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微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微电影虽然是当前最为红火的视频影片样式,但是其渊源和发展却离不开电影和电视,其红火流行则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

1.1.1 大电影与微电影

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就有记录运动物体和观看运动影像的愿望,但这一直是一个梦想。直到一百多年前有了摄影技术之后,拍摄运动物体和运动效果的梦想才得以成真。

最开始人们是为了拍摄一匹飞奔的马,看马的四个蹄子是否同时离地。摄影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于1872年—1877年进行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照片证实:马的四条腿只有都收缩在腹部下面时,才全部离开地面(图1-3)。迈布里奇发现,把这些照片按顺序放在一个动画筒内加以转动,通过一个小窗口就会看到马在奔跑的画面。这就是电影最早的尝试,这段科学“动画影像”时间长度也只有1分钟左右。

图1-3 奔马连续画面

随后法国生理学家E·马雷(Etienne Marey)开始了对动体摄影的探索。1882年,他用一台被称之为“摄影枪”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图1-4),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快门控制曝光,能在1秒钟内拍摄12个连续运动的画面,将一整套动作过程记录在同一张底版上。这些不同运动阶段中的连续影像(图1-5)显示出动作的连绵不断,开创了连续摄影。同时期,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制作出35毫米打孔胶卷,进行拍摄电影的试验。这样35毫米就成了电影胶片的国际标准。爱迪生采用马雷连续摄影的方法,又制成“电影视镜”。将连续拍摄的影像首尾连接,用马达驱动后放在一个柜子里循环放映,人们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活动画面。

图1-4 马雷摄影枪

图1-5 步行的儿童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法国人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对爱迪生的“电影视镜”进行改造,采用十字轮结构解决了影片间歇运动的问题。1894年年底,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并成功地把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得到了实现。兄弟俩因此成为电影发明者。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银幕上为观众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图1-6),这一天也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图1-6 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发明

现在来看,他们当时所拍摄的影片,都只有几分钟,可以说是最早的微电影。换句话说,现代的电影艺术正是从小小的微电影起步的。

图1-7 卓别林拍摄电影短片

当今电影基本定型成“大电影”(作品时长大多为90分钟~120分钟),电影艺术也包容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诸多内容,影响着全世界的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辉煌的艺术门类之一。但在现代大电影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伴随着微电影(电影短片)的身影。只不过以前电影短片主要是电影人用来学习演练的一种方式,电影短片时间长度在30分钟以内(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专业电影人利用电影短片模拟拍摄一个个电影片段(图1-7),以便研究剧本结构、学习导演调度、练习摄影和灯光技术,获得真实有效的电影创作经验。这样就为日后正式的大电影拍摄,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投入产出比等各种原因,电影短片一直未能成为电影的主流形态,也不是电影商业市场上的主导。

1.1.2 电视短片时期

在电影发明后不久的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在现代物理学研究和电子管科技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光电效应(图1-8)的原理发展出图像扫描技术和光电摄像管等实用科学技术。两者的综合应用,就可以对一个实物对象进行即时拍摄并输出视频影像,这样直接促成了电视的诞生。

图1-8 光电效应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打破传统的声音播报形式,在伦敦向公众播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电视节目(图1-9),让人们同时看和听到了鲜活的视频画面(动态画面和声音),正式宣告了电视的诞生。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家关于磁性记录材料的研究有了成熟完整的应用,磁带录像机的问世和不断完善,使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很好地存储下来,打开了后期剪辑加工的大门,也促成了视频影像的交互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基本实现了录播方式,电视荧屏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摄像技术实现了从单一的摄取到摄录的转变,在拍摄的同时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存储(图1-10)。这一磁录摄像时期,在摄像技术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是摄像工作自由、便捷和丰富的开端,也是后来数码摄像的重要基础。

图1--9 早期电视直播

图1-10 早期摄录一体机

从磁带记录视频开始,电视节目长度几乎都在30分钟以内,或者是1~2分钟的新闻报道,或者是10多分钟的专题片,或者是30分钟的纪录片,真正进入到“电视短片”的辉煌空间。这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短平快的节奏和实时传播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有了技术和器材上的支撑。

图1-11 索尼DV摄像机

从20世纪90年代,摄像技术开始了数码技术和器材小型化的应用。摄像机所拍摄的音视频影像等信息直接转换成数码化信息,并快捷地储存于计算机硬盘或软盘中,使拍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1993年制定的DV(Digital Video)数字影像格式和工作方式,还有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标准的摄像机,正式宣告了“DV元年”和数字影像的市场化开端(图1-11)。

各种小型DV摄像机的生产和推动,加上家用计算机的普及,使大众开始自由拍摄家庭生活录像和个人影像作品(图1-12),世界上掀起一股个人电视短片——DV短片热浪。同时,许多电视媒体和广告公司也采用DV机摄制新闻、纪录片和广告,积极推进DV影像。不少电视台和互联网为DV短片作品开辟了交流渠道,使数字影像这种新型的视频短片样式,成为许多公共媒体的固定模式,被大众熟悉和接受,微电视、微电影的说法也开始出现。

图1-12 大众DV

跨入21世纪后,从手机到照相机到摄像机等各种摄影器材,都实现了智能化和数字化,使数字化的视频影像短片真正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从专业媒体到家庭个人,包括微电视、微电影在内的各种数字影像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信息窗口。

1.1.3 互联网时代的微电影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真正开启了数字化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全球平台,打开了信息传播的自由空间。2000年之后,全球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获取信息和交流互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媒介越来越分散化,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传播,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微电影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微时间、微内容、微制作”的优势,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生活需要。

电影电视等视频影像作品,一直是人们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的重要支撑和强大载体。2005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建立和数字技术大潮的推动,视频影像作品开始有了新的演变,无论是呈现载体、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都开始颠覆传统影视作品的面貌。这里面,最为时尚和新颖的就是微电影。

2005年,一部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网络(图1-13),其重大影响延伸到非网络社会。这部网络短片是胡戈重新剪辑陈凯歌电影《无极》和央视《中国法治报道》节目,重新配音对白的20分钟短片。全片无厘头对白、滑稽片段组合、搞笑穿插广告,可以说这就是数字影像——“微电影”的独立宣言。从这时开始,人们开始用微电影来指称各种数字视频短片,包括电影短片、电视短片、手机短片和网络短片。

图1-13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片

2010年12月,是中国内地微电影正名的年代。香港影星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巨制——《一触即发》(图1-14)向全世界影迷和网友掀开神秘面纱。这是一部时长仅90秒的凯迪拉克广告,但实际投入并不逊色任何电影大片。全片场面宏大,人气影星出演,剧情紧张刺激,整体投资过亿,制作团队一流,其中包括了戛纳金狮奖得主Frank Vroegop、广告教父和世界顶尖航拍团队等。这是第一部广告微电影、第一部大制作微电影,第一部央视和网络免费观看的微电影,堪称微电影的里程碑。

图1-14 一触即发

短短十年,微电影就从一个极其小众的试验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信息之窗。它借助了数字技术的强大能量,借助了数字影像的智能应用,借助了信息时代的爆炸效应,成为新媒体、新艺术的代表(图1-15)。当今时代,人们总是希望走在时代的前端,总是希望掌握形形色色的信息——不管是上下班的路上,还是茶余饭后的闲暇,微电影正契合了这种心声。

图1-15 微电影大赛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