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几岁要懂得的社会常识大全集II
- 蔡亚兰
- 17字
- 2020-06-25 05:27:23
第三章 20几岁要懂得的社交心理学常识
第一节 社交障碍的自我心理调节常识
1.如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要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阶段的要求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在公共场所尝试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如何消除社交恐惧症
有些人内心渴望同他人交往,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时却充满了恐惧,这就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消除的。
(1)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2)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3)转移刺激: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4)掌握知识: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主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5)系统脱敏疗法:其一般做法是:先用轻微的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强刺激的强度,使行为失常的患者没有焦虑不安反应、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失常行为的目的。引导青少年患者先与家人接触,再与亲朋好友接触,然后再与一般熟人接触,最后与陌生人接触,一步步地引导脱敏,并通过奖励、表扬使其巩固。
3.如何克服自傲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人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
自傲的人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交往中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他们还容易过高估计了和他人的亲密程度,有时候对人过于亲昵,说些不该说的话,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另外,有意思的是,自傲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往往会变成自卑者。
自傲的根源是错误的自我评价。当然,与其成长环境也密切相关。
克服自傲心理,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利于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如何克服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因缺乏与人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有这种心理的人,社交对他们来讲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乏味至极,他们从不愿与人交往,喜欢孤独。
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往往缺乏自我解剖的精神,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相反,对别人要求却极其严格,缺少宽容精神,别人稍有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就从心里拒之千里,这在现代社交中是十分不利的。在现代社会中欲成就一番事业,与人合作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种心理应加以克服。
要克服孤僻心理,关键要在思想上解决问题。首先,不要过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要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此产生交往的强烈愿望,形成交往的动力。其次,择友标准不能太严,即使你自己确实在许多方面比你所要交往的对象强,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再退一步说,你没有需要别人帮助提高和解决的地方,那你总需要进行情感的交流吧,总需要获得情感的输入吧。因此,对别人不能过于苛求。在以上两个方面做好了,孤僻心理就会得到克服。
5.如何克服虚荣心理
在社交中有的人为了满足一时心理上的需要,就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企图以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获得其他人的重视。这种表现就是虚荣心理在作怪。其实,带有这种心理去社交是很不对的,它不但不会有助你社交上的成功,反而会让你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虚荣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也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看似能满足自己一时,但其有害的影响却很深远。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因此人们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2)在社会生活中把握好比较的尺度
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在社会生活中要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班上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3)自我心理调适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自夸、说谎、嫉妒等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即当病态行为即将出现或已出现时,自己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6.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完美无缺,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知道,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自己身上也有优点。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点,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信任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鼓励自己:“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慢慢地培养起自信心。
7.如何克服封闭心理
在社交中,要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必须放开自己的心胸,以宽容、广阔的心灵接纳别人,而封闭心理则在社交中是十分不利的一种心理。
所谓封闭,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封闭心理严重的人,对任何人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在交往中或者少言寡语,或者不着边际,从不与人推心置腹,给人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印象,像个“黑洞”一样,让人不敢接近,也无法接近。一般情况下,封闭心理严重的人不易交到知心朋友。封闭心理,尤其在青年人当中也是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
克服封闭心理,必须更新观念,封闭心理的形成可能是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因而不愿与人往来,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同时,要解除思想顾虑,不要怕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身世经历后,被别人轻视。一般情况下,向别人敞开心扉,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当前的行为,会更加和你亲近。
8.如何克服自私心理
(1)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为: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厌恶疗法: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作为手段的一种治疗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自己手腕上系一根橡皮筋,一旦头脑中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时,就用橡皮筋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然后使自己逐渐纠正。
9.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克服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的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主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制订工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你并不欣赏这些意见,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渗入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主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那个人。
10.如何克服自负心理
(1)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2)学会接受批评: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好汉不提当年勇”,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一个人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4)懂得谦虚: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永远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5)平等待人: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一个人想让别人怎样来对待自己,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
11.如何克服完美主义
(1)接受瑕疵: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2)正确认识自我: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兴趣,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3)设定短期合理目标: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4)宽以待人:完美主义者是仔细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反感或紧张。也不要因为别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而大包大揽,尤其是对你的孩子。你喜欢干净整洁,但小心不要让家人和朋友在你的家里感到待在哪儿都不合适。
12.如何克服偏执心理
偏执的人喜欢走极端,是因为其头脑中有着非理性的观念,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就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1)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2)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3)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马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4)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1)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2)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3)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4)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13.如何克服暴躁心理
(1)容忍克制: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有一位心理学家忠告:“气量大一点吧,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要计较,就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上生活下去。”要保持克制,就必须有很高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才是有克制力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绝不会为了区区小事而随意发火的。即使遇有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2)保持沉默: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有助于缓和激情、冷静头脑,让沉默成为一种保持身心平衡、抑制精神亢奋的灵丹妙药,不借外力而能化解怒气。
(3)及时回避:生活中遇到能使自己动气的刺激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眼不见,心不烦,火气就消了一半。
(4)自我提醒:当要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识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我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转移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灶,这时如果有意识地在大脑皮质里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用它去取代、抵消或削弱引起发火的兴奋灶,就会使火气逐渐缓解和平息。例如,转移话题、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听令自己愉快的音乐、戏曲,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走走,等等。
14.如何克服怯场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注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表现就是摆脱对父母、师长的依赖性,去自我独立地观察、分析、体验社会,在此同时开始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心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但同时又经常担心和怀疑自己的言行能否得到别人的承认,这种心理状态再加上缺乏临场经验,因此,在一些社交活动中,特别是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就表现出不自然、腼腆甚至怯场。其次,腼腆、怯场还与个人的性格气质有关,一般说来,属于内向型和抑郁型气质的人较多出现这种情况。
你去参加一个座谈会,这本是一个发表意见、影响别人、结识朋友的好机会。可是,一见到那么多的领导和专家名流,再一听人家的发言,你胆怯了:“算了,不发言了,听别人的吧!”主持人突然提到你的名字,你丝毫没有精神准备,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说上几句,最后连自己都认为“砸了锅”。
据说当球赛进行到紧张阶段时,教练和队员们也时常会畏懦怯场,但他们常会想办法对付。其中一个绝招就是用心去想“我的心情紧张,对方同我一样紧张,可能比我还紧张。”这样一想,自己反而会平静下来,沉着应战。
15.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如何克服猜疑心理呢?
(1)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2)学会自我安慰: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3)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了,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16.如何克服狭隘心理
(1)拓广心胸:陶铸同志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狭隘的毛病,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破私立公,遇到有关个人得失、荣辱之事时,经常想到国家、集体和他人,经常想到自己的目标和事业,就会感到犯不着计较闲言碎语,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了。
(2)充实知识:人的气量与人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有句古诗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提高,视野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丢得开,就会“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物”。
当然,满腹经纶、气量狭隘的人也有的是,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有害于修养,而只能说明我们应当言行一致。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经常读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对于开阔自己的胸怀,收益当不在小。
(3)缩小“自我”:你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期望过高,可以来点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如果你坚持抱着一成不变的期望,不愿做任何改变,以缩减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那么你就会很快被激怒,让事情变得更糟。根据莫菲定律:“只要事情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正好说明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说明了该如何调整期望才不会留下满腹的失望和挫折感。
(4)走向自然: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步,在风景秀丽的幽静的公园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疲劳。当你情绪低落时,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到自然中欣赏美好的风光来摆脱苦恼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溶化在大自然的壮丽之中。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常识
1.首因效应的应用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日后的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的应用
人际交往中,人们初次见面时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深刻的,它对以后的交往有很大的影响,这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而近因效应则是指近期所接受的刺激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主要是对熟人的感知,如果熟人的行为出现某些新奇表现,那么近因效应就会起很大作用,这时你往往认为某人“变了”。当然有变好和变坏之分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就是近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在与陌生人接触过程中,第一印象起重要作用,而熟悉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新异的动作,常常会影响或改变别人对这个人的根本看法。“此人原来很好,怎么他现在会这样无情无义了?”或者是听了一次报告,对报告人生动有力的结束辞感到很新颖,或有新鲜感,就会对这个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逢人便会介绍“某某的报告真有感染力”,下次有他的报告还想去听。这表现了近因效应有莫大的魅力。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们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加深认识,可以获得愉快的合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效应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副作用,在人们相处中常常会看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某些品质或某种新异性,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去评价,就会不利于人际的和睦相处,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马太效应的应用
《圣经》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几句话是来自其中一章“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
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则把一千两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账。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两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两千两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
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在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贫富不均,管理中的用人,青少年教育以及日常的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马太效应”的影子。
在社会交往中,“马太效应”的表现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则会一直孤独下去。
如果“马太效应”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当我们处于负面的“马太效应”中时,不要自怨自艾地顺着“马太效应”发展下去,而是要逆转这个效应,要不信邪,把逆境当成磨炼自己的机会,无论怎样艰难的环境和条件,都要奋发图强,争取改变自己的环境,从而进入正面的“马太效应”。同时,利用正面的“马太效应”,使自己越来越向成功靠近。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懂得交友之道,朋友会越来越多的。而这正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4.投射效应的应用
生活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都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投射效应是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例如,贪婪的人,总是认为别人也都嗜钱如命;自己经常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生活中的主观投射心理,常常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害。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5.光环效应的应用
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戴上美丽的光环时,顿时他就会变得身价百倍,人们不再顾及他的其他方面的不足甚至缺陷了,而一味地拜倒在这美丽的光环之下。
在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是很重要的,光环具有无穷的魅力。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突然在某一方面一鸣惊人,很多人马上对他刮目相看,相继而来的是使很多追随者和崇拜者一拥而上。
光环效应之所以有威力,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知觉评价。正如一些人在谈恋爱时,对自己所爱的人那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即爱他(她)的一切乃至缺点,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乌鸦本是不招人喜欢的“不祥之物”,但因为爱上了一个人,所以连停在他屋上的乌鸦也爱得不行,这就是“爱屋及乌”之说了。
一个人如果被戴上美丽的光环,就变得一好百好了。什么是美丽的光环呢?美丽的光环主要指内在的美,如学识、人品,等等,人们在交往中十分看重这些信息。
在人际吸引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光环效应。
一方面利用它,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从第一印象做起,重在优化自己的个性,因为只有它才是持久吸引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要预防光环效应的副作用,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切记不可狂热,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光彩不等于一切,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这是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他人交往。
6.邻里效应的应用
“邻里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性与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但这不是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个体的理智水平高低,是决定是否受消极“社会感染”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人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情不自禁”受感染的现象。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来说,即使在自我控制的注意有所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可能会发生感染。
所以,对蕴藏于“邻里效应”背后的社会感染机制,我们应当采取分析态度,既要善于强化良性“邻里效应”,为自己与“邻里”双方扮演社会角色服务,也要注意防止恶性“邻里效应”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7.权威效应的应用
所谓“权威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这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权威人士给群众做出好的榜样,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消极、颓废的“权威效应”则应该杜绝和制止。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跪倒在“权威”的面前,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永远不会进步。
其实,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权威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勤奋,我们也可以从非权威变成权威。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
8.刻板效应的应用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9.定式效应的应用
定式效应也称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效应的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优柔寡断、没有魄力;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了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10.互惠效应的应用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的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来谋取利益了。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任何人都不希望背后被同事或者朋友说成是小气鬼,一旦被朋友请了一次客,就要牢牢地记住对方请客用了多少钱,并努力争取尽快回请这个朋友,并计划支出相应的金额。这其实就是回报的心理作用。
11.墨菲定律的应用
“永远与错误共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幸好它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可怕,更不可能使人裹足不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对自然法则有个全面的了解后,这将有助于指导人类一切正常的日常生活行为,或者及时纠正错误。
墨菲定律给我们带来终生受益的启示,我们必须保持谦恭敬畏的态度。因为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让你承受失败之痛;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些来提升你的人际影响力。
第三节 让自己受欢迎的心理应对常识
1.微笑,吸引别人的利器
有句谚语说得好:微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真诚的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初次见面时,人通常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存有戒心。而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消除这种初次见面的心理状态,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证明微笑的魅力。
他给两个人分别戴上一模一样的面具,上面没有任何表情。然后,他问观众最喜欢哪一个人,答案几乎一样:一个也不喜欢,因为那两个面具都没有表情,他们不想选择。
然后,他要求两个模特儿把面具拿开,现在舞台上有两个不同的人,两张不同的脸。他要其中一个人把手盘在胸前,愁眉不展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另一个人则面带微笑。
他再问每一位观众:“现在,你们对哪一个人最有兴趣?”答案异口同声:是个面带微笑的人。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别人的好感,而微笑就是最得力的武器。试想,当你遇到一位陌生人正对着你笑时,你是否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你跟他认识。相反,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张“苦瓜脸”、“驴脸”,你还会有好心情吗?你是不是只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呢?
2.保持良好的仪表,增加人际吸引力
与人交往时,尤其是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心理学家指出,在初次见面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外貌。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
庞统相貌丑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见孙权,想要效力于东吴。孙权本来是个爱才的领袖,但是一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欢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羁,更加没有好感。最后,他竟把与诸葛亮齐名的旷世奇才庞统拒之门外,鲁肃苦劝也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外貌对于人际吸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更是如此。虽然有些人认为外貌几乎是无法经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特征,以它作为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公道;尽管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贻误大事”,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中,漂亮的人总是容易被人喜欢,总是更容易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也许你会说,相貌是父母给的,自己又岂能改变。的确,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通过仪表来展现自己。也许你长得很丑,但你是一个注重言谈举止,知道如何穿戴的人,那么你的容貌往往会被别人忽略,你也会很容易被人接受、得到别人的喜爱。
3.幽默,最具亲和力的“形象大使”
幽默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大使”,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幽默最能取悦人心,吸引并获得他人的好感。
一个秃头者,当别人称他“理发不花钱,洗头不费水”时,他当场变了脸,使原本比较轻松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一位演讲的教授,也是一个秃头,他在自我介绍时说:“一位朋友称我聪明透顶,我含笑地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聪明绝顶了。' ”然后他指了指自己的头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外表美是心灵美的反映。”教授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整个会场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同样是秃头,同样容易受到别人的揶揄和嘲谑,却得到一同的认可,这就是幽默的魅力。
鲁特克先生在《幽默人生》一书中指出,在人生的各种际遇中,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帮助你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它比笑更有深度,它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
4.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丹尼尔·戈尔曼说:“成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你控制了情绪,便控制了人生;认识了自我,就成功了一半。”一个具有高情商的人,他受欢迎的程度往往更高,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今天这个凡事都离不开分工合作的时代,情商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情商高的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影响自己的下级、同事、上级、周围的人,成就自我。
西西里娅博士毕业于世界名校伦敦商学院,曾在巴林银行担任风险管理全球总管,她的成功与她的专业技术关系很小。她的顶头上司最欣赏的是她的情绪自控能力,“她很理智,有着极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她知道如何处理与各部门的人际关系。每当冲突出现时,她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把个人的情绪抛在事外。她积极乐观的态度,使我相信交给她的任何任务,我都可以放心地等待答案。”
像西西里娅这样的人,就是依靠高度的情商走向成功的。
5.打造非凡的亲和力
有时候,我们初见到一个人,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喜欢他,那神秘的力量便是亲和力,我们就是被这种力量给影响了。
有些人却不了解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说一声“你好”来跟别人打招呼,都显得是那么多此一举。
他们只会点头,或低哼一声,表示知道你在那里了。他们就是跟你打招呼,也是一副勉强的样子。这样要不了多少时间,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回应他的招呼。
6.利用语言影响他人
对于个人来讲,语言是影响他人的一个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语言去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意愿,这本身就是影响人的一个过程。
话说得体、有分量的人,处处受人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和许多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亦能使许多本来彼此毫不相干的人互相了解,建立深厚的感情。而且还能使一些悲观厌世的人摆脱那些不良心理,使他们更聪明、更快乐。
7.增加接触的频率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取得彼此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两个人没有一定的交往,“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情感、友谊就无法建立。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就像银行业务中的存钱,平时一点儿一点儿的储蓄,到了几年之后就有一笔钱了。朋友、同事、亲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维护和经营,平时互不来往,相当于不存钱;有事才想到找他们帮忙,相当于从存折中取钱,只取不存,存折迟早会空的。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让别人熟悉你,就要多走动,多联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承认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次数和频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8.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点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倒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说,故意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这本身恐怕就是一个缺点。
所以,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常常会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一旦他发现“原来你也有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9.避免争论
年轻人在一起喜欢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期间,难免会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论,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些争论往往都是以面红耳赤和不愉快结束的。事实证明,无论谁输了,都会很不舒服,更何况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解决观点上的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要避免发生争论。
10.尽量不要去指责他人
无论是在交际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尽量不要去指责别人,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面对对方的错误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人们可以接受外貌、身高、收入、地位上的差距,却很少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由于你的自以为“识”而开始指责别人时,无论你是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还是一个手势,都会使你面临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愚笨,你的指责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对方产生反击的心理,却绝不会使他改变自己的主意。
11.背后不揭他人短
逢人不说他人过,谈话不揭他人短。揭人短遭人恨,补人台受人敬。背后揭人短,更让人咒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看人还应多看对方的长处。刻意揭人之短,是一种恶劣的品行,是小人之举。无意之中揭人之短,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善意补人之台,是一种优良的品行,是君子之举。每个人都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都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短处,决不喜欢别人张扬自己的短处。对于别人揭己之短的举动,哪怕是无意的,或者是善意的,往往也会采取断然地反击,而且这种反击是全力的、致命的。
12.在矛盾中能礼让
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面对矛盾,如果一意孤行,不去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非要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必然会使矛盾激化。那些善于在交际中调节自己交际策略的人,必会千方百计使矛盾弱化。要弱化矛盾,办法并不难,其根本原则是礼让。我国是一个十分讲究礼让的国家,有与人交往礼让三分的优秀传统。事实上是:一旦交际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或者矛盾冲突,只要一方能礼让,问题大多数能得到解决。能在矛盾冲突时及时做到礼让,不是一种畏缩退让,而是在特殊的交际环境中策略的调整。由此可知:礼让,实际上是在矛盾冲突中寻找交叉点;有了这个交叉点,矛盾双方会因为都能接受使矛盾有所缓和。中国古代所谓的“中庸”之道,实际是在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自我调节。如能中庸一些,必会以礼让为先。能礼让,即使有矛盾,也会因让步而化解。可见,礼让,作为一种交际调节行为,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13.塑造个人的外在素质
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产生喜爱、欣赏的感觉。所以,即使你达不到美的标准,也应当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适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同时,在注意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意,内在美是更重要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对外在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弱,而对你个人品质的关注成为关键。
14.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找到机会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的了解必然会减少,留在两人头脑中的都是过去的印象,而人是会随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的,两人也会因长时间不联系而不易找到共同的话题,其关系也就可能逐渐淡薄。因此,密切接触绝对是建立友情的首要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与朋友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15.献出自己“挚情的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必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交友处世的“正当方法”很多,但其中贡献自己“挚情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是不能没有“爱”的,有了爱才有热情,才有追求,才有进取。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如此。俗话说得好:“投桃报李。”你敬别人一寸,别人就可能敬你一尺,你付出了“挚情的爱”,别人不可能给你“满腔的恨”。所以,贡献自己“挚情的爱”,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是我们交朋结友的出发点。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他著名小说《名利场》中,借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之口说道:“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这话用于我们对待生活、对待友谊的态度,不仅是形象的也是很恰当的。只要我们不失挚情的爱,并且能够运用一些正确的办法,相信是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如鱼得水”的效果的。
16.诚恳待人,不虚伪做作
诚恳待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诚恳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善意地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失。
对别人的优点、长处和成绩,应该由衷地感到高兴并表示赞美。“良言一句三冬暖”,真诚的赞美是一种鼓励,是关心的具体表现,不仅可以使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的成就需要。赞美应该中肯,鼓励应该真诚,而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奉承,也不是虚伪的应酬话。阿谀奉承和虚伪的应酬话都会损伤正常的人际关系。诚然,社会上有一些人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但大多数人都能辨别出别人话中的诚意,只有中肯的赞美和真心的鼓励,才能加深双方的感情。
善意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是诚恳待人的另一方面。
常言道“忠言逆耳”,批评本来是逆耳,如果不善意不真诚,那就会变成恶语伤人,使人难于接受。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把握两条:一要实事求是,二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造成错误的原因,否则,就会使当事者感到委屈,而难于接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是难免的,多数人犯的错误,是由于不得已而酿成,或者由于客观原因而不得不这样做。因此,在批评时,首先应了解当事人的态度和造成错误的原因。等到整个情况都弄得一清二楚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当事者的全部行动过程中,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中有许多具体的做法,可能是对的。如果单根据其表面现象指责一通,就会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助长其防卫倾向。那么,即使我们的话是对的,他也会充耳不闻。
17.助人为乐,但要坚持原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是需要帮助的,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帮助。患难之中见真情,如果在朋友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那还有什么友情?
帮助别人,有时要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请不要吝啬,那是友谊的代价。我们的朋友对我们的帮助,将会铭记在心。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历来如此。当然,我们给别人的帮助,绝不应该以期望他的回报为前提。我们应该记住别人给我们的恩惠,而要遗忘自己给予别人的帮助。
也许,我们的朋友会提出一些使我们进退维谷的难题,这时你应当先将事情弄清楚,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正当的,那就应尽力而为。如果实在无法可想,帮助他又会违背原则,有损于他人,则可以婉言相劝,以取得他的谅解。在不得已时,“恕难从命”也是需要的。拒绝别人的要求,有一点应该注意,这就是千万不要强调自己的道德或行为标准,标榜自己公正无私、清高、坚持原则的品质,这会使对方感到难堪,甚至会觉得下不了台。要说明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即可。必要时,可以用诚恳的态度指出无益于对方或只有损于他人的情况。
18.保持本身人格的完整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特有的行为模式,这是健全的人格特征之一。与人相处,固然要尊重别人,谅解别人,要比较随和,但尊重、谅解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无原则的迁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当然也无法让别人欢迎你。
一个人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自尊和尊重别人是统一的,尊重他人,是尊重他崇高的美德,尊重他对社会的贡献,是为了向他学习,而不是向他叩首礼拜。因此尊重别人不能降低自己的人格。
维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是自尊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那无异于行尸走肉。
保持人格的独立,就不能人云亦云,遇事要独立思考,要有主见。独立思考既是人的权利,又是个性的优良品质。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别人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择善者而从之。迷信、盲从是自己不要权利,自己降低自己的人格。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是盲目自信。
19.让别人了解我们
让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要以情感为支点,相互了解是彼此产生情感的前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因此,我们应该让别人了解自己。即使是缺点,也不要怕被别人了解。如果你躲躲闪闪、文过饰非,就难取信于别人。
相互了解也包括了解彼此的个性特点,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兴趣等,它可以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影响活动的速度、效率、活动方式等。了解了彼此的个性特点,有利于相互配合和以后的交往,防止误会的发生,从而增进人际吸引。
20.多和别人沟通意见
让别人喜欢你依赖于相互了解。意见沟通,是达到相互了解的途径。我们应该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多和别人沟通意见(当然,有关工作问题,还可在工作时间进行讨论),以求得彼此的了解。工作之余的交谈,不一定要局限于学习、工作问题。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一般谈论,也是各人表达其态度的机会。“闲谈不超过三分钟”的见解未必正确,因为“闲谈”不仅能使我们获得各方面的社会信息,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而且是了解他人增进人际吸引的途径。像俞伯牙、钟子期那样,一次交谈就成知音,古代不多,今天也是罕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增进个人的幸福和进步,而且有利于集体的团结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爱人者人恒爱之。只要我们用善意和诚挚去浇灌,必将会获得鲜艳娇美的人际吸引之花。
21.得意不忘形
常言道:“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生活中的得志者,最易得意忘形:或口出狂言,或行为倨傲,或目中无人,或自以为是。人在得意之时,也正是人们目光集中之日。
这集中的,多是挑剔的目光。这时,要想改善人际关系,便应当多些自控,少些得意忘形。得意忘形,也许自我感觉良好,但你的自我陶醉会使众人心理不平衡;多些自控,多认同大家的挑剔,用以平衡人们的心理,容易降低人们的失落感。如果没有这种自我省悟和自觉,得意忘形之日,便是失去群众之时。
有人被单位提拔,大家本来就心里不平衡,他却沉浸在喜悦之中不能自拔,且又有几分轻狂。本来他在单位人缘不错,但由于他得意忘形,失去了自控,自提拔后反倒成了孤家寡人。分析原因,是他在得意之时,没有通过自我反省来平衡人际关系,故而好事反而成了坏事。
22.小事儿不要太计较
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公交车一向都很拥挤。王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上了车。但挤车时一不小心,踩到旁边的高个儿大婶一脚。高个儿大婶的大嗓门叫开了:“踩什么踩,你瞎了眼了?”王玲本还想道歉来着,但一听这话面子上挂不住了,喊道:“就踩你了,怎么着?”
于是,两个女人的好戏开演了。双方互相谩骂,恶语相加。随着火力的升级,两人竟然动起了手,高个儿大婶先给了王玲一下,王玲也立即以牙还牙,两手都上去了,在高个儿大婶脸上乱抓一通。
王玲的长指甲抓破了高个儿大婶的脸,而她自己却没怎么受伤,想到这里,王玲不禁得意起来。
终于回到了家,一进家门王玲便向妈妈倒起了苦水。不过她认为自己没吃亏,反倒把那恶妇抓破了脸,所以,讲到这里时一脸的灿烂,这时妈妈看了她一眼,惊奇地问道:“你右耳朵上的那个金耳坠呢?”王玲一摸耳朵,耳坠早已不见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以牙还牙就是让自己不吃亏的最大原则,如果别人占了自己一分便宜,自己就要想尽办法占三分回来,否则便是吃了大亏,但事实真的就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吗?其实不然,因为当你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什么亏都没吃进时,实际上可能反而是吃了大大的亏。
23.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意见
很多人都是一副“天下第一聪明人”的样子,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都得听你的。其实有时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衡量某一件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有人总是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结果却往往引起他人的不满。
所以,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以宽容为怀,即使他人的观点真的不正确,应该坚持与对方共同探讨下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意见。
24.要有一颗容忍之心
有句话说得好:“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生活中我们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都谦恭讲理。所以,在面临一件棘手的事情时,我们要有一颗容忍之心,才能不致将事情搞得更糟。
25.在别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插嘴
在社会交往中,当你看到你的一个朋友和另外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聊得很起劲,此时,你可能就会有加进去的想法。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谈的话题是什么,而你突然加入,可能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也许因此话题接不下去。更糟的是,也许他们正在进行一项重大的谈判,却由于你的加入使他们无法再集中思想而无意中失去了这笔交易;或许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苦苦思索解决一个难题,正当这个关键时刻,也许就由于你的插话,会导致对他们有利的解决办法告吹,到后来场面气氛就会转为尴尬,而无法收拾。此时,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没有礼貌,进而厌恶你。
当你与上司交谈时,更不能自以为是地随便打断他说话,否则他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上司给你安排工作的时候,他会作出各项说明,通常他的话只是说明经过,或许结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中途插嘴表示意见,除了让人觉得你很轻率之外,也表示你蔑视上司。如果碰到性格暴躁的上司,恐怕会大声地怒喝:“闭嘴!听我把话说完!”
要想在与人交往时获得好人缘,要想让别人喜欢你、接纳你,就必须根除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陋习,在别人说话时千万不要插嘴。
26.悭吝小气的人不受欢迎
一起外出吃饭,总是同伴出钱,坐车、看电影也是朋友掏腰包;从不把自己的任何东西借给别人,唯恐人家不还他;说话做事斤斤计较。这种人,朋友都会离他而去。
27.耍小聪明的人不受欢迎
说谎,待人不诚,说话办事喜欢兜圈子。想去打桌球,却说去会朋友。每逢朋友有事要帮忙,总是推三阻四,找理由逃避。
28.吹毛求疵的人不受欢迎
只知道指责和批判别人,成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鸡蛋里挑骨头,似乎世上所有的人都全无可取之处,唯有他最真最纯,至善至美。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喜欢挑肥拣瘦的人永远交不到真朋友。
29.虚伪做作的人不受欢迎
人前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表示歉意几次三番,没有一次真心实意;表达感谢,一说再说,从来不是发自心底。留人吃饭,热情备至,人家走了,又说“早该离去”。这种人,迟早会被识破真面目。
30.不注重细节的人不受欢迎
当众挖鼻子、掏耳朵、脱鞋子;不敲门直接闯入别人家,进门后痰吐在地板上,临出门又把主人正在读的书拿走。随随便便,只图自己一时痛快,不管别人方便不方便。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最不讨人喜欢。
31.唯我独尊的人不受欢迎
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每到一处都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喜欢评头论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全不顾人家是否愿意听从,乐不乐意接受,总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规则去行事。事实上,谁都不愿意被别人看成是无知而愚蠢的人。
32.受人欢迎的20个原则
(1)学会聆听。
(2)不要向朋友借钱。
(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4)打球时不要一直赢。
(5)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6)不要把过去的事全告诉别人。
(7)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8)对事不对人;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9)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12)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13)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的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4)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样的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15)如果你知道停电、停水通知,请通知你的邻居或同事。
(16)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7)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8)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9)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20)尊重传达室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第四节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常识
1.主动与人交往
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世界是每一个正常人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这个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慨叹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帮助,缺少爱,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困扰着他们,折磨着他们。其实,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样,使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上的孤寂。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
我们知道,根据人际互动的原理,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赢得别人,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主动交往。
2.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 “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这样才能实现与别人的情感交流。这种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是一个深刻的交际心态的转变,是一种真正的交际本领,他会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而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就不可能与别人发展深入的人际关系。
3.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尽管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承认错误后你会感到很轻松。明知错了而不承认,会使你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使自己在别人的面前始终不能理直气壮地昂起头。另一方面,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
4.不伤及别人的自尊
卡耐基警告人们:“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能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别人的厌烦,而缺乏移情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并不圆滑,但后来却变得富有外交手腕,善于与人应对,因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只说别人的好处,从不说别人的坏话。要学会用提醒别人的方式,使别人感到我们并不认为他不聪明或无知。记住,只要你不伤及别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什么事情都好办。
5.自爱自重是取得他人信赖的基础
人高贵在于自重,人卑贱在于自轻。一个人若能自重,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自己珍重自己的人,别人也会看重自己,信赖自己。自己作践自己的人,别人也会看轻自己,更谈不上信赖了。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珍重,却希望别人来尊重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总是作践自己的人,并且又埋怨别人轻视自己,这只会是自作自受。不自重最严重的一种表现是贪求,一个人心里贪婪则必然缺少做人的骨气,谁会看重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呢?廉洁的人,因为懂得自爱、自重,虽然生活清贫,但却能完全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用“五德”律己
孔子以“温”(温和)、“良”(善良)、“恭”(恭谨)、“俭”(节俭)、“让”(谦逊)五德作为与人交往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在如今愈来愈重视诚信的时代,做人更要讲究宽厚、诚实、勤奋、仁慈和庄重,更应真诚可信。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宽宏大量、容人小过,这样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7.不要做不懂装懂的人
在众人面前,我们要有低调的心态,要有谦卑的口气,要有踏实的作风,还要有诚实的品行,而不是无知地去显示和卖弄自己。对于确实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就要谦虚地、脸带微笑地表示不知道;对于只知一二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沉默并倾听、学习。
如果什么都说知道,那么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很容易失去别人对你的信赖。
8.珍视别人的秘密
“我告诉你某某的秘密,但你千万别告诉别人。”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种愚蠢的声音。总喜欢图嘴巴一时之快,到处宣扬别人秘密的人,结果是既惹恼了别人,又败坏了自己的名誉。不能严守秘密的人谈不上诚信,也谈不上事业的成功。别人出于信任,把其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自己就应珍惜这种信任。
9.复述一下对方的意见
不论是打电话还是当面交谈,认真倾听至关重要。如果你不仅仅是随声附和,而是适时把对方说的内容归纳一下复述出来,交流的效果会更明显。这样既可以避免双方交流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差异,又能使对方加深对你的印象,增强其对你的好感。
10.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爱说大话的人总是一事无成,越是豪言满怀,越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赖。肯踏踏实实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从小事开始,以大事结束,从大处着想,从小处做起,这是成功的必要步骤。一个不会做小事的人,也绝对做不出大事来。喜欢说大话而不行动的人,总是自己把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一点点给破坏了,更别说能取得什么大成就了。
11.善于解决冲突
尽管人人都期望朋友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朋友之间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冲突。善于解决这些冲突会有效地防止人际关系的破裂。心理学家提出了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的步骤:
(1)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解决。
(2)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
(3)具体地描述冲突。
(4)向别人请教自己的观念是否客观。
(5)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6)评价这些办法,筛选出对双方都有益的最佳办法。
(7)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
(8)评估方法的执行效果,并适当加以修正。
12.有了矛盾不把话说绝
在与人发生矛盾时不说绝话,能体现一个人宽容大度的高尚品格。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度量大小是很难表现出来的。而当与别人发生了矛盾,使你难以容忍的时候,能否容人,就能表现得一清二楚了。这时只有那些思想品格高尚的人,才会保持头脑清醒,做出宽容的姿态,不把话说绝,避免两颗本已受伤的心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
在发生矛盾后,双方肯定谁心里都不痛快,很容易失态,口出恶言,把话说绝了。这样的痛快只能是一时的,受伤害的是双方长远的关系和自己的声誉。所以,即使有了再大的矛盾,我们也应该把握住一点,就是不把话说绝,给对方,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有的人会说:“发生矛盾,我就打算和他绝交了,把话说绝了又怎么样?”真是这样吗?要知道,暂时分手并不等于绝交。
友好分手还会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和好埋下伏笔。有时朋友间分手绝交并非是彼此感情的彻底决裂,而是因一时误会造成的。如果大家采取友好分手的方式,不把话说绝,那么,有朝一日误会解除了,很可能重归于好,使友谊的种子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13.向他人吐露一点秘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向对方袒露自己,即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你不妨向对方袒露一下自己的内心,吐露一下秘密,这样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与对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14.袒露自己要适当
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总是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友谊,甚至会招人厌烦,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时间长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厌烦。所以,在向别人袒露自己时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15.给别人一些特殊的对待
人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待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当你给别人一些异于常人的对待,稍多一点的好处,让他感觉到特殊的话语和行为时,都会引起对方的好感。比如情人眼里的一丝特殊的闪亮,话语中渗透的特别语调,都会令对方心旷神怡。
赢得别人好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给人一些特殊的对待。这种特殊不在于实质的多少,只在于对方感觉你待他与众不同。
16.表现浓厚的人情味
多年前,王松只身一人去广州一家公司打工。元旦那天,王松独处一室,心中泛起阵阵酸楚。正在此时,他的BP机响了。回电话后,原来是公司的赵总,请王松到他家去过元旦。王松当时就非常感动,一个打工仔,能受到经理如此的关心,他怎能不努力工作呢?事情虽小,却是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人人都喜爱有人情味的人。人情味还表现在做人的灵活性上。有些规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大家都讨厌那些像铁板一块,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而不知适当通融的领导。优秀的领导应善于将规则和人情恰当调和,很多问题当你从人情味的角度去考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7.记住对方的生日
记住别人的生日,在他们生日的那天,给他们寄去一张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是为他举办一次小型的生日宴会,其效果必定非常好。这种在别人情感上引起的震颤,是金钱所无法比拟的。
很多时候,情感是大多数人的软肋,是人最容易攻破的地方。只要感情投资运用得当,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8.给人足够的私人空间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
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凳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几乎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坐中间的位置。
一个能坐4个人的一排长凳,先来的人会坐在凳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凳的一边,而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长凳,两个人就“客满”。
坐公交车时,如果只有最后一排还有空位,走在前面的人坐在了中间,旁边还有两个座位时,后面的人多半会坐在两边靠窗户的座位上,而不会紧挨着前面的人坐下。
无论在拥挤的车厢还是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挤满了人无法改变时,你又会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看上去也会神态木然。
……
所有的这种现象,都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给人一定的空间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19.亲密距离不适合社交场合
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于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0.拿捏好个人距离的范围
个人距离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21.社交距离适用于社交场合
社交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22.能容纳一切人的公众距离
能容纳一切人的公众距离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23.不要过度为他人操心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有人会过分地关心朋友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在心理学上,这种过度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心理情绪,称为“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心理卷入程度过高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导致情绪波动大,行为控制不当,进而出现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障碍。许多初涉社交圈中的人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总是喜欢“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你总是在帮别人,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因而,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4.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一个猎人在山林里打猎时拣到一只小狼,他把小狼抱回家,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小狼养大。猎人对小狼很满意,夜里就让它睡在自己的床边。有一天夜里,猎人睡得正香,却觉得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他睁开眼,正看见小狼眼露凶光,撕扯着自己的袖子,他大吃一惊,心想真是本性难移呀!他迅速地挣出袖子,从床边抽出斧头把小狼砍死了。这时,他突然闻到一股焦味,冲到门口一看,他呆住了,原来厨房着了火,小狼扯他的衣服,只是为了叫醒他,猎人的斧子一下子掉在了地上。
误会是一堵冰冷的墙,它隔开了彼此的感情交流;误会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大家炸得人仰马翻。
一个小小的误会也常会制造出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时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想办法消除,不要等到无法挽回时再痛悔自责。
25.与人初次相见,坐在对方的旁边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与人面对面谈话时,往往会特别紧张。因为人与人一旦面对面,眼睛的视线难免会碰在一起,容易造成彼此间的紧张感。
相反的,与人肩并肩谈话,在精神上绝对比面对面谈话要来得轻松。因此与人初次相见,坐在他的旁边往往较容易进入状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与异性约会的时候。
26.强调与对方的共同点
“你家住哪……喔,那个地方我以前常去,附近是不是有一家卖香烟的杂货店?”像这样,为了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只要是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话题,就算再细微的也要强调。因为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共同点,就可以很快地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产生亲近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使对方感到轻松,同时也具有使对方说出真心话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相同的心理。例如两个陌生人一旦发现彼此竟然曾就读于同一所小学,顷刻间就会产生“自己人”的感觉,立刻会打成一片。
因而,与人交往时,找到一些共同点强调一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7.闲聊自己曾经失败的事
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常会聊一些话题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此时若谈自己曾经失败过的事,会比谈自己成功的事,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老是炫耀自己成功的事情,容易让人产生反感,而留下不好的印象。
28.常用“我们”这两个字
我们在听演讲时,对方说“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29.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名写在电话记事簿的首页
当你到一位交往很久的同事家做客,你们尽兴地谈完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对你说:“这些文件待会儿再送到您家。”说完他顺手打开电话记事簿,准备确认你的电话号码与住址。突然间你发现,你的名字竟然被写在第一位,老实说,你当时一定非常高兴!
每个人对“自己”都非常敏感,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受到与众不同的待遇时,不是感到非常兴奋就是感到非常愤怒!
如果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名写在备忘录的首页,往往可以让对方感到高兴,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0.每次见面都找对方的一个优点赞美有一家商店生意非常兴隆,原因就在于他们店里的每一位店员,都不断地与购物的人聊天。他们除了会向客人打招呼之外,还不断地找客人的优点来夸赞。例如,他们会向一位太太表示“您这件洋装很漂亮”,然后向另一位太太表示“您的发型很好看”。
他们虽然不断地赞美别人,却是按每一位客人不同的个性,选择适当的赞美词。因此很自然的,在这些客人的潜意识中,就会产生到这家商店购物就可以受到赞美的心理,因而越来越喜欢到这家商店。
如果我们每次见面都被人夸赞,自然而然地会想再见到这位赞美我们的人,这是任何人都会有的心理。因此每次见面都找出对方的一个优点来赞美,可以很快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31.悦纳他就能改变他
悦纳他人,就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别人的性格特征,熟悉别人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有些人因为不喜欢他人的个性而产生一些恩怨纠纷,做事情时不能很好地合作,关系紧张,甚至互相为难。反之,对于跟自己合得来的人,则不惜牺牲原则,给予种种方便。如果你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必会招致不良的后果。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抛弃个人的成见。如对某位同事有不好的看法,不喜欢与他(她)私下相处,也应该在工作上保持合作,绝不故意为难。最好还要在工作上多关心他(她),帮助他(她)解决困难,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另外,对私人交情好的同事和朋友,也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他们的缺点与错误。这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倘若我们能够这样做,日久天长,就必定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确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人乐于听从自己的意见。
32.要学会乐道人之善
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漏,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被称为“不团结因子”。所以,我们要想影响改变他人,就要学会乐道人之善,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的工作成绩多加恰如其分的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团结,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会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