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控力与情绪

心理自控力是什么

塞涅卡曾这样说过:“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一个能约束自己思维与行为的人,有着更高的自尊、更强的心理自控力,更容易获得成功,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树立更高的威信。心理自控力,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行动的能力,是成功者共同的特质。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自控力,就是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人格。其中,本我是人潜意识里存在的本能、欲望,会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而超我则是良知、内在道德的判断,与本我是极端对立的两个方面;自我则是调解本我与超我的第三种存在。人类能够通过自我控制,调节欲望与良知之间的不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存在方式。

张姐家的儿子今年7岁,每天至少要吃一根雪糕。前段时间,他感冒咳嗽,张姐就对儿子说:“你至少有一个星期不可以吃雪糕了。”他垂下长长的睫毛,懂事地点点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果然没有再向大人要雪糕吃。虽然冰箱里有雪糕,他完全可以自己拿,而他也的确很想吃,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就是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心理自控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在成长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它关系到人的自身修养,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软糖实验”。他找来一些4岁的孩子做被试,首先发给他们一人一颗糖果,并告诉他们既可以立刻吃掉面前的糖果,也可以等到20分钟后再吃,而后者可以再得到另一颗糖果,也就是可以吃到两颗。当然,有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很快地吃掉了那颗糖果,而有些孩子则想方设法克制自己想吃糖果的欲望,最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颗糖果。后来,实验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14年后,当年那些没有经受住诱惑早早吃掉糖果的孩子,在长大后遇事依然优柔寡断、爱慕虚荣、意志力不坚定;而那些坚持到最后,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则在成人后善于从长远考虑,拥有为长远目标放弃眼前利益的自控能力,相应地,他们比前者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自控力强弱与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正如那句谚语:“能命令自己的人就能命令别人。”一个能够命令自己的人,就是一个拥有较强心理自控力的人,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以确保自己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如此,他当然会很快获得尊重、名誉、权力、成功……最终,获得命令别人的资本。

现如今,许多人在生活中都缺乏心理自控力。家庭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被家长惯出一身的“少爷”“小姐”脾气,在进入社会后还依然故我地放纵自己,根本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还有些人脾气暴躁,遇到事情就着急、生气、发火,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缺乏心理自控力的表现,不仅影响身心健康,对自身发展不利,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要知道,心理自控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进行后天培养,而一个人的心理自控力又与他的意志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着力磨炼意志,培养强大的自控力,努力完善自己。那么,怎样在情绪产生波动的时候,磨炼自己的心理自控力呢?

以大局为重。我们要明白芝麻与西瓜孰轻孰重的道理,努力从全局出发,更加抽象地、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事件的本质,勇于为追求长远目标而牺牲当前的利益。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控制自己对眼前利益的欲望和追逐,着眼于长远利益。

转移、回避刺激。当心情过于激动、情绪受到刺激时,不妨暂时放下这件事情,转而去干点别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从而冷却你对这件事所产生的情绪,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暂时回避,当你面对一件事几近失控时,果断地回避它、远离它,将其暂时搁置。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规避冲突的习惯,控制即将爆发的情绪,这样一来,心理自控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合理发泄。当情绪产生波动时,我们应该为情绪找一个宣泄的渠道。可以听听音乐、唱唱卡拉OK,或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打球等。当你把不良情绪以另一种“优雅”的方式发泄出来之后,再转过头去理性地面对当初的问题,你就会冷静许多,处理起问题来也会更加高效。

情绪利用。当人受到刺激而产生愤怒的情绪时,不妨将这种情绪加以有效利用。要知道,愤怒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甚至比正常情况下的力量强大好多倍。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无比愤怒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情绪投注在工作上,利用这样的情绪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样一来,既转移了愤怒,又令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有意识地培养心理自控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会让理智驾驭思维与活动,从而提高行动效率,完善生活品质,过有营养的人生。心理自控,作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而心理自控力能够成为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也正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

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就连这位叱咤风云、目空一切的军事天才都如是说,可见控制情绪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可是,情绪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从哪里来?它的到来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情绪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一件事的第一反应,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期望与事物真实呈现之间的关系。当一件事的发展状况让人满意时,人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如高兴、愉悦等;相反,当事情的进展不顺利时,人们就会表现出消极懈怠的情绪,如愤怒、悲伤等。此外,情绪的表达一般是与肢体动作相互协调的,肢体动作越强烈,就说明情绪越强烈。情绪与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肢体的变化,而肢体变化又激发着情绪的变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理论,人不是因为愁了才哭,开心了才笑,怕了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笑了才开心,发抖了才怕。

某日,小敏早上出门等公交车上班,半个小时过去了,公交车却还没来。眼看就要迟到了,小敏非常着急,心里乱乱的,不停地踱来踱去。恰巧此时,一个朋友打过来电话,本来是说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可在小敏三言两语的抢白之下,双方不欢而散。

可见,对于一个不太擅长情绪管理的人来说,如果事情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他就会开始懊恼、沮丧;而一旦遇到高兴的事,他又会得意忘形,用老话说就是“全都写在脸上”。当然,也有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在面对一件事时,往往能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做出最明智的决定;而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则会在遇到事情时,将各种情绪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人的情绪在外界信息的影响下,会产生变化。例如,当我们周围的人都觉得一个人行为不好、品质恶劣,很讨厌他时,我们也会觉得这个人确实令人讨厌,尽管这个人可能并非如此。正如一个办公室的大部分人对一个人很厌恶,那么其他少部分人也会对这个人产生厌恶心理。这是因为这些人的情绪被外界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干扰了,从而做出了类似的情绪反应。这种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差,在生活中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为了避免这种随波逐流的现象,我们应努力控制好情绪,再冷静地面对和处理眼前的难题。

可以说,情绪是每个人独有的名片,展示着人们的修养与品德。“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难以驾驭自己情绪的人,却可能身心受损,影响自身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患者日常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经常郁闷、压抑、充满消极情绪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更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身情绪的管理,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呢?

做一个幽默的人。心理研究表明,有幽默感的人比没有幽默感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事情发展不让人满意时,不要一味地恼怒,试着用幽默化解尴尬,你会发现,自己渐渐心情变好了,能够用理智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许多事情乍一看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会令人很不满意,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境遇也有积极的一面,不必过分悲观。有一次,小敏晚上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电脑的电源出故障了,因为工作急着使用电脑,让小敏连夜陪她去修。去电脑维修店的路上,朋友情绪很激动,一边生着气,一边不停地发着牢骚。电脑修好后,她竟然意外地找到了久寻不见的一张卡片,这种兴奋程度比电脑出故障带给她的愤怒强烈好多,她又开心了起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保持心态平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偏差,导致情绪失控。因此,我们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坚持做自己,不要人云亦云。在众说纷纭中保持平常心,保持自己的判断力,用平和的心态客观地认识和理性地解决问题。此外,良好的心态还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养成。

善于表达情绪。消极情绪就像人身体里的毒素,不能一味地抑制,需要一个排泄的出口,否则只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合理的情绪表达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当我们觉得压抑的时候,痛哭一场就会轻松许多,小睡一觉又可以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哭泣、睡眠的方法让压抑的情绪排解出去,减少情绪压力,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己期望得到的东西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一旦成功,不仅会有巨大的成就感,而且会极大地增强自信,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培养。而一味地寄希望于别人来满足自己,则往往会落空。此时,人们更容易滋生失望、愤怒、埋怨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行为,甚至造成情绪失控。所以,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加积极情绪源,请做一个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人。

不妨试着问问自己,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努力学习情绪控制。因为情绪是人之为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一生中避不开的话题。学会情绪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宰,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让生活更加完整、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做内心世界的旁观者

情绪就像影子,时刻陪伴在人们身边,无关年龄、性别、智力与能力,每个人生来就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刚出生的小孩会“哇哇”大哭、即将去世的老人也会眼角含泪……每一个不同的时刻,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绪,或喜悦、或悲伤、或忧愁、或恐惧……而人之所以会千差万别,就在于他们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看法存在不同。

我们通常说某人情商(EQ)很高,无论在对待感情还是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其实就是指这个人在对待人或事物的过程中,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内心,控制自我情绪,让情绪为自己服务,做自我情绪的有效管理者。一个情商高的人,往往善于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解释自我情绪,然后做出合理的反应和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里斯的情绪ABC理论,完整地阐述了情绪的产生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情绪。ABC理论中,A是诱发性事件,B是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评价,C是最终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该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导致最终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性原因,而真正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解释。换句话说,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正确认识自我情绪,就要探究个体对诱发性事件所产生的信念(B)以及引发这种信念的诱因。

想要正确认识自我情绪,就必须把握情绪ABC理论中关键的B,即自我对诱发性事件所产生的信念,了解自己在面对诱发性事件时,是以合理的信念还是以不合理的信念来对待,是积极乐观地寻找应对方案,还是消极被动地认为情况糟糕至极。对自我情绪客观理性地分析,让理智凌驾于情绪之上,令自己能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我情绪。

一件事发生时,有的人抱着合理的信念,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而有的人却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左右,表现出了压抑、焦躁、忧愁等不良的情绪。我们想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情绪,就必须学会以合理的信念来思考和看待问题,从而规避不合理信念的形成。那么,不合理信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引起不合理信念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认知因素、归因因素、重要他人因素等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着许多规矩,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这些规矩以不同的奖惩机制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令其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体系,使人们在面对人或者事物时,自然而然地以这种价值观为标准来进行判断,从而归纳出自己对人或者事物的看法、评价。此外,生活的小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念的形成。当周围所有人都穿短袖而自己却穿着长袖外套时,即使我们明白自己体质偏寒,需要保暖,还是会不自在,甚至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并由此产生焦躁不安、羞怯等心理。而这种心理就是不合理信念的突出表现。

认知因素。对人或者事物的认知不同,相应地产生的信念也会有所不同。下班时下起了雨,同事甲抱怨下雨天回不了家,同事乙则默默地回到办公区继续加班。结果是甲在不停的抱怨中焦急等待,脾气越来越暴躁;而乙已经把第二天老板要审查的报表提前整理好了,因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反而心情大好。同样面对下雨天,甲乙两人的认知不同,信念不同,所导致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局面。

归因因素。同样面对挫折,如果一个人认为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己这次运气差了一点,下次再努力一点就能成功了,他的情绪就不会受太大影响;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自信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产生负面的情绪。

重要他人因素。每个人心中总有自己很尊敬的人或很在意的人,当这个人以一种信念对待人或者事物时,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去效仿他。歌手韩红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她用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感召着普通人也投身于这一事业,呼吁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贫穷。综艺节目主持人何炅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明星,他热情真诚,交友广泛。在一次采访中,搭档吴昕说:“当所有人甚至你自己都在否定自己的时候,你看向何老师,他总是会很用力地点点头。”何炅曾说过,我们需要给别人鼓励,别人看向你是因为信任你,也许你的一个信念对他重新鼓起勇气有着很大的帮助。

情绪ABC理论主要阐述了情绪产生的过程,它与情绪控制共同构成了情绪ABCDE理论,其中D是对不合理信念的辩驳,E则是由此产生的新效果。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情商,除了清醒地认识自我情绪之外,还要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使情绪为我们所用,而不是使我们自己听任情绪的摆布。根据情绪ABCDE理论,要控制自我情绪,就要调节自我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看法,摒弃不合理信念,让合理信念控制思维,从而产生新的、健康的情绪。

唯有客观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才能做情绪的主人,才能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情绪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仔细研究。一个人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够真正地认识和看清自我情绪,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最终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而在生活中,一个情商高的人总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在,处理事情明智果断,明白得失利害;反之,一个无法认识自我情绪的人,总是消极懈怠,办事举棋不定,没有主见,生活纠结成一团乱麻。

因此,从旁观者的角度,用客观理性的眼光,多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地自我完善,认识自我情绪,控制自我情绪,“高情商”的生活当然会轻松许多、美好许多。

坏情绪也有价值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从一生下来,就伴随着各种情绪,情绪在人类文明演化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绪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由于情绪不同,对事件结果的影响也不同,我们才人为地将情绪划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也就是所谓的“好情绪”和“坏情绪”。其中,“好情绪”表现为高兴、乐观、自信、勇气等一系列有助于事情顺利发展的心理因素;“坏情绪”则表现为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紧张等诸多阻碍事情顺利发展的心理因素。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倡导培养正面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实际上,每种情绪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负面情绪在一定意义上也有自己积极的一面。

我们对负面情绪要有全面的认识,负面情绪的作用因人而异。善于管理情绪的人,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让“坏情绪”也产生“好价值”。当我们感到焦虑、紧张、害怕、失望时,说明我们此刻身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恰会让我们不断努力地适应环境,尽快找到方向,步入正轨;当我们感到愤怒、沮丧、悲伤、痛苦时,说明我们此刻正在接受自以为不能接受的事情,而这种心理会促使我们努力改变事态,“坏情绪”会转化为推进事情发展的动力。

著名外科医生阿费列得提出了心理学上的“跨栏定律”,明确地解释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也就是“坏情绪”的“好价值”。“跨栏定律”认为,一个人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难成正比,困难越大,树在面前的栏杆越高,他就会跳得越高,取得的成就也越大。所以,不妨把困难看作一场体验,在面对它时,不害怕、不退缩,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我们可能会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就。

小林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最近的工作却一直不顺心——老板对他完成的工作总是挑毛病,总是不满意。这一次交给他工作时甚至下了最后通牒:“如果这次还完成不了,就走人。”小林感觉很痛苦,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如果因此而丢了工作,那就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想到这里,小林忽然有了干劲,他不再痛苦地纠结,重新打起精神来,搜集资料,询问同事,翻阅书籍……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并获得了老板的夸奖。

故事中的小林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正是因为他找到了痛苦的原因,在接受现状的同时把对现状的不满转化为改变现状的动力。可见,痛苦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就变成了一种挑战困难的乐趣;“坏情绪”一旦遇到了善于运用它的人,也会实现自己的“好价值”。

善于管理情绪的人,能够充分发挥情绪(包括好情绪和坏情绪)的价值,为自身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坏情绪”的“好价值”呢?

首先,正确认识“坏情绪”。愤怒、悲伤、紧张、痛苦、焦虑、忧愁都是所谓的“坏情绪”。当这类情绪出现时,我们不要躲闪,不要逃避,而要去勇敢地面对,充分认识情绪“坏”的一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正了解了情绪的“坏”之后,才能充分转化和利用“坏情绪”,才能更有效地变“坏”为“好”。

其次,合理控制“坏情绪”。我们应当加强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即使产生了“坏情绪”,也尽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影响事态的良性发展。即使现在我们正因为某件事满腔怒火,也要试着克制、开导和说服自己,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平息自己的怒气。然后再对事情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从而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最后,充分利用“坏情绪”。“坏情绪”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从对事物发展的推动力上来说,“坏情绪”的力量甚至远远大于“好情绪”。因此,正确利用“坏情绪”的力量,充分实现其“价值”,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愤怒带来的力量,就是由冲破旧原则、承认与旧原则相悖的新原则体现的,这种破旧立新的威力不可小觑。同样,“坏情绪”的有效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大于“好情绪”的有效价值,“坏情绪”在发挥作用时,是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最终推翻原有观念、接受新观念的过程,其所产生的效果不亚于一次思维革命。

因此,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在实现情绪价值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这些正是情绪存在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培养自身的好情绪,努力发掘“坏情绪”中的“好价值”,合理控制自我情绪,力求实现情绪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当我们出现“坏情绪”时,不用盲目地自卑,那不是什么缺点。试着去控制我们的情绪,利用“坏情绪”实现好价值,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坏情绪”也有很多“优点”。

不可忽视的情绪力量

亚当是一个艾滋病患者,医生诊断他的生命只有几个月时间。可是,他并没有因为生命即将逝去而痛苦绝望、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将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心中充满感激。就这样,亚当将自己的寿命延长了9年,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亚当在患了不治之症的情况下,依然拥有一颗感激、乐观的心,而恰恰是这种积极的情绪延长了他的生命。亚当的事例告诉我们,情绪的力量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情绪与生命物种的繁衍形影相随,是人与生俱来的主观体验。情绪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情绪具有强大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激发人们的行动,造成一定的结果。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能够充分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帮助自身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达到目标;而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只会激发情绪的消极作用,令事情更加恶化。

正常情况下,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力量,促进人或事物的发展;消极情绪则会产生消极力量,阻碍人或事物的发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关黑猩猩的实验(黑猩猩的思维方式与人类相似)。将一只性格温顺的黑猩猩和一只性格暴躁的黑猩猩分别放在一个四面都是镜子的房间里,性格温顺的黑猩猩看到镜子里的黑猩猩很兴奋,和它打招呼、握手、拥抱、嬉戏,玩得不亦乐乎。到了第三天,当研究人员把黑猩猩带出房间时,黑猩猩还恋恋不舍地和镜子里的黑猩猩道别。而性格暴躁的黑猩猩看到镜子里的黑猩猩时却表现得很愤怒,对它拳打脚踢,结果三天后,当工作人员再次打开门,准备将黑猩猩带出去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它竟然已经死了。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心理学法则:情绪不同,行为结果就不同,情绪对一件事最终成为什么“样子”有决定性的力量。

但是,情绪力量也是可以转换的,积极情绪可能产生消极力量,消极情绪也可能产生积极力量。关键在于人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A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习一直挺好,期中考试成绩排在全班前三,于是他很兴奋,觉得自己学得很好,盲目自信,剩下的半学期就不好好学习,结果期末考试成绩退步到全班20名以后。而B是一个转学生,在以前的学校也是名列前茅,可是在来到新班级的第一次考试排名却落在后面,他很懊恼,觉得非常丢脸,对自己很不满,于是在剩下的半学期里,整天埋头学习,最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A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表现得很高兴,这种积极情绪却使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差成绩;而B在取得差成绩的时候表现得很沮丧,可这种消极情绪却激励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这是因为A没有合理控制自我情绪,产生了消极后果;而B能够控制自我情绪,并合理运用消极情绪的积极力量,最终对事态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可见,情绪所产生的作用与作为情绪发生主体的人的选择息息相关。

在遇到令人满意的事情时,我们完全可以表达积极的情绪,高兴了、开心了可以笑、可以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过度兴奋,以至于影响事情的进一步发展。要合理地运用这种积极情绪,摒弃其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力量,使事情变得更加完满,切忌得意忘形。同样,在遇到令人不满意的事情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表达消极的情绪,可以愤怒、沮丧、悲伤、痛苦,但是请注意,一定不要过度愤怒、过度沮丧、过度悲伤、过度痛苦,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沮丧下去,一蹶不振。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合理宣泄内心的消极情绪,然后在消极情绪中发掘积极的力量,调动一切能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使事情发展转向预想的轨道。纪伯伦说过:“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愈多的快乐。”一件事对我们造成的痛苦越大,就越能激发更大的力量来解决引起痛苦的问题。

心理学家在对情绪的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力量——心理复原力。它指的是人们在经历严重的灾难或事故,遭受重大打击后,还能够恢复原来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复原力解释了消极情绪中的积极力量对人或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比如,从对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的采访中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经历过最初的悲痛后,都对能生存下来充满感激,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社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这部分人群能回归正常生活,正是心理复原力的作用。

一个真正的强者,必然是能够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管理好自我情绪,合理利用情绪的力量,让情绪力量的积极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赋予自己勇气去接受挑战,实现梦想;同时也要遏制情绪力量的消极方面发挥作用,阻止事物向消极方向发展。

情绪力量是一把强大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正确发挥情绪力量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自身和事物发展、社会进步,否则很有可能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拥有好情绪的人,生活总是充满阳光,而懂得利用积极情绪力量的人,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