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从不缺乏热词,这次的主角是“区块链”。从2016年到2018年,“区块链”概念由技术圈、加密货币投资圈等相对小众的范围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各个领域。

就在今年年初,《人民日报》在2月26日刊出整版文章,三问区块链人民网,http://capital.people.cn/n1/2018/0226/c417686-29834465.html。: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能做什么?区块链会成为风口吗?对区块链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同时,有新闻报道,人民网增设了“区块链”频道凤凰网,http://tech.ifeng.com/a/20180305/44895533_0.shtml。。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对中国区块链发展献言献策。3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了题为《连接未来的“区块链”》的文章,强调“中国发展区块链,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监管理解区块链并适度监管’”。

从社会上来看,更是一片火热的场景,不论是区块链概念投资、专利申请,还是区块链培训、人才招聘,甚至是借着区块链进行炒作自身产品的商家,都在一波接一波地推动着区块链的热潮。与此同时,并非所有的人都对区块链的未来乐观其成,有不少人对区块链这种具有所谓高度“去中心化”特征的技术忧心忡忡,也有人简单地把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进而因比特币乱象甚至违法犯罪问题,产生了对区块链的误解。

不同观点的探讨一方面来源于新技术模式诞生初期的不确定性及代表性应用的缺乏,毕竟除比特币之外,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尚无可以明确感知到的“爆款”作品,而比特币自身也存在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似乎也和区块链基本知识的信息供给有关,相对于此前的技术网红“新媒体”而言,区块链的技术性更强,特别是它的原理和大众的生活逻辑存在较大差异,而弄懂这些关键技术对于理解区块链至关重要,比如区块链真的能够“去中心化”吗?加密后是否能保护隐私?是否可以彻底实现安全无虞?等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互联网上有一些文章努力通过漫画、类比等形式加以通俗解读,但是相对来说,缺乏系统性的介绍。

与此同时,市场上销售的与区块链有关的书籍大部分是技术研究类和金融应用类,纵使有少量通俗化读物,主要还是和金融、加密货币等领域有关。笔者认为,任何革命性的技术只有在最广大的领域得到理解和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力,被视为“价值互联网”基础的区块链技术的舞台,绝不只是在金融领域,在实体经济、公益慈善、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区块链的作用,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是让人们了解和理解区块链,就这方面来说,尚没有一本以非技术和金融领域读者为主要对象梳理相关知识的区块链书籍,这也成为本书诞生的缘由之一。

本书的读者定位与目前市面的书有很大不同,并不是以技术和金融从业者为主要对象,既不是要做成区块链技术开发指南,也不是想成为区块链投资说明书。当然,这种用排除法的方式确定读者对象的做法实际上充满了“风险”,因为相对于技术类书籍或金融类书籍,宽泛的读者定位似乎难以明确其类型和偏好,加之区块链自身的技术性很强,确实要面对不少“拦路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围绕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社会价值,从其技术演进、发展历史、正反实践及与货币、金融、法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关系切入进行梳理,介绍基本知识、澄清误解,希望读者能在把握区块链主要特点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结合各自领域进行思考。具体而言,在内容框架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要从技术和历史层面介绍区块链及其特点,让读者对区块链有感性认识,可以说是“认识区块链”;另一部分则是把区块链放在整个社会中去辩证看待,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创新运用,可以说是“运用区块链”。

除了写作思路外,写作内容对于笔者挑战同样不小。一则因为区块链本身还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中,包括区块链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没有形成共识;二则区块链潜在的广泛用途,使得对其的理解和认识要参考更多领域的内容;三则就目前来看,区块链资料较少,案例缺乏,特别是非金融和非计算机领域的更是如此,且很多认识并不统一。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愿意“斗胆”尝试的原因在于个人爱好和工作经历。作为评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不少社会问题,思考过一些社会痛点;作为对计算机知识保持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深信科技在社会治理领域有广阔的空间;作为曾有过机关工作经历的人,理解新技术对推动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几方面原因叠加起来,使笔者对一些问题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但总是以时间少为由,没有真正落实。幸得出版社友人鼓励和督促,才有诉之于笔头的行动,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能够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区块链,运用区块链,让科技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社会,造福我们的生活。

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对于跨领域且正在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的跟踪和关注还远远不够,原本想要突出探讨的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的作用因素材料较少且自感思考尚未成熟,故相关内容在书中没有过多呈现。当然,换个角度来看,先普及基本知识,再思考深度应用及其社会意义,倒也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逻辑,希望以后能通过报刊发表或自媒体等形式与读者在这方面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准确、不周延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可以通过电子邮件lf_zerozone@163.com或通过微信readlaw联系作者,也可以访问图书的项目页面(http://bcstime.com/lf)。

写作不是轻松的事情,离不开各方面的帮助。感谢出版社友人的策划和支持,才有清晰的结构和体系;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社会治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傅昌波教授在智慧治理等领域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振锋教授一直以来在互联网治理等领域的启发;感谢北京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惠静女士、西门子(中国)管理研究院院长宛兵先生、中国电科华北计算所高级工程师孙宁先生等师友在区块链问题方面给予作者的支持;感谢科技博客“区势网”(http://bcstime.com)提供的项目主页;感谢家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理解。

凌锋

2018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