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血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有有形之气,又有无形之气;既是物质状态,又是功能形式。由于气具有很强的运动特性,所以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
人体之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和存在于自然界的“宗气”构成。通过人体脏器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整合起来而完成生命活动。
然而,先天之精气必须有赖于水谷之精气、呼吸之宗气的濡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故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该运动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具有很高的营养作用。《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灵枢·营卫生会》云:“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
血的运行,还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中运行而不至溢出脉外,也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由于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溢出脉外而导致出血。
血液的正常循环,还与其他脏器生理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如:肺的宣发、肝的疏泄、脾的统摄、肾的温煦等等。此外,脉道是否通利也更直接地影响着血液运行。因此,如果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因素增加,或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血液的运行可因之而变速,甚则溢出脉外导致出血;反之,则血液的运行因之而变慢,运行不利,可导致血瘀等病理变化。
另外,血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是否充沛,神志是否清晰,感觉是否灵敏,活动是否自如等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和流利。
气和血之间虽然有着功能上的侧重,但又有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血液不能独自运行,必须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而形成血瘀,甚至阻滞于脉络结成瘀血。气机逆乱,则血随之出现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至吐血;血随气陷,可见脘腹坠胀,甚至下血、崩漏等。血在脉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亦有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血又是气的载体,并提供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于脉内。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虚者气易衰;血脱者气易脱。
总之,气血必须相互为用,共同完成物质的生化转运功能,维系个体的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