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挑战与未来: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2)
- 王灵桂 赵江林主编
- 4字
- 2020-08-29 05:48:57
概念探讨
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2016年11月18~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中国周边国家智库论坛”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挑战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20个周边国家30位专家学者和30位国内专家代表就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正在以全新的视角构筑国际合作和国际新秩序,尽管各国、各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不尽相同,对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理解也存在差别,但是要求共同发展、共同安全这一具有共同价值的理念却为与会学者所倡导。
一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合作与国际秩序的新视角
(一)对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探讨
1.中方学者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蔡昉教授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强力倡导以包容、互动和一体化为主旋律,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融为目标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样离不开智库的贡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就如何构建和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提出,要把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优势、守望相助的优势、持续增长的优势。
2.外方学者的观点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大使Syed Hasan Javed先生认为,中国是实现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应承认和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过去的发展方式是一种零和游戏,导致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中国崛起给整个世界提供了乐观的理由。“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正是双赢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里。
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Kyee Myint认为,中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概念有四个原则:首先,确保所有国家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其次,寻求双赢合作和共同发展;再次,需要实现全面共同合作和持续的安全;最后,确保文明之间的包容性和相互学习。命运共同体对于确保和平和稳定的邻国关系,对于中国的持续性更为重要。有些人认为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中国发展与邻国良好关系,确保中国对外战略环境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以经济举措为中心,以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两个主要支柱,核心是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并且尽到中国作为亚洲大国的责任。
(二)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外方学者的观点
俄罗斯总统战略研究所研究员Yulia A. Kryachkina女士认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策略目前非常明确,希望能够和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及其他的项目,比如说欧亚经济联盟,还有韩国欧亚倡议进行互动。中俄经济上合作比政治上合作更为活跃更为重要。在安全问题上,核心是构建互信才能获得发展。
阿富汗外交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Sayed Mahdi Munadi主任认为,目前亚洲地区正面临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激进主义等带来的严峻挑战,要保持地区的和平稳定,需要有所作为。第一,需要互相支持来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第二,安全是为了经济,经济也是为了安全,经济倡议能更好地解决失业、贫困以及缺少能源的问题。第三,不应成立任何联盟或者联合体,而应通过一种潜在的方式实现“一带一路”。我们需要一种新保守主义进行逐渐的改变,而不是激进的改变。
泰国兰实大学外交与国际研究所所长Sompong Sanguanbun认为,中泰之间的历史关系已延续上千年,有共同的价值观、传统和相近的宗教。近年来中泰之间关系发展非常之快。为促进未来发展,中国必须要向其他国家保证不是赢者通吃,必须要有共同责任,照顾到所有国家利益。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Sow Keat Tok认为民族主义正在伤害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使亚太地区国家很难形成全球化的思维,因此必须要控制国家主义中的极端分子。
2.中方学者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主任武力研究员认为,建设命运共同体是适应世界发展大势,“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以友好、和平、开放的心态促进共同发展和共赢。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永权认为,“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为世界发展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大国的支持,如果美国、欧盟、俄罗斯大国仍然保持冷战思维,仍然局限于地缘政治,而不去考虑共同利益的话,将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带来巨大挑战。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林利民教授认为,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信任和信心问题,其次是历史问题,领土、领海冲突问题,以及内战问题。目前亚洲在崛起,西方、美国和欧洲在衰落。世界发展重心不仅仅是转移到亚太,而且从海洋向内陆转移,这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二 周边经济共同体建设:成就与挑战并存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诸多的共识,在承认经济合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探讨了未来亚洲经济合作的方向,以及如何克服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成就较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外方学者对经济共同体概念的认知
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Bruno Jetin认为,“一带一路”将持续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存在,会影响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一带一路”将会帮助亚洲所有国家繁荣发展,也会给我们亚洲经济增添更多的动力。但是亚洲并不是只有“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必须要找到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设施和中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项目要有可持续性,而不是一次性的合作。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Hyung Gon Jeong认为,中国和东盟之间应该建立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20年东亚“命运共同体”也会成为现实。未来经济最大增长驱动力是经济一体化,应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同时还要在亚洲的能源合作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确保整个区域的能源安全。互联互通对整个经济活动非常关键,另外要关注民间机构的交流,促进文化和社会沟通。
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副所长Dushni Weerakoon认为,斯里兰卡面对一些挑战和机会,既有内部政策和地缘政治政策的考虑,也有和中国之间关系的考虑。中国是斯里兰卡最大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来源国。有人认为中国支持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透明,这样的投资更多带来负债而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斯里兰卡和中国走得非常近。事实上,科伦坡港口城的停建给斯里兰卡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斯里兰卡经济发展重要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蒙古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Buyankhishigiin Otgonsuren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现状和三方合作的进展做了简要介绍。中蒙俄三方合作进展比较快,已签署中蒙俄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为加强三方经济走廊,首先需要做的是把各方国内发展规划连通起来。蒙古国“草原之路”是2011年提出来的,蒙古国政府支持将“草原之路”与中国的“丝绸之路”对接。蒙古国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有下列优势:一是蒙古国的地理位置;二是转运费最低;三是蒙古国已经制定了中长期公路、铁路有关规划纲要;四是蒙古国和中国、俄罗斯两个邻国之间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领土争议,在蒙古国国内也没有三股势力的威胁,蒙古国是一个安全的国家。蒙古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Chuluungombiin Narantuya认为,与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平等友好合作关系,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首要方针,蒙古国所坚持的永久中立立场不具备政治意义,只是表示蒙古国将来不会一边倒,同时和各国区域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蒙古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发展互惠互利空间较大,也有很好的发展平台。
越南社会科学院分析与预测中心副主任LE Kim Sa就中国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谈了几点想法:一是不希望在一些争端领域出现军事冲突;二是中国近期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关税水平下降,有助于扩大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是非传统安全的问题给中国造成了很大压力;三是湄公河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一带一路”相辅相成。未来越南需要对湄公河合作进行评估,找到和中国合作的方案。
2.中方学者对经济共同体建设的认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伟认为,第一,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的进程,我们应使这个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公正,这是亚洲经济合作的前提和思路;第二,不同的倡议和不同的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亚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第三,亚洲不同国家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如何在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当中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这需要附加另外一个条件,即要有利益的让渡。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国际经济关系室主任赵江林从命运共同体概念出发,提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建议。一是推进共同体建设应强调成员之间的共性,而不是过多强调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应鼓励成员追求共同的发展目标,提高东亚成员之间增长的相似性。二是减少经济发展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同步性,以此维持成员对共同发展理念的追求。三是应通过各种途径来避免对共同体内部一些资源的竞争。要在共同体内部建立责任和利益相匹配的体系。四是要对经济共同体建设做一个全面评估。
(二)对下一步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前所长杜进森先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经济合作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另外要注意非传统安全,包括走私和假币问题。二是如何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整合,而不是推动竞争。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Roman Mogilevskii针对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国企业家在中亚国家投资模式和领域要有一些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确保符合当地的要求,还要有可持续性,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第二,希望中国企业更多投资制造业、农业、服务行业。第三,期待中国能进行更多的技术转移。第四,希望在有机农业方面加强合作。
蒙古国学者提出,未来中蒙俄三国首先应该继续加深对彼此的研究,增进互信与理解,最大程度上减少三方对彼此的误判和认知偏差。其次是准确把握三方经贸合作的契合点,实现三国互利共赢,要着重发挥中蒙俄三国各自的优势,在合作项目上充分征得彼此同意,把符合当地利益作为经济走廊具体合作项目获得支持的必要条件。项目不仅要集中在环境资源领域,还要扩大农业、畜牧业、旅游业、新能源业等。最后要建立三国合作机制的准则,实现管理对接,确保合作机制互联互通,在三国国际与国内部门之间建立有效协同配合机制,统筹管理,提高效率。
菲律宾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anilo Israel认为,中国在菲律宾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角色。中菲关系虽然有一些小波折,但总体还是向上的趋势。其建议,一是实现免签,中国游客可以免签来到菲律宾;二是在贸易投资、人与人之间民间交流都能有更多的发展;三是南海问题不是中菲关系重点,政府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把双边关系扩展到多边关系,包括其他的东盟国家;五是建议把海上丝绸之路延长一点,让马尼拉加入进来。
斯里兰卡学者针对批评中国对斯里兰卡经济影响力不那么透明,政府间交易不够透明等问题,建议未来应加强透明度,发挥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未来中国应向斯里兰卡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出于南亚地缘政治的考虑,斯里兰卡也要做到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
三 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机制缺失与未来建设
人们建设安全共同体更多是因为其影响到发展的进程,尽管地区安全合作的进程与经济合作进程不相匹配,但是与会学者在加强安全合作上是存在共识的,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安全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缺失造成目前地区存在的多种安全难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学者将安全机制建设视为未来的重点合作方向。
(一)对安全共同体的认知
1.外方学者的看法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林芝瑛认为,安全问题对于整个东亚地区发展来说非常关键,尤其是怎样平衡各方的利益。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概念非常好,但是在安全领域可能很难做到。为保持区域的稳定,我们需要有创造力、持续性的对话和交流机制,应将短期和长期目标分开来,对于短期目标来讲,我们要处理一些关于恐怖主义的问题,长期要建立互信机制。
泰国学者Sompong Sanguanbun认为中国一直是地区稳定的力量。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Bali Ram Deepak教授从构建主义角度探讨了中印“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解构殖民主义时期建立的伪命运共同体,重新回归到文化上的紧密关系。“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的再全球化倡议,中国希望通过这样的倡议把较小的全球化力量整合到一起。
柬埔寨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Kin Phea博士认为,中柬关系历史悠久,在军事合作上也是非常深入的。关于如何加强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柬埔寨主张“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多边协商解决南海问题。
2.中方学者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副研究员认为,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利益共同体和责任意识。目前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困难是和一些周边国家存在历史与领土问题,政治互信较低;中美竞争带来的挑战,以及命运共同体概念本身比较模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安全外交研究室杨丹志博士通过对比亚信机制,提出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想法。目前亚洲地区实际上没有普遍认可的一种地区安全架构的存在。“亚信”机制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亚信”机制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如成员国众多,中小国家作用发挥有限,制度建设存在不足,缺乏约束力,缺乏内部凝聚力。
清华大学孙学峰教授认为,安全合作比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大一些。第一,通过经济稳定促进安全合作的努力,有进展但是也面临挑战,怎样把这两个更好地协调起来是一个难题,实际上地区安全形势取决于大家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走得过急走得过快,走的过急过快以后可能会给大家带来较低的舒适度。第二,亚洲地区没有特别成型的安全结构,这也是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李伟研究员认为,在传统安全问题上一定要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亚洲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合作,包括大家提到的湄公河机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陈立认为,在反恐领域,中国和周边国家面临来自本土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反恐面临三重困境,即西方反恐的双重标准、不少国家仍没有重视解决恐怖主义的根源问题,联合国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加强;走出反恐困境的三条路径是,中国要广泛联合大多数国家,推动联合国在国际反恐中的顶层设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反恐合作尤为重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逐步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教授认为,不能将朝鲜排除在亚洲合作之外。第一,中国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少了朝鲜;第二,中国应该引领推进朝鲜加入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建设;第三,朝鲜应成为命运共同体和韩国欧亚倡议建设的主角;第四,朝鲜加入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关于安全合作的推进建议
印度尼西亚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ocky Intan就安全共同体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渔业、海洋保护等领域加强信任,中国和东盟都应该尽量避免在目的方面造成任何误会。第二,开展预防性外交。第三,培训部分人员讲英文,避免语言不通造成新的麻烦。第四,加强危机管理,要学会识别危机和预防危机,撤出不必要的军事力量。
Deepak教授针对中印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管理好中印之间的差异,不给边境危机酝酿的机会,目前需要学习世界上已有的危机管理机制。第二,强烈建议各国做好发展战略对接。第三,在中国西北部和印度北部实施一些能源合作,应建立协商机制辅助能源合作,再有要加强铁路互联互通。
王俊生副研究员就如何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发挥经贸优势;第二,加强政治互信;第三,加强有关命运共同体的联合研究;第四,扩大人文交流;第五,推进制度建设。
四 周边文化共同体建设:承认多元与共同价值培育
在文化合作议程中,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对立已经给地区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在承认文化多元的同时,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意识,这不仅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前提。这次研讨将文化合作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民心相通应该放在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第一位置上。
(一)对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认知
1.中国与周边国家建设文化共同体有历史基础
多数外方学者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只不过这一进程被西方殖民主义中断后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变化。老挝外交研究所副所长Lattana Thavonsouk认为,中国和老挝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悠久的历史联系,以及文化、地理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两国人民将会继续坚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国际台孟加拉语专家、孟加拉国资深媒体人Irene Niazi Manna认为,孟加拉国非常支持中国“一带一路”的举措,两国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孟加拉国希望在2040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2.文化合作在促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不可或缺
赵培杰认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外交关系的前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民心相通则是“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其关键和根本所在,也是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的催化剂。所谓民心相通就在于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或者说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和媒介,是其他方面和领域相互理解的基础和纽带。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大使Syed Hasan Javed认为,现在已经不是19世纪的世界,或者18世纪的世界,而是21世纪,应以开放的心态,提升软实力,要学好中文,这样思想才会有所转变。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Jetin副教授认为,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坚固地去构筑文化多元性,而不是假定大家都已经有这个共同体的基础,我们应意识到各种文化语言和传统当中的区别,这有助于加深互相理解。
阿富汗学者Sayed Mahdi Munadi认为,阿富汗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其来源就是文化差异。阿富汗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自由主义冲突,其导致了整个社会在文化各方面都充满了争端,文化上的冲突不但会牺牲文化本身,而且也会牺牲这些为文化服务的人们。在中亚和东亚很难就文化问题消除这种霸权主义,地区文化霸权主义尤其要不得。
3.如何加强与东南亚智库的交流
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NGEow Chow Bing认为,东盟智库对于中国来说基本上有四种主流态度:支持、中立、怀疑中国、反对中国。东盟智库对中国的怀疑是结构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不会改变。
4.华人问题研究
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副教授云昌耀教授认为,现在华人已经成为中印两国之间文化的桥梁,华人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要的资源,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在文化、经济、民间方面的更紧密的交流。
(二)促进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建议
1.如何构建文化共同体,一些专家给出了答案
韩国对外经济研究院Hyung-Gon Jeong教授认为,培育文化认同感更重要的是人和人的合作、机构和机构的合作。丝绸之路的目标就是发展更加健康的国家间关系,我们既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身份,也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利平研究员针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第一,要构建中国与周边的价值认同基础;第二,要构建发展共同体;第三,要构建中国与周边的安全共同体;第四,要构建中国与周边社会人文的共同体。在构建中国与周边文化共同体时,存在三个优势:华人华侨、几千年友好的历史交往、文化资源丰富。关于如何构建文化共同体,主要有:一是机制化,所谓机制化,就是应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文化交流的机制框架;二是品牌化,建立品牌才能使文化合作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合作不是空洞的,可以把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三是大众化,文化合作一定要有大众的参与,让大众真正地通过这种文化的合作得到实惠,得到具体利益,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协议、文本之间的交换上。这里有两个重点方向,一是教育,二是旅游。
赵培杰认为,为“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是沿线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不同国家的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国民与国民之间,智库都承担着特殊的沟通使命和桥梁作用,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起到消除偏见、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的作用。
2.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旅游,提升中国对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老挝学者Lattana Thavonsour和尼泊尔学者Bishnu Bahadur Khatri表达了中老、中尼之间的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将会连接全球使旅游业更好发展,同时,旅游业有利于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它将会使中国与尼泊尔有更好的联系。
3.加强智库交流,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亲中的东南亚智库
NGEow Chow Bing认为,为更好地促进智库交流,在与东盟智库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东盟智库的思维方式,以它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印度新德里大学Deepak教授认为,要解读中国文化的基因,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更透彻地了解中国。现在通过第三只眼睛了解中国的做法是非常不恰当的。
五 周边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争端解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范式
在第五个议程中,国内外学者对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涵、模式、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在上述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但是有一点,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已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范式,促进了世界争端解决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一)对命运共同体新范式的认知
1.什么是命运共同体?
泰国皇太后大学副校长Romyen Kosaikanont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不稳定状态,正在走向新的世界格局。命运共同体被认为是各国发展的机会,有时也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种威胁,有可能帮助中国成为地区的一个霸主,重新建立起“中国威胁论”。其实,“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中国想把自己的命运同世界共享,是正在发展中的机制,原则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与此同时,中国的周边国家也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现在泰国进入到4.0发展模式,是由技术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和泰国之间有很多共同利益,尤其是在发展道路上,中国需要泰国,泰国也需要中国。
2.命运共同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尼泊尔国会国际关系部、尼泊尔国际关系研究所秘书长Chauyen Lai Shrestha希望促进区域合作与建立区域智库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3.关于命运共同体建设模式
缅甸学者则提出,不要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缅甸Tampadipa研究所所长Khin Zaw Win认为,世界中心在移动、在变化。现在人们担心会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担心中国成为一个新的霸主,因而主张建立一个更加松散、更加灵活的合作机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得到同等地位的尊重。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唐永胜教授认为,命运共同体建设议题的提出是顺应历史条件发展变化的结果。亚洲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应对各种挑战,面对各种不确定。共同体应该是谋求共赢,是一种创造和分享利益的共同体。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罗英杰认为,如何协调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实际上是中国外交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如何从这两者中间受益与中国实现互利共赢是他们应该要考虑的问题。与西方列强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向其他任何地区和国家索取过领土,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未来也一样会是这样。
(二)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建议
1.外方学者对亚洲命运共同体新范式建设的建议
泰国皇太后大学副校长Romyen Kosaikanont提出六点建议。第一,要建立对于所有人都有包容意义的共同体,中国应该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中国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发展节奏,并且确保所有国家都有机会真正分享自己的共同利益,为共同体的成立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遵守和平共处原则。第三,命运共同体必须带来内生性的增长,随着中国发展,要能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多援助和帮助,促进这一地区的包容性增长,并且在技术转移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第四,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共同体应该保持协作的态度,共同去战胜一些困难。第五,必须监控共同体的整个实施过程,并且确保这些政策有更好的规划并且更好地得到修正。第六,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合作型的,并且保持一定灵活性,让不同能力国家以不同方式参与,并且减少一国独大的情况。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助理Kemel Toktomushev认为,“命运共同体”定义首先需要我们弄清楚的,就是背后代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越南学者更多从务实角度提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建议。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前所长杜进森教授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在认知方面,中国和东盟应继续推进地区和平稳定,以便可持续发展,这符合地区需求和愿望。在进行发展战略对接时,中国将体现其提出的“亲诚惠容”政策。第二,民心相通应该放在第一位。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应该加强宣传解释“一带一路”的倡议给东盟各国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第三,中国应该鼓励有实力的公司和企业走出去,同时中国也应该继续开放市场,扩大进口。第四,落实好中国-东盟的高层机制。第五,应该管控好海上争端,维持和平和稳定。
2.中方学者对亚洲命运共同体新范式建设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黄永光研究员认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前景光明、任重道远。第一,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第二,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进;第三,应坚持开放包容,重点应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尤其智库、宗教、教育、媒体,这四个领域的合作应得到重点推进,要使智库网络交流合作平台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