,其人多是有志于贡献社会、服务他人,志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所谓低下的志向,其人多半是为了升官发财、生活安逸,主要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志向不同的人,其精神的层次当然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奥斯特洛夫斯基有句名言:“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唯有“自己活着就是要使别人活得更美好”,才是高尚的、优美的、纯洁的。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坚持大的志向,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心中有理想、有希望,才能集中意志去克服那些困难。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生活就像海洋,只有一心向着灯塔,历尽艰难险阻,经受住大风大浪,才能驶进理想的港湾。
只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对人生抱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态度,才能对工作抱有无限的热忱。立志、工作、成功,这是人类活动的三大环节,是事业发展的规律。立志是踏入事业大门的开始,勤于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因此,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有多大的志向,才会有多大的成就。没有什么是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很可能就能有什么样的事业。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志不强者智不达。人要立大志,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激发强大的动力。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远大的志向可以造就伟大的人物。自古至今,许多名人、伟人之所以成功,流芳百世,为人类文明做出有益的贡献,就是因为他们志向远大。
立志贵在高远。正因为周恩来总理有振兴中华的远大信念,“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他才能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九死犹未悔”。庸俗狭隘的理想会限制人们的格局,而远大的理想则可以提升人们的眼界和器量。当人们有了一个高层次的目标时,就可以摆脱掉一些世俗烦恼的束缚,不会因为这些琐碎的东西而迷失方向,失却动力。
有了高尚的心志,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如果没有高尚的心志,就没有高尚的行动。《三国志》云:“志正则众邪不生”,意思是只要志向远大、心地光明,就能防止邪恶的产生。万事德为先,无志德不立,党员干部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为政清廉、廉政为民。
一个党员干部志向的高低,可以反映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下、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优劣、宗旨意识的强弱;也可以影响其事业心、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庸俗狭隘的理想会限制人们的格局,而远大的理想则可以提升人们的眼界和器量。当人们有了一个高层次的目标时,就可以摆脱掉一些世俗烦恼的束缚,不会因为这些琐碎的东西而迷失方向、失却动力。
大浪淘沙,唯真信仰不会被黑暗吞没。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世道人心的真理。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坚守与解构、担当与逃避、奋进与堕落,交织碰撞在所难免。有人抱定“一切为人民”的信念,也有人不问马列问鬼神;有人以“愚公”自励,也有人脚踏两只船、哪边有利倒向哪边。有信仰与无信仰,结果不同;假信仰同真信仰,落差更大。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高尚的信仰,是党员干部必须回答好的考题。
因此,树立高远的志向、坚守纯洁的信仰,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事德为先,无志德不立,党员干部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为政清廉,廉政为民。党员干部应当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胸怀民族振兴的报国为民之志,为自己的工作注入不懈的动力和激情。
志存高远,就是要立报国为民之志。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骨干队伍,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引领任务,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能量维系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志存高远,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充分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八面来风,带领人民群众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高远大志向,需要超强的毅力。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正如苏东坡所言:“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今天,我们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实现共同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时代,每个人都无时不经受着考验,包括现实生活中奢靡、浮躁等不良风气的考验。人生犹如逆水行舟、大浪淘沙,我们只有怀揣高远志向,才能经受住考验,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浮躁所动,坚韧不拔地为实现伟大梦想而扎实奋斗,做到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成就高远的志向,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人们越是志向高远,越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吃得了苦,否则就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志向远大者,不能为名缰利索所羁绊,不能贪图眼前蝇头小利,不能追求变幻无凭的虚名,不“戚戚于卑位”,不“汲汲于荣名”,不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不拉拉扯扯、跑官要官,不弄虚作假、搞面子工程。常言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志向需要实干,党员干部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要以崇高的志向为动力,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积小成为大成,使志向变成现实。
四、把稳思想之舵,高扬信仰之旗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
……1920年的一个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矮小僻静的柴房里,昏暗的油灯前,年轻的陈望道正在奋笔疾书。几个月后,1000册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信仰的思想起点之一。后来,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遵循《共产党宣言》指明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一颗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须臾不可动摇。当年,彭湃虽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却当着农民们的面烧掉了分家得来的所有田契,坚决与剥削和压迫的腐朽制度决裂;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弃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如敝屣。这样的信仰,是何等彻底的自觉与坚定。95年来,无论我们党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坚持这一初心初愿,便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马克思主义对于能理解它的人来说意味着得到了‘全能的智慧’,对于信奉它的人来讲,则等于找到了‘根本性的指针’。”外国学者的这番感喟,算是触及了信仰的本质。
因为理解,所以能从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思想中获得“全能的智慧”。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坚定的立场秉持这一科学理论的武器,推动中国历史走向千年未有之变局,并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为信奉,所以能在90多年的岁月里坚守“根本性的指针”。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高度的自觉肩负起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使命,并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化作顽强的精神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一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方面要求,为的就是告诫全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的就是警醒全党,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把牢思想之舵,就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我们党一贯重视提高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员干部更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共产党人的“真宰”,是“初心”之源、立身之本。把牢思想之舵,高扬理想之旗,任何时候我们就都能保持清醒、认准方向、砥砺前行。
五、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仰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歌德。
常言道,“立志容易守志难”。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生者。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少,行终生者稀。可以说,守志比立志更难、更重要,守志贵在坚持。不忘初心者,方能行稳致远。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
他教导儿子曾纪泽“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乃至一辈子更难了。
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守志,关键是要对自己抱定的志向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不忘自己的初心,不为身边或者社会上的诱惑所动,不为挫折坎坷所摇,不因自身的惰性所止,不因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停,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美好而崇高的目标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志向需要坚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做人的原则和主见,就容易随波逐流。守志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实现志向需要耐心,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抵挡诱惑的能力和抵抗挫折的韧性。有志气的人,不仅注重立志时的审问慎思,更注重立志后的明辨笃行。心存凌云志,就要把理想交给翅膀;志在千里行,就要把志向交给双脚。
坚守信念需要放眼长远。看到远方,才能抵抗庸常。喜欢这样一句诗:“心中有雄鹰,何处不筑巢?”世事多舛,但人还是要有一种情怀,才能超越庸常,而不完全被世俗化标准束缚本真。情怀与胸怀,责任与使命,决定了最终的格局,也会使人不被一时一事所缠绕:当你看到远方时,即便如今一帆风顺,也不会感觉良好,即便困难重重,也不会悲观失望。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
眼光的长远与否决定一个人的潜力界线。凡事看不长远,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将来的人,是鼠目寸光;而懂得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人,是目光远大。一个人有了长远眼光,善于判断正确的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看长远,面向未来看走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未来的事业走向、发展方向比较清晰,才能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掌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而能够先行一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这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短视者只能迎接失败,即使他们以前有过很优越的条件。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时,忘记或忽略了给明天播种,最后只能被明天抛弃。
就像下棋一样,技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能者只能看出一两步。高手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手则寸土必争,结果在辛苦中屡犯错误,以失败告终。
长远的眼光,是对未来趋势的某种预见,它让人看清自己的远大目标,召唤人们去行动;它让人做好面对未来机会和挑战的准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让人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目标越远大,意志才会越坚强;眼光越长远,考虑问题就越全面。没有长期的目标,没有长远的目光,便会有短期的挫折感,便会局限自己的发展。
优秀的保龄球选手在投球时,眼睛望向哪里?肯定不是手里的球,也不会是两边的球槽,而是最前方,前方的球瓶。优秀的赛车手在努力超越对手时,眼睛望向哪里?肯定不是手里的方向盘,也不会是两边穷追不舍的法拉利,而是正前方的车道……任何需要经过直线运动,而到达远距离目标的竞争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眼睛向前看”。
比尔·盖茨曾告诫我们,“想得远一些”。他说:“我的成功大部分应归功于我能够关注长远目标,而不受一些眼前利益的干扰。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什么天才的智力,但的确需要某种特别的努力。”
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一般说来,一个人越有远见,眼界越高,他所投身的事业发展前景就越好。把目光放远一些,一是能看清方向,走得顺利,不至于总是遇到障碍走回头路;二是走起来不会觉得太累,能走得快、走得远。
坚守信念需要艰苦奋斗。人世间的美好理想,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在赓续千年的文化传统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价值追求,鼓舞着仁人志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让无数人从识文断字那一天起,就懂得了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有理想,才有追求不止。有追求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它包含着坚守与担当。谚曰:“有勤心,无远道。”追求就是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进的一项长线的系统工程。《易》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那些半途而废的所谓“追求”,就像是一摊半拉子工程,令人遗憾叹息,不堪回首。
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志向不是空谈可以达到的,是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做到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挫折。人为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使你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甚至有时还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就要守志,坚守志向不动摇。
王安石曾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凡是有恒心的志士,一般都有那么一种甘于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尝试、敢于成功的强烈信念始终在支撑着他;许多成功人士就是靠着这种信念支撑,后来才有辉煌的业绩和事业。
纵览历史,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个人的成才之路漫长而又曲折,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志存高远、志在必得,就需要发扬光荣传统,自觉担负重任,树立百折不挠的志气,培养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增强滴水石穿而不悔的韧劲,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坚守信念需要坚忍不拔。真正的有志者,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志存高远、信念坚定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坚固的障碍也能突破,再迷人的诱惑也能抵制,再艰难的挑战也能应对。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在梦想的道路里留下过或多或少的足迹,只要坚信,坚守则成功,就一定会见到明媚的阳光,否则明天一定会是昏暗的世界。
生命是一次梦想之旅。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说:“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没有梦想的人生,必定缺少了色彩。然而,没有磨砺的梦想,顺利的实现也必定少了精彩。很多时候,梦想的抵达,未必是鲜花与荣誉,也未必能以物质来计量。但只要生命经受了挫折、困难、挑战等多种形态的考验,人的思想、意志、品格接受了全方位的砥砺,我们所经历的便是精彩的人生,抵达梦想的过程也会充满幸福。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老总俞敏洪说:“所有获得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从自愿自觉走向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才能够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和成就。”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抵达梦想的时刻,越可能会面临不同寻常的考验。极限运动如此,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前行同样如此。无论是艰难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深水区的深化改革,抑或是爬坡过坎的关键发展阶段,都是对我们耐受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锤炼好耐受力,我们将不仅能抵达梦想,还将收获更多。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当今,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向梦想进发,既有春和景明的机遇,也有暗流汹涌的挑战。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才会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