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胜战计,成功学的第一法宝(3)
- 成功一定有方法:三十六计的智慧
- 马海静编著
- 5804字
- 2016-05-24 19:21:02
维珍集团是一个很特别的英国大公司,它在英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维珍集团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大到飞机、铁路,小到可乐、避孕套,它几乎融入了英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俯仰之间,都能看到维珍集团的标志。维珍集团的创始人布兰森曾经开过一个玩笑: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这样度过一生:喝着“维珍可乐”长大,到“维珍唱片大卖场”买“维珍电台”上放过的唱片,去“维珍院线”看电影,通过“维珍网”交上一个女朋友,然后和她一起乘坐“维珍航空”的班机去度假,享受“维珍假日”无微不至的服务,然后由“维珍新娘”安排一场盛大的婚礼,之后幸福地消费大量“维珍避孕套”,直到拿着“维珍养老保险”进坟墓。当然,如果不够幸福的话,你还可以选择维珍伏特加。
布兰森虽然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出了这段话,但是却道出了一个实情:维珍集团已经成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维珍集团能做成今天这么广泛庞大的产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诀窍的。
1970年,布兰森创建了维珍公司,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邮购公司。几年后,布兰森又成立了维珍唱片公司,这个公司创立不久开始迅速壮大,很快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少歌手和乐队都和维珍唱片公司签了约。有了发展资本的布兰森开始把商业触角伸向了航空领域。
1984年,布兰森成立了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布兰森的野心固然很大,面对的挑战同样很大。当时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面对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航空公司,二战时期已有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航空领域更是地位超群,俨然已是这个领域的霸主,曾经有多家公司想涉足英国航空领域,结果都不幸败北。布兰森选择进军航空领域,无异于自讨没趣,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
成功者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在于他们常会选择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在常人看来,英国航空公司在英国已经根深蒂固、坚不可摧了,不但想要击败它不可能,甚至想在英国航空领域分上一杯羹都难。但是维珍的创始人布兰森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策,他没有和英国航空公司直接针锋相对地竞争,而是在成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后,又把商业触角伸向了其他行业。
布兰森在继续把唱片公司做好的基础上,开始进军无线电行业,接着进军电视行业,然后又进军旅馆行业。1994年,布兰森居然又进军饮料行业,成立了一家维珍可乐公司,而且这家可乐公司经营奇好,它生产的可乐在欧洲的销量比百事可乐还要多。1996年,布兰森进军铁路行业,成立了维珍铁路公司。和维珍集团的其他公司一样,维珍铁路公司的发展也非常好。
英国航空公司显然没有料到维珍集团会搞这么一手,如果维珍集团针锋相对地在航空领域竞争,它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累积下来的实力击败维珍集团,以前和英国航空公司竞争的其他几家公司也都是这么败走的。但是维珍集团并没有在航空领域和它较量,反而在其他领域不断渗透,这些领域都是英国航空公司的软肋。譬如维珍集团在唱片、饮料、铁路等领域的影响都很大,但是英国航空公司在这些领域却没涉足过。维珍集团正是抓住了英国航空公司的这个软肋,在自己的这些行业里边宣传推广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可以正面击败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但是无法阻止维珍集团在唱片、饮料、铁路等领域宣传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而维珍集团在唱片、饮料、铁路等领域宣传推广自己的航空公司却得心应手,在这些领域维珍集团本就具有广泛的影响,英国航空公司在这些领域根本拿它没办法。凭借着维珍集团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大量维珍唱片、维珍可乐、维珍铁路的拥趸开始接受了维珍航空,成为维珍航空的客户。最终英国航空公司也没能阻止维珍集团的扩张,硬是被维珍集团在航空领域分走了一块蛋糕。
维珍集团的创始人布兰森虽不一定知道三十六计,却深得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的精髓,在英国航空公司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布兰森不去和英国航空公司硬碰硬,而是选择攻击唱片、饮料、铁路等英国航空公司的薄弱领域。这些领域又是维珍集团的强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英国航空公司非但不能阻止维珍集团在航空领域的扩张,反而只能眼看着维珍集团在其他领域坐大。围魏救赵之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正面损耗,击敌虚处,最终成功。用这一计策,很多时候,不但可以在主要目标上成功,还可以像维珍集团一样,可以一举多得。
向对手伸出橄榄枝
竞争场上的关系是瞬息变化的,原本和你针锋相对的对手可能在下一刻便会变成你的朋友。这句话乍一听上去似乎没道理,但是细想起来,你就会发现真是那么回事,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间的竞争关系无非一个利字,你之所以要和对手比拼个你死我活,大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利字当头,所有的计策都使用出来。但是这一切都是存在于你和对方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一旦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存在了,那竞争的关系也就随之消失,双方也不再是水火不容的对头了。你原本的对手,常常会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变成和你毫不相干的人,甚至会变成对你有利的人,这时候你就要及时转变角色,向对手伸出橄榄枝,如果你还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已经不是你对手的人,那你可能会让机会轻易失去,把原本可能会对自己有利的局面,搅和得一塌糊涂。
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名号现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这两个公司之间几十年的恩怨清楚的人可能不多。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从成立到今天,有时候是密切配合的朋友,有时候是水火不容的对手,关系时好时坏,不断变化着,在旁观者看来难以想象,其实两个公司每一次的变化都有着一定的道理。
1974年4月1日,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等人成立了苹果公司。一年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紧跟着成立了微软公司,两家公司正式开始他们几十年的恩怨。苹果电脑公司成立之初以研发和生产电脑为主,而微软成立之初以开发和编制电脑软件为主,两家公司一个做电脑,一个做电脑软件,正好互补,可谓相得益彰,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开始了它们的“蜜月期”。苹果公司的目标是研发个人电脑,当时的电脑造价昂贵,只有政府、军工、科研单位才能用得到,且都是大型电脑,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想让电脑进入个人生活,让电脑像电视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苹果公司研发的第一代个人电脑是苹果一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苹果一号外形简单粗陋,像个打字机,显示器是一台电视机,另外苹果一号的内存也非常小,只有32KB。苹果一号一共只生产了200台,却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在苹果一号的基础上,苹果公司又设计出了苹果二号,这是改进过的电脑,比苹果一号有了很大的进步。苹果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投入市场以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三年间便卖出去了上百万台。苹果公司也因此大发横财,赚得盆满钵满,并在1980年正式上市。
这时候的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利益冲突不大,所以两者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当时微软公司从别人手中收购过来的MS-DOS操作系统已经是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微软公司凭借着MS-DOS发家,也迅速壮大起来。之后微软公司替IBM公司、苹果公司等多家电脑公司开发编写软件,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关系非常和睦。
随着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的不断壮大,两家公司渐渐开始有了摩擦,也就有了利益冲突。苹果公司已经是美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公司之一,自然不甘心用别人的操作系统,授人以柄。苹果公司除了生产电脑,也开始开发操作系统,苹果公司开发的Macintosh操作系统是视窗化的操作系统,非常人性化。在苹果公司发布Macintosh操作系统之后不久,微软公司就发布了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这同样是一款视窗化的操作系统。微软担心苹果公司开发操作系统会影响到自己公司操作系统的销售,而苹果公司决意进军操作系统市场,自然而然便走到了微软的对立面,原本和平共处的两家公司很快就变成了冤家对头。
一旦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推向市场,势必会对微软公司造成不小的冲击,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一影响,微软公司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和IBM公司达成协议,将自己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IBM的个人电脑进行销售。这一招果然奏效,IBM身为美国电脑公司的领航者,每年生产销售大量个人电脑,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也随之大卖。
随着时间推移,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的利益冲突愈加严重,苹果公司甚至以拷贝图形化界面的名义起诉微软公司,两家公司因此进行了长达4年的诉讼马拉松。1991年,关系降到冰点的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正式解除了合作关系。到了这个时候,两家公司的矛盾似乎已经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但是时间会告诉你在竞争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一定的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对手也可能再次走向合作。
苹果公司在乔布斯时期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壮大,但是随着乔布斯的离开,苹果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乔布斯的继任者是个与乔布斯完全不同的人,乔布斯的理念是将电脑做成大众化、平民化的产品,而他的继任者却觉得不应该走这种低端路线,而应该走高端路线,于是苹果电脑的售价开始越来越高。苹果电脑的销量随着售价的抬高开始下滑,市场占有率逐年减少,苹果公司渐渐走向了衰落。
按常理来说,作为苹果公司的对手,微软公司应该幸灾乐祸、暗自高兴才对,但是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在苹果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做了一件令几乎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事。1997年,微软公司向危机重重的苹果公司注资1.5亿美元,用以让苹果公司恢复生机。微软公司的行为让其他人都非常不解,就算微软公司不幸灾乐祸,看着苹果公司自生自灭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向苹果公司伸出橄榄枝,救苹果公司一把?
这一切自然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深谋远虑的结果。苹果公司已经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不再是微软公司的对手,反而可能会给微软公司带来很大的好处。要知道,苹果公司曾经是美国举足轻重的电脑公司,市场影响力很大,虽然现在已经走了下坡路,但是若是有人趁机出来和苹果公司联手,说不准会给微软公司带来一个更大的对手,这个对手对微软公司的威胁可能会比以前的苹果公司更大,与其让其他公司趁机和苹果公司合作,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挽救苹果公司,让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合作。
其实微软公司拯救苹果公司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当时网络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电脑公司和软件公司都积极备战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但是微软开发的IE网页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却很低,当时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一位的网页浏览器是网景公司开发的网景浏览器。如果这次注资能让苹果公司重振雄风的话,微软公司就可以和苹果公司合作,在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里边捆绑微软的IE浏览器,这样便有可能扭转和网景公司竞争的劣势。
几乎就在微软公司给苹果公司注资的同时,苹果公司重新请回了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苹果公司扭亏为盈,再现了苹果公司当年的雄风,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卖到了世界各地。作为苹果公司的合作者,微软公司因为在苹果电脑中捆绑了自己的IE浏览器,所以在和网景公司的竞争中大占优势,IE浏览器是苹果、IBM等多个品牌电脑的默认浏览器,用户买到电脑就会有微软的浏览器,很少有用户会去卸掉微软的IE浏览器,换成其他的浏览器。在这场浏览器大战中,微软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向处于低谷中的苹果公司伸出援手,然后与其合作,终于击败了网景公司,让IE浏览器成了全球排名第一的浏览器。
商场变幻莫测,时局纷繁难料,现在是你对手的人,指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成为你的朋友,你若能准确把握局势的变幻,在对手变成你朋友的时候,及时向他伸出橄榄枝,那将会让你的事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当你的对手已经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时候,你若还没分清时局,不但不去把握这种难得的机会,反而继续和曾经的对手比斗,那可能会将本可以成为盟友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
别出心裁的广告
广告是商家推销产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好的广告可以事半功倍,让自己的产品更快地为客户认知。广告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电视上的广告,有公众场合的广告,甚至还有电线杆上的小广告,这些广告形形色色,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大多数广告都是开门见山式的,你只要看上几秒钟便能知道商家在推销什么产品,这种广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观众最深的印象。有的广告是狂轰滥炸式的,通过重复性的口号向人们灌输自己的产品,这种广告虽然俗套,但是效果也是很好的,人们在一遍一遍的宣传声中已经把这个产品印到了自己的脑海中,等需要买这类产品的时候,立刻便会想起这个牌子。还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广告,这种广告潜伏于你身边的每个地方,但是这种广告是低调含蓄式的,在潜移默化中,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已经被你记住了。
1990年,中国筹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筹办这么大型的国际体育盛会,这次盛会的举办地点在北京。国内外的商家立刻盯上了这次盛会,亚运会是亚洲国家举办的最大型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规模盛大,是一次宣传推销产品的绝佳机会,M&M's巧克力、富士、佳能等众多知名公司都纷纷策划在这次体育盛会上进行广告宣传。其中以M&M's巧克力的广告规模最为浩大:整个长安街上都是黄色的“蘑菇”,天空中也都是黄色的“飞艇”,到处都是满眼的黄色。富士、佳能等公司也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竟然在北京亚运会上没有什么显眼的广告标语。以善于营销著称的可口可乐公司怎么可能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
可口可乐公司为北京亚运会赞助了300多万美元,自然不会放弃这次绝佳的宣传良机,只是它没有把宣传的重点放到广告标语上。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另有打算,其他公司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并且都是把宣传的重点放到显眼处,可口可乐公司若是也这么宣传,一是没什么特色,二是充斥于各大公司宣传的海洋里,起到的效果不会太好。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把宣传的重点放到服务上,运动会上对饮料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运动员们运动完,通常都会口干舌燥,又热又累,需要大量的饮料以补充水分,可口可乐公司的饮品就派上用场了。可口可乐公司觉得与其在宣传标语上下功夫,倒不如在服务上下功夫,自己公司生产的是饮料,若是能将这些运动员们服务好,让他们在困乏之余,喝上一杯清凉的冷饮,必然可以给这些运动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无疑是最好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