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隋唐盛况 道教的繁荣期

隋唐是道教从兴旺走向鼎盛的时期,尤其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之多,道教书籍编撰之繁富,可称盛况空前,道教文化渗透到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隋代道教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三百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隋文帝以崇佛为主,对道教也甚为重视。隋炀帝即位后,佛教和道教并重,但崇道更甚,对茅山宗宗师王远知执弟子之礼。

隋代是一个短命王朝,其间道教最突出的发展是“内丹”的兴起。隐居在江苏茅山的道士苏玄朗,撰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之法,自此道教才有了内丹;他还纂写《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苏玄朗倡导的内丹道,至唐代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道教与皇权的结合

唐王朝建立后,因为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特别崇奉道教。唐高祖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唐太宗也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令,定道佛次序。唐高宗时,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经》为上经,命百官学习,并把道教定为国教。

皇帝的崇道活动

在李唐诸帝中,唐玄宗堪称“崇道之冠冕”。他多次亲临玄元皇帝庙拜谒,不断提升老子封号,同时加封唐代开国以来的帝、后,使他们和“大圣祖”老子联系更加紧密;并令全国各地增建老子庙,大造太上老君像供奉,树立了老君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此外,他还规定崇礼醮祭制度,创办国立道教学校,纂修《道藏》,注《道德经》,制定道举制度等。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唐玄宗之后,武宗是又一个积极崇道的帝王。他即位前就喜欢道术修摄,即位后,他采取有力措施崇奉“大圣祖”老子;亲受法,宠信道士;筑望仙观、降真台,炼服丹药。由于武宗的崇道,道士赵归真、刘玄静等人怂恿排佛,加上宰相李德裕的赞同,遂造成会昌灭佛事件。

张果老见唐玄宗

唐代皇帝中,最好道的就是唐玄宗,此图表现的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以道法进献唐玄宗的情景,突出唐代崇道之盛。

唐代道教人物谱

道教在唐代是国教,在皇权的支持下走向了顶峰,一时英才辈出,群星璀璨,这其中既有帝王公主,也有宗师高道,还有诗仙才女。

道教义理的发展

隋唐时期,道教教内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道教学者,他们从各方面发展了道教理论。一是用神仙信仰来阐发老庄思想及援佛入道;道士王玄览、成玄英、吴筠等,在这方面是突出的代表。二是着重阐发修持之道在于“主静”“坐忘”;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则是高道司马承祯。三是纳儒入道,将孔孟之道融入老君之道,又文饰斋醮仪式并使之规制化。这方面较突出的代表是唐末的高道杜光庭。

道派因融合而兴盛

初、盛唐时期,道教各派相互间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各个道派原本具有的鲜明特征,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相互渗透,呈现出相互交叉的状况。作为主流的茅山宗不再保持它以前所具有的特色,既受到重玄派的影响,又吸取了灵宝斋法和正一法。在南北朝时一度超过上清派的灵宝派,似乎消失了,然其斋醮科仪却为道教各派所遵行,经书也被普遍征引。这时还有许多不明传承关系、道术不拘泥于一系的道士活动于社会。这一切,都反映出南北道派的融合演化趋势。

外丹术和内丹术

隋唐是外丹、炼丹术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代,许多帝王多宠信方士,迷信神仙方术,炼丹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加上许多文人学者热衷于问道寻仙、炼丹制药,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炼丹家和内容丰富的炼丹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孙思邈及其弟子。

因外丹之术所炼金丹多致人性命,所以方术士不得不改弦更张,由外丹向内丹转变。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在道教静功逐渐神秘化的情况下,模拟自然的外丹理论就转变为模拟自然的内丹理论,将代表物质和物质变化的术语,改为代表人体的生理机构和生理变化现象;成为后世道教神仙术中最神秘的内容,也是道教丹鼎派教义的核心。

《开元道藏》

隋唐时期是道教的兴盛时代,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道教经书。唐玄宗时,仿效《佛藏》,纂修了《道藏》,因产生于开元年间,名为《开元道藏》,约七千多卷。这部《道藏》修成于开元年间,却到天宝年间才下诏传写以广流布,安史之乱时,两京秘藏,多遇焚烧,至唐肃宣上元年间,收经六千余卷;唐代宗大历年间又有申甫先生多方搜寻,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但到唐末杜光庭重修经藏时,仅有三千卷了。

唐代道教的发展

唐代道教是道教史上的鼎盛期,在道教理论、道教书籍、道教内丹、道教科仪、道教宫观、道教派别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道教理论 由于唐朝皇帝以老子后裔自居,所以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特别是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的重玄学派,对当时和以后的道教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教内丹 唐代外丹金丹术因有副作用,促使金丹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至唐末五代,道教内丹道已经盛行起来,出现了钟吕金丹道。

道教宫观 唐代道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尤其是太清宫、太微宫、紫微宫等主要供奉老子的宫观,这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道教书籍 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唐玄宗时撰成《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

道教科仪 唐代道士张万福、张继先和杜光庭等对道教科仪、经戒法衹传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增删,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备。他们所制定的道门科范,大多为后世道教所沿用。

道教派别 唐代较大的道派是茅山宗,其次是楼观派,此外还有张天师一系的复起,至中晚唐时,逐渐形成龙虎宗,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