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开口,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与人交往谈话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极其重要,如果你说出的第一句话准确得体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那么聊天自然就会十分容易地深入下去。相反,如果你说出的话让对方反感和忌讳,那么不可避免地要碰钉子。

◎把握最初的10秒钟

有一位哈佛演说家说,我们开始说话的10秒钟最能吸引听众。原因是:在这最初的10秒钟内,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所以,如果你抓住了这10秒钟,整个说话的场合就会形成一种有利于你的形势。

如何把握住这最初的10秒钟呢?以下有几点技巧:

1.用吸引人的故事或幽默开头

感人的故事(尤其是真人真事)或能够使观众发出会心笑声的幽默,能够一下便抓住听众的心,即使前面发言者已使观众思绪分散,也仍然能起到把握全局情绪的作用,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使自己很快被听众所接受。

2.用一些物品吸引听众

一张图纸、一个战场上带回的实物或是一张相片,因其能够直观地反映一定的主题,故能很快地把听众吸引过来。如果讲者乐意,他还可能将自己的话题抽象成一幅画——根本不必去追究它的艺术性,或者随便写几个有趣的大字。别出心裁的举动也能一下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只要物品有助于讲者借题发挥就行。

3.不妨用提问来开头

提问,是有趣的开头法。在问题提出以后,几乎所有感兴趣的人都会去思考,并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而这将能使听众的注意力得到迅速地集中——他们等着用你说出的答案去验证自己的判断。但是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能“发人深省”引起思考,或能使听者有所收益。

4.制造悬念

可以通过听众的求知欲而制造悬念,采用此种讲话开头方法时可能需要一些“内幕”消息。无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听众的方法。

5.从听众的利益和关心焦点出发

有经验的沟通者,往往善于将自己的讲话与听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即使牵强一些,为了开始讲话时能吸引听众,有时也不得不有策略地绕个弯子,待听众兴趣已起时再转入正题。

6.从与听众的共鸣说起

共同的经历或遭遇、共同的研究专业和方向、共同的希望和展望等,都是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话题,以此种方式开场,常常更易于使自己被听众“认同”。

7.用一句名言开场

名人名言是很好的开场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认为,公众具有崇拜权威(名人是人们自认的权威)的共同心理。名人的话对听众来说总是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因而也最易于将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8.先赞扬听众

世人都爱听赞颂之词,因此,具体的赞扬会使他们很注意听,同时,也会使讲话者被认作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而被听众接受。

◎首次见面说好第一句话

社交中,常会与一些陌生人打交道。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句话说好说坏,关系重大。哈佛人际关系学家指出,说好第一句话的关键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以下3种方式:

1.攀认式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同事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

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是个体育迷;您我真是‘近亲’啊。”“您来自苏州,我出生在无锡,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够遇见同乡,令人欣慰!”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您的大作我已读过多遍,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您的风采!”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位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尊敬的山水画家!”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示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始。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融融乐乐,有两点还要引起注意。

第一,双方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以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水匠,似乎二者是话不投机的。如果这个泥水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二者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在盖房或修房,那么,二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第二,注意了解对方的现状。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还必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近期内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对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举家不欢,你就应劝慰、开导对方,讲讲“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道理,举些自学成才的实例。如果对方子女决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学、高考的经验,则可现身说法,谈谈高考复习需注意的地方,还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书。在这种场合,切忌大谈榜上有名的光荣。即使你的子女考入名牌大学,也不宜宣扬,不能津津乐道,喜形于色,以免对方陷入尴尬。

◎微笑是世界通用语言

罗曼·罗兰曾说:“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程度。”表情又是表示内心情感的最敏感的身体语言,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他的专著《怎样识别形体语言》一书中指出:“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表情。”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特别是领导者所使用身体语言中,最纯熟的莫过于这一种了吧。并且,在各种表情中,他们最偏爱的就是笑了。当一张笑脸摆在下属和同级的面前时,他们几乎很快会把它判定为友好的表示,除非背景极其复杂,否则他们绝不会去仔细揣摩,反复研究。这轻而易举的一笑,立即就使二者的关系拉近了许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大多数领导者平时总喜欢面带微笑,这种表情告诉人们:“来吧,我是朋友。”(当然,由于性格的差异或其他原因,有的领导者却总是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比如夏尔·戴高乐。)尼采认为,由于发笑是使人们能够容忍生活磨难的唯一途径,所以人们才笑,但我想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会这样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笑容,我们的工作也需要笑容,前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后者满足别人的希望。当你在会议上、汇报中或与下属谈心时,用自己真诚的笑容向对方暗示或者传递一个细小的意向,如果对方立刻能心领神会,一定会从内心中发出满意的笑容。

但是,仅仅注意到笑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真笑,而不是假笑;二是把握好笑的时机和方式。

就第一点而言,笑有真有假,真笑几乎是不受控制的,而假笑则是一种伪装出来的表情。有研究表明:真笑的第一个表情特征是嘴唇迅速咧开,第二个特征是,在笑的高潮以后,紧接着短暂而迅速地闪一下眼睛。那些“来得快、去得快”的笑,并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满足,因而也是不成功的运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从心里往外压抑不住地高兴就不要笑,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愁眉苦脸地工作,就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你的肩膀上似的。应该准确地说,如果你不是由衷地感到满足,就不要喜形于色。领导者也应该在笑之前想想这一点,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二个问题更为重要。笑的时机要恰当,要注意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该笑的时候笑,不该笑的时候就不能笑。在欢庆的场合,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不见好转的病情,同去世同事的家属谈话,说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和损失时就不能面带笑容。有些人平时随便惯了,以至遇到参加单位同事追悼会的场合,在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在瞻仰领袖遗容的时候,还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这就显得很不恰当了。另外,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谈话中,笑容主要是根据与交谈者的关系、谈话的内容以及谈话者的性格和习惯等自然体现出来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轻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种不露齿的笑容;轻笑表现为上齿露出,嘴已微微张开;大笑则表现为嘴已张成弧形,上下牙齿都可看见。

领导者在工作谈话中,一般要以微笑作为基调,微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觉得和蔼、可亲、文明,是仪表的一个构成要素。微笑时面部肌肉容易控制,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笑容。笑的时候应该自然大方,得体适度。那种咧嘴龇牙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挤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不良的印象。因此,笑容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情操的修养,使笑容反映出美好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感染对方,产生呼应。嘲笑、冷笑,幸灾乐祸的笑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微笑是通过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内在精神的反映。因而,领导者要善于使用微笑,就要注意微笑的主要功能:微笑能强化有声语言沟通的功能,增强交际效果;微笑还能与其他身体语言相结合,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在接见众多的宾客时,只要边微笑边招手,也具有“欢迎你光临”的功效,同样会使客人感到热情、有礼;在交谈中,遇到不易接受的事情,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不会使人感到难堪。

微笑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你面带微笑,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没有人能轻易拒绝一个笑脸,微笑是两个人之间沟通的金钥匙,说话面带微笑,无形中能使两个人的内心距离缩到最短——微笑为说话加分。

◎你希望和对方说点什么

哈佛沟通学家指出:如果在与人交谈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别人提出要求,以及向对方说明如此做了以后,他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时,你千万不要婆婆妈妈地为一些琐碎的细节所羁绊,只要简单地说出你的主张就行了。

那么,如何才能开口就把话说到点子上呢?

1.信心十足地说出要点

所谓的“要点”,就是你与对方交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为了使对方依赖你,对于完成你的要求或实现某一目标充满信心,所以你一定要信心十足地说出来。对于对方的行动要求,必须以乐观而坚定的语调,直率地强调出来。为了获得较好的交谈效果,在说话时,你一定不能畏缩而要信心十足。对于你真挚的陈述,对方一定会感动,并为此立即采取有效行动,从而达到你的要求和目标。

2.使对方明白采取行动

不管你所阐述的是哪一种问题,你的目的就是要把问题的要点以及要求对方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简单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便让对方容易理解,这样才能够让对方顺利地展开行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妥善的方法就是把关键部分具体地说出来。

如果在说话时,你能够具体地为对方提示事情的关键和问题的要点,那么你就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和别人交谈,也更容易使对方感动。“发给客户的商业信函寄出去了吗?”比起漠然地对下属说“去把发给客户的商业信函打印出来”效果更好。

到底以肯定的方式叙述要点好,还是以否定的方式叙述要点比较妥当?这一点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你能把你提出的要求叙述清楚、表达准确即可。但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出这一决定。

3.具体而简短的叙述要点

当你要求对方做一些什么事情时,必须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因为对方只会做他们明白理解的事情。他们既然要依照你的话采取行动,那么你就得准确而精练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主动引发一场聊天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渴望友谊,希望拥有更多的朋友。但朋友都是由陌生人发展而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朋友是萍水相逢的。在风光绮丽的景区、在熙攘喧闹的汽车上或者在小型聚会上,凭一个会心的微笑、几句得体的幽默话、一个礼貌的动作等,都可以与他人相识。关键是得找出交往的契机,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打开对陌生人关闭着的心灵之门。

1.激起对方谈话兴趣是顺利沟通的关键

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谈的,有的人沉默寡言,虽然有交谈的欲望,却不知从何谈起。这就需要其中的一方改变态度,率先向对方发出友好信号,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假若你的一个话题使对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无论他是一个如何沉默的人,都会发表一些言论的。因此你在谈话的停滞之中,一定要想法寻找并且不断地激起对方的兴趣,使谈话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2.寻找话题,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当你对做父母的人称赞他们的孩子,甚至表示你对那孩子感兴趣时,那么孩子的父母很快便会成为你的朋友了。给他们一个谈论其孩子的机会,则他们就会很自然而又无所顾忌地滔滔不绝了。

与陌生人见面,要善于倾听,主动关心他人,还可以通过慷慨地给予帮助来激发他们的谈话欲望。初次相见或不太熟悉时,没有谁愿意向有困难的陌生人提供帮助,因为他们怕不清楚对方的底细而帮出麻烦来。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正是它把自己结识别人的大好机会给赶跑了。善于交际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只有放下顾虑、慷慨解囊,才能赢得别人的感激与好感——这恰是一座沟通感情的桥梁。

对于那些腼腆的人,交谈者应主动寻找话题,消除对方的紧张感。

朋友相交,重在交流。由陌生人到朋友,需要通过深入的交流才会相互了解。

要达到深入交流的效果,就要在掌握交谈艺术的同时激发对方的谈话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彼此加深了解,从陌生走向熟悉,进而成为朋友。

◎多谈对方感兴趣的事

与人初次见面,彼此生疏又无甚了解,难免出现紧张和沉闷的气氛,开始说话就要慎之又慎了。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僵局,迅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呢?

1.投其所好

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加深给对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减肥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宠物等,即使对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

2.说话平实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一味说些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尤其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如果从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同等的基础上,对方就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3.避免否定对方

初次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场合,对方往往不能冷静地听取意见、建议并加以判断,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同时,初次见面的对象有时也会恐惧他人提出细微的问题来否定其观点,因此,初次见面应当尽量避免有否定对方的行为出现,这样才能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让你不提相反意见。你应尽可能地避免当着他的面提出,或者可以借用一般人的看法以及引用当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的看法,这样就不会引发对方反射性的反驳,还能够使对方接受并对你产生良好印象。

4.注意细节

在初次见面的场合中,如果有一方想结束话题,往往会有看手表等对方不易察觉的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你看到交谈的对方突然焦躁地看着手表,或者望着天空询问现在的时刻,就应该及早结束话题,让对方明了你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人。你清楚并尊重他的想法,必能留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印象。

5.适时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往往不满意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加以改变,因此只能各自持有一种幻想中的形象或期待中的盼望。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提拔的人期待实现的一天。

6.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定使他欣喜,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他的关系也会融洽起来。

7.以笑声支援对方

做个忠实的听众,适时地反映情绪,可以使对方摈弃陌生感、紧张感,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尤其要发挥笑的作用,即使对方说的笑话并不很好笑,也应以笑声支援,产生的效果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双方同时笑起来,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亲密友人一样的气氛。

8.关心对方

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在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请他人见面时,事先应该多少搜集对方的资料。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可以满足他人的自尊,使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热忱。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当话题,也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做话题,对方一定觉得愉快。

9.先征求对方的意见

不论做任何事情,事先征求对方的意见都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在处理某一件事中,身份最高的人握有当时的选择权,将选择权让给对方,也就是尊重对方。而且,不论是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绝不会因此不高兴或不耐烦。

10.记住对方“特别的日子”

当你得知对方的结婚纪念日、生日时,要一一记下来,到了那天,打电话以示祝贺,虽然只是一个电话,给予对方的印象却很强烈。尤其是本人都常忘记的纪念日,一旦由他人提起,心中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11.选择让对方家人高兴的礼物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馈赠礼物时,与其选择对方喜欢的礼物,倒不如选择其家人喜欢的礼物。哪怕是选一件小小的礼物给对方的妻子,她对你的态度就会改变,而收到礼物的孩子们更会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你将得到全家人对你的欢迎。

12.直呼对方的名字

我们都习惯在比较亲密的人之间才直呼名字,连名带姓地呼叫对方,表示不想与他人太过亲密的心理,所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可以缩短心理距离,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次见面,开口交谈可多谈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表达你对对方的尊重和理解,以赢得对方的好感,缩短双方的距离,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交谈气氛。

◎称呼他人要合乎情理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个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

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

不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为人们所注意。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度。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姓名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理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你好”,而是在“你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在于此。

2.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的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介绍他人有顺序有礼节

介绍他人,即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能碰到为他人介绍的机会,那么如何能使双方满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却很难做到位。

介绍他人应注意以下4个问题:

首先,介绍时要注意介绍的顺序和礼节。一般情况下,是将年纪轻、身份低的介绍给年纪大、身份高的,以示对后者的尊重。介绍多人的一般顺序是:

1.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李小姐,这是赵先生,刚从河北来。”如果男士尊于女士,则应把女士介绍给男士:“赵老师,这位是从哈尔滨来的李小姐……”

2.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应将年轻、职务低、知名度低的介绍给年长、职务高、知名度高的。如:“汪老,这是×报社的小陈,陈先生。”

3.把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说丈夫,后说妻子。

4.同龄人聚会应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自己熟悉的介绍给不太熟悉的。

5.客人到家中拜访,应先把客人向家庭成员介绍,然后把家庭成员向客人做简单逐一的介绍。介绍时,应把被介绍人的关系、姓名讲清楚,同时要能简明地点出他们的爱好和特点更好,这样会给客人以愉快亲切的感觉,也显示出家庭的和睦与乐趣。

其次,介绍时体态语要自然、协调。介绍时一般应起立,面带微笑,注意礼节,手掌朝上示意,切不可用食指指指点点。

再次,介绍语信息量要适中,不要过于冗长,能为双方攀谈引出话题即可。

最后,介绍语要热情、文雅,切不可伤害被介绍者的自尊心。介绍是为了联络感情,融洽气氛,建立交流关系,因此,介绍的话语应热情洋溢,切忌冷冰冰的,更不可有损被介绍人的尊严。

约翰·梅森·布朗是一位作家兼演讲家,一次他应邀在某地演讲,被会议主持人做了这样的介绍:

“先生们,请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我们本想邀请伊塞卡·F.马科森来给我们讲话,但他来不了,病了。(下面听众发出嘘声)后来我们要求参议员布莱德里奇前来,可他太忙了。(嘘声)最后,我们试图请堪萨斯城的罗伊·格里根博士来,也没有成功。(嘘声)所以,结果我们请到了——约翰·梅森·布朗。(肃静)”

这段介绍语的本意并不想贬低布朗先生,却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其自尊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和恶果,原因有二:一是介绍者将组织这次活动的过程报了一遍流水账,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应;二是主观上考虑不周,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尊重演讲者?如何促使来之不易的演讲活动取得成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介绍语是介绍者认识水平、组织才能和表达才能的外现。

一次,某高校邀请话剧《光绪政变记》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郑毓芝来演讲。主持人是这样介绍她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把‘老佛爷慈禧太后’请来了。(掌声,笑声,听众的情绪热烈起来)‘老佛爷’郑毓芝同志在戏台上盛气凌人,皇帝、太监、大臣见了都诺诺连声,磕头下跪,在台下却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她方才和我谈起,还曾扮演过《秦王李世民》中的贵妃娘娘,话剧《孙中山》中的宋庆龄。她是怎样把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惟妙惟肖的呢?下面就请听她的演讲。(听众凝视主席台,热烈鼓掌)”

这番介绍语既幽默风趣,突出特点,又条理清楚,主旨鲜明,热情洋溢地把郑毓芝本人和她演的角色做对比介绍,并水到渠成地点明其演讲的主题,可谓十分得体,收放自如。

◎几句话和陌生人成为好朋友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在总结沟通技巧和策略时谈到,与您刚认识的人在一起谈话,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地试着说,如果某个话题不行,再试下一个。或者轮到你讲话时可讲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过的事情,计划旅行或其他已经谈过的话题。不要对片刻的沉默慌张,让它过去即可。谈话不是竞赛,不要像跑步一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当您发现在聚会上坐在您身边的是个陌生人时,在开始“钓鱼”之前最好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交谈。如果你是个很腼腆的人,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可在脑子里先想好话题。如果有人已经告诉你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你可以说:“我知道您的球队在上星期的决赛中获胜了,一定很精彩。”如果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可以说:“您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诸如此类,从他的回答中你可以开始话题。可以问他住在哪儿、从事什么职业等。非常简单,要注意给他说话的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也是立竿见影的)开场白是征求建议。问他任何方面的观点都是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或将引起争论的话题。

与陌生人开始谈话,要学会主动引导陌生人。只有一方适度地主动才能让交流继续下去,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腼腆的人,就要勇敢些,或许你开启了一扇大门,迎接你的就是一片好景色,你要做的也仅是开启一扇门而已。

初次见面,由于人们性格上的差异,各自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人生性腼腆,不喜欢与陌生人交谈;有人虽有交谈愿望,却感到无从启齿,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没有办法交谈。他们或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话不成句;或说话生硬,遭人误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勇气和技巧。

在与人交谈前要充满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地交谈;然后寻找适合双方的共同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一个好话题,是双方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

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聊起。这样既不易触及对方感情的敏感处,又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为难。

初次见面,寻找合适的话题,除了能消除彼此的紧张感、陌生感外,有时还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同陌生人谈话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尽快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怎样才能找到初次见面的人与自己的共同点呢?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服饰、表情、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你要从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里面,找到与自己的情趣爱好的共同点。只有当你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时,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气氛。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了。

2.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陌生人相遇,有人以招呼开场,有人以动作开场,一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一边以话试探;有人通过借书借报,来展开交谈。以开头几句试探性的话,或询问,或对某事谈论自己的感受,借以观察对方的反应,便可以了解到你与对方是否存在共同点。

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为主人,会马上为你们介绍,说明陌生人、你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的共同之处。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要想寻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认真倾听对方同别人的谈话并对此进行认真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通过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可以找出对方与你存在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进而发展成为朋友。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并非只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如果你想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同样需要寻求双方更多的共同点。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你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层次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

交谈沟通中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共同面临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仔细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与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步步为营,把聊天引向高潮

在与人聊天时,有些人常常挖空心思去想一些很有水平的话,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但是,如果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对方在你的这种强势情绪下会怎样呢?他当然是不甘示弱,会比你更加努力地找一些更加有水平的话。他找出了之后,你又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又要搜索枯肠去寻找很有水平的话呢?这样循环往复,你们就不是在交谈,而是在斗智。

在交谈中,太强势的语言有时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使得聊天难以进行下去。为此,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交谈做好“预热”

实际上,要进行一次谈话并不是困难的事。陌生人之间一些简短的寒暄就能引发谈话。每个人都可能流于平俗,都可能涉及简短的谈话,只谈论一些既缺乏机智又毫无意义的事情。然而这种短暂的交谈对于正式交谈的顺利启动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引发谈话的目的是必须让对方说话,而切忌将谈话引入死胡同。如不能说诸如“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话,而应该问对方:“干什么工作?”“是哪里人?”这样对方必须回答干什么工作,是哪里人,而不会用“是”或“不是”将你打发。

在开始沟通时,要准备经过一个“预热”的阶段。没头没脑地就开始一次意味深长的交谈是不明智的,不要期望一开始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短暂的交谈不仅能为你引发一次谈话,而且还可以用来为进一步的沟通预热,引导对方为进一步的交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在这种交谈中观察别人的兴趣。这正如点篝火,不必期望用一个火把开始,只需有一根小火柴就行了。只要方法得当,这一根小火柴就能让篝火熊熊燃烧……

2.交谈中要多谈对方感兴趣的事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交谈的过程中也不要太掉以轻心,成为一位沟通高手的艺术并不过多地依赖于你有多么聪明,或者你的经历有多么曲折,而在于善于启发、诱导别人讲话。要想成为出色的沟通高手,就一定要避免在谈话中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人们往往从始至终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工作、家庭、故乡、理想感兴趣。其实,即使是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向他人传达了你对他感兴趣的信号,结果必然会使别人对你产生兴趣。

在提出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前,你只需要在心里给自己提一个问题:“通过交谈我究竟想得到些什么?”是想表现和炫耀自己呢,还是想与别人做成交易,让别人在议定书上签字,并得到他的准许和友善呢?

很多人在与人聊天时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谈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去谈别人感兴趣的事。你谈自己感兴趣的事,虽然自己兴高采烈,但别人却不一定会高兴,那你要求别人办事、请别人帮忙,以及你谈话的目的又怎能达到呢?

迪巴诺经营着纽约最著名的面包公司——迪巴诺公司。他的客户遍布纽约市及周边地区。但是迪巴诺却发现纽约的一家大饭店一直未向自己的公司订购面包。为了攻克面包市场中这一最为顽固的堡垒,4年来迪巴诺每星期必去拜望大饭店总裁一次,并且经常亲自参加他所举行的会议,甚至以客人的身份住进大饭店。正面攻势,旁敲侧击,迪巴诺用尽了所有的营销招数,但这家大饭店仍是丝毫不为所动。迪巴诺下定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突然间,迪巴诺产生了灵感,他想自己应该改变一下以前使用的策略,就开始调查这家大饭店的总裁所感兴趣的事情。

不久,迪巴诺发现大饭店的总裁是美国饭店协会的会员,而且由于热心协会的事,还担任了该协会的会长,只要是饭店协会召开的会议,不管在何地举行,饭店的总裁都一定乘飞机赶去。

第二天,迪巴诺去拜访大饭店的总裁时,就以饭店协会为话题,果然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眼里发着光,兴奋地和迪巴诺谈了1小时关于协会的事情,还反复地述说这个协会给他带来的无穷乐趣。他还准备扩大内部组织,又极力邀请迪巴诺参加。

迪巴诺和大饭店的总裁谈话时,丝毫不提面包。几天后,饭店的采购部门来了一个电话,让迪巴诺立刻把面包样品和价格表送去。迪巴诺有些喜出望外,准备好了东西,就赶到饭店。

采购部的经理在谈正事之前,笑着对迪巴诺说:“迪巴诺先生,我真猜不透你使了什么绝招,使我的老板那么赏识你。”迪巴诺真是哭笑不得,想想自己迪巴诺面包公司并非无名,自己向这个大饭店的总裁推销了4年的面包,可连一粒面包渣都没有售出。如今,自己仅是对他所关心的事表示关注而已,形势竟发生如此改变。迪巴诺想,如果自己依然没有发现这个大饭店的总裁所真正感兴趣并且关心的事,恐怕现在仍是跟在他身后穷追不舍呢!

◎超级聊天术: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与人聊天,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1.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

2.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3.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别人会觉得你虚伪;如果你能措辞严谨地说出来,会让人感到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4.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人觉得你为人成熟、有修养,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人。

5.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听者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6.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不说伤害人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善良的人,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7.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如果见人就说,很容易使听者心理压力过大,对你产生怀疑和疏远。同时,你还会给人留下不为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转嫁给他人的印象。

8.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会给人交往的安全感。

9.自己的事,听听别人怎么说

自己的事情要多听听局外人的看法,一则可以给人以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人。

10.尊长的事,多听少说

年长的人往往不喜欢年轻人对自己的事发表太多的评论,如果年轻人说得过多,他们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尊敬长辈、谦虚好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