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提要】

“抵巇术”具体讨论的是游说之士的从政原则与处世态度。抵,本义是击、接触,可引申为处理、利用。“巇”,原为险峻、险恶之意,后引申为缝隙、矛盾、漏洞等意。抵巇,就是针对社会所出现的裂缝(即各种矛盾与问题)而采取不同的手段。

《鬼谷子》曰:“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这里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态度。“巇”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万事万物都会有裂缝、矛盾或漏洞,而裂缝的出现是有征兆的,圣智之士,则能知兆联于初萌,塞缝隙于始见,及时“抵巇”。“抵巇术”分两种,一种是消除隐患的“抵”己之“巇”,一种是乘人之隙的“抵”人之“巇”。对己之“巇”,应修补纠正;对人之“巇”,应洞察利用。

抵巇的基础是了解,是观察,是推理。事有自然,物有合离。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巇隙。运用“抵巇术”,应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着眼全局。若世道还可挽救,就采取措施查补漏洞,“抵而塞之”;若世道不可挽救,就循其漏洞,乘隙而击,“抵而得之”。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才可以掌握住天地间的神妙变化。

【原文】

能对远在天边的事物了若指掌,是因为对它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深入研究。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1]。有近而不可见[2],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3],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4]

【注释】

[1]合离:此指分合规律。[2]见:察知。[3]辞:通异,异点,此指事物、事件本身的特点。[4]反往以验来:社会事件的历史考察法。反往,考察事件的历史成因、历史过程。验来,以历史过程比证今天的发展,以掌握其规律。

【译文】

世间事物都有自己本身的存在规律,事情都有它们自然聚合分离循环往复的道理。但对这些属性和规律,有的近在身边却难以看透,有的远在天边却了若指掌。近在身边难以看透,那是由于不察对方虚实的缘故;远在天边却了若指掌,是因为对它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深入研究,用经验来推论将来的缘故。

【原文】

巇者,罅也[1]。罅者,涧也[2]。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3],可抵而塞[4],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5]。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6],圣人知之,独保其用[7],因化说事[8],通达计谋,以识细微[9]。经起秋毫之末[10],挥之于太山之本[11]

所谓“巇”就是“隙”,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

【注释】

[1]罅(xià下):缝隙,指小缝。[2]涧:此指中缝。[3]眹:通“朕”,兆迹,迹象。[4]抵:挡,引申为治理。[5]可抵而却……而得:微缝刚刚出现兆迹时,可以治理它,堵塞它,控制住它的发展,甚至可以让它恢复原状。[6]危:危险的征兆。[7]保:恃,凭借。[8]说事:此指议论此事,思量此事。[9]细微:此指产生罅隙的微暗原因。[10]秋毫:秋日羊毫,以喻细微。[11]太山:即泰山,以喻大而坚固的物体。

【译文】

所谓“巇”就是“隙”,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小缝不治,就会发展成中缝;中缝不堵,就会发展成大缝,而使器物破毁。微缝刚刚出现兆迹时,可以治理它,堵塞它,控制住它的发展,甚至可以让它恢复原状。这就是抵巇之术堵塞缝隙的一条基本原理。依此可见,事物败坏的兆迹刚刚出现时,圣智之士就能洞察一切,而且能独当一面地发挥应有的功用,他追寻它变化的踪迹并暗中思量琢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通盘筹划,以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从而加以预防。事物常常如此,由于毫毛般微小的原因,发展下去,也能毁掉泰山般大而坚固的物体。

【原文】

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1],皆由抵巇。抵巇之隙[2],为道术用[3]。天下纷错[4],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5];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6];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7]。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8],不可治则抵而得之[9]。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10],抵而塞之,三王之事[11],抵而得之。诸侯相抵[12],不可胜数。当此之时[13],能抵为右[14]

【注释】

[1]施:即扩展。牙:小芽。牙,芽古今字。[2]抵:此处意为打、击。[3]道术:此指游说处世权术。[4]错:乱。[5]谗贼:进谗言加害于人。[6]射:射箭,引申为战斗。[7]法:法则。[8]塞:堵塞缝隙。[9]得:自得天下。[10]五帝之政:指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那样的德政。相传五帝时行禅让之法。五帝,一说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说为少昊、颛顼、高辛、尧、舜。[11]三王之事:指像禹、汤、文王那样的政事,夏、商、周三代皆以征伐得天下。[12]诸侯相抵:指各国诸侯互相攻伐。抵,击也。[13]当此之时:指战国时期。[14]右:上。古礼尚右,以右为上。

【译文】

那些使缝隙萌生并扩而大之的种种谋略,也都是由抵巇的原理生发出来的。从缝隙入手解决问题,是策士游说处世权术的实用手法。天下纷乱,朝廷没有明君,公侯权臣丧失仁德,于是小人谗害圣贤,贤者得不到进用,圣人逃避浊世,贪婪奸邪之徒兴起作乱,君臣互相欺骗迷惑,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百姓相互攻伐,民不聊生。父子离散不合,反目为仇,骨肉分离,夫妻反目。这也叫“萌芽”“裂痕”,即国家大乱,社会政治混乱逐步发展。圣智之士见到这种情况,就会采取相应的手段应付这种局面。圣人若认为世道还可以挽救,就采取措施弥补世道漏洞,对反叛者加以抵制消灭;若感到世道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就循其缝隙,打烂旧世界,重建新世界。或用这种手法治世,或用那种手法治世;或把世道反过来,或让世道恢复本来面目。总之,若遇到像五帝那样的德政,就用抵巇之术帮其弥补漏洞;若遇到像三王那样的征伐之世,就用抵巇手法取代它。当今之世,诸侯互相攻击,战争事件不可胜数,当天下混乱时,能抵抗对手的人被视为尊者能人。这就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抵巇之术。

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巇。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1]、终始,必有巇隙[2],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3],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4]。世无可抵[5],则深隐而待时[6];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7],可以检下[8]。能因能循[9],为天地守神[10]

【注释】

[1]天地之合离:指混沌初开,天地生成之时。[2]终始: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3]此道:指抵巇之术。[4]天地之使:指圣人能发现、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言。[5]无可抵:没有可以抵击的缝隙,指清平盛世。[6]时:时机,指世道出现缝隙之时。[7]上合:谓抵而塞之,助时为治。[8]检下:即言自己得有天下。[9]因:亦循也,遵循。[10]天地守神:为天地守神位,指郊天祀地。唯帝王才有权郊天祭地,故此代指得帝王之位。

【译文】

自从天地生成以来,任何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缝隙,这是我们不可不留心观察的。用捭阖之术去明察世道,又能运用这种抵巇之术去解决问题的,就是圣人了。所谓圣人,是能够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人。假如生逢盛世,没有缝隙可以利用,就深深隐藏起来等待时机。一旦有缝隙可利用的时机到来,就用抵巇之术进行谋划。抵巇这种道术,可以抵塞缝隙,帮助圣君治理天下;也可以抵击缝隙,重建一个新世界。如果能够遵循这种道术去处世,就能博得帝王之位。

为人处世

◎细处玄机——陈平脱衣消灾◎

陈平脱衣消灾。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少时喜读书,有大志。一年,正逢社祭,曾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他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后来,秦末战乱,陈平始投魏王,继属楚王项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陈平偷偷地从军营里溜出来,准备去投奔刘邦。他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

陈平赶到河边,轻声叫来一艘渡船。只见船上一个粗蛮大汉,脸上露出凶相。当时陈早已觉察到,上这条船有些不妙,但又没别的去路。他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只好上了船。

船只慢慢离开了岸,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自己上了贼船,心想:“他要谋财害命!我虽然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但我肯定敌不过他。如何安全地摆脱危险的困境呢?”他心生一计。

他从船内站起来,走出船舱说:“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的摘下宝剑,脱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并伸手帮他摇船。这一举动,出乎大汉的预料。接着陈平又说:“天闷热,看来要来一场大雨了。”说着又脱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之上。过了一会儿,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上衣,赤着身子,帮他摇船。

大汉看见陈平没有什么财物可图,就此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把船划到对岸了。

陈平脱衣,消除了一场灾祸。他的机智和聪明也让人心生敬佩之情。《鬼谷子》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有智慧的人,在事物败坏的兆迹刚刚出现时,就会敏锐地发现事物的征兆,并凭着自己的力量,追寻它变化的踪迹,暗中思量琢磨,通盘筹划,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并想出方法解决。

陈平从细微的事物中感知到隐秘的信息,船上人之貌相神情,都让陈平感觉到自己一定是上了贼船,这已经展示了陈平之非凡的眼力与洞察力;随之,就是应对之策,既然明白这人就是想谋财害命,于是他就借天闷热为由,用脱光上衣来隐秘地传达出自己身无分文的信息,打消了他打劫的企图与邪念,自己顺利脱身。

陈平不愧为汉朝的一大谋士,即使在危急关头,能在间不容发的瞬间想出办法,不露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做到防患于未然。自天地生成以来,任何事情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出现缝隙,小隙不察,就有可能引来大祸。懂得“见微知著”,运用“抵巇之术”去解决问题,就能在祸难来临之前及时防治,减少危害。

◎谦虚谨慎——郭子仪的处世之道◎

郭子仪身为王侯,但并不居功自傲,王府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

任何事物都有看不透和不可料的一面,所以唯有谨慎处世,避嫌疑,远祸端;未思进,先思退,方能自保。特别是功成名就之后,更应该夹起尾巴做人,才能够独善其身。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长安的亲仁里。令人不解的是,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与别处官宅府第门禁森严的情况截然不同。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意前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郭子仪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郭子仪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真是惊讶万分,回去后,不免要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都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谈论。

郭子仪向儿子们阐明时刻保持谦卑谨慎态度的重要性。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太丢王爷的面子,堂堂大唐将军竟如此不顾自己体面,以致遗人笑柄,郭家脸面何在!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戒备森严,闲杂人等一律不准入内。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亲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军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长叹了一声,语重心长地说:“我如今爵封汾阳王,作为人臣,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你们现在还太年轻,只看到我们郭家的显赫声势,却不知这显赫背后已是危机四伏。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按理我应急流勇退才是万全之策,可如今朝廷要用我,皇上怎么会让我解甲归田,退隐山林?再者,我们郭家上上下下有1000余口人,到哪儿去找能容纳这么多人的隐居地?在这进退两难的境况中,如果我再将府门紧闭,与外界隔阂,如果与我有仇怨的人诬告我们对朝廷不忠,则必然会引起皇上的猜忌;若再有妒贤嫉能之辈添油加醋,落井下石,则我们郭家一门九族就性命不保,死无葬身之地了。”

几个儿子听了郭子仪的话,恍然大悟,无不佩服父亲的先见之明。郭子仪就是靠着这种大智若愚的糊涂为官之道,而达到明哲保身,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皇帝与权臣对他的猜忌,成功地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中长期任职,安享富贵。

身为四朝重臣的郭子仪可谓是功高盖世,可他却明白“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的道理,并身体力行,方能全身而终,荫及子孙,泽被后代。不争一时之荣辱,不争一事之胜负,郭子仪明白产生灾祸的原因,知道该如何消灾免祸,用谦谨的作风,确保全家安乐。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谦卑谨慎的状态,祸患自然不会产生。

过于坚硬的,容易折断,过于洁白的,则容易被污染。骄兵必败,骄将必失,同样,一个人在自己的事业达到顶峰时,更需要牢记忌盈之理,以警惕自己的失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懂得“抵巇术”,懂得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

◎抓其弱点——王允巧设连环局◎

“歌月徘徊孤楼前,舞影零游群雄间”。自古以来都有“红颜薄命”的说法,也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感慨,更有“红颜祸水”的责难,太多太多的声音湮没了女性的价值。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却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的丰功伟绩都有女性的帮助,许多的争权夺利都有女性的参与。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计”,正是抵巇术的运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貂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汉献帝期间,董卓掌握实权后,自称太师,在朝中大施淫威,滥杀无辜,甚至还纵容自己的部下强抢民女,残害百姓,除掉董卓成了天下人共同心愿。

董卓十分看重吕布,将他收作干儿子,并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

王允将貂蝉许配给吕布。

杀董卓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手下有员猛将叫吕布,骁勇善战,无人能敌,之前曹操欲除董卓,皆因有吕布,而最后落败。董卓十分看重吕布,将他收作干儿子,并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

大司徒王允也想除掉董卓,但他知道,要除掉董卓,首先就要拉拢吕布。后来,他想到一计,就是利用府中的歌伎貂蝉。他知道董、吕二人皆是好色之徒,所以想用连环计,先将貂蝉许嫁吕布,然后再献给董卓,让貂蝉再从中离间他们两父子,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为民除害。貂蝉答应了王允。王允除董卓的“局”马上便开始了。

王允秘密送给吕布一顶嵌饰数颗珍珠的金冠,吕布见了十分欢喜,立即到王允家致谢。王允备好酒宴,盛情款待。席间,王允叫出貂蝉,并让她给吕布斟酒。吕布见此绝世美女,惊为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貂蝉看。王允说:“这个是小女貂蝉。承蒙将军错爱,把我当作至亲好友。若是将军不嫌弃,我想将小女许配与将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吕布听了大喜过望,忙起身拜谢,说:“果真如此,吕布当效犬马之劳。”王允说:“既然这样,就选个好日子,把貂蝉送去将军府中。”见时间已经不早了,王允便接着说:“本想留将军在此过夜,但又担心太师疑心。”吕布这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只等着王允早日将貂蝉送来。

过了几天,王允在朝堂上,趁吕布不在的时候,邀请董卓到府中饮酒,董卓马上就答应了。董卓到了之后,王允对其又一番吹嘘,酒到半酣,王允跟董卓说府中有自己调教的艺伎,可以出来献艺,以助酒兴。董卓自然欣喜万分。貂蝉出来后,董卓看得两眼发直。王允见此情形,便说:“此女乃是府中的歌伎貂蝉,我想将此女献给太师,不知太师是否肯收留她?”董卓听了,心花怒放,忙说:“这么大的恩惠叫我如何报答啊!”王允接口道:“太师愿意收留她,便已经是她天大的造化了。”董卓又感谢了一番,便将貂蝉带回了府中。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吕布的耳朵,他气急败坏地来质问王允,王允说:“将军原来不知道啊!昨天太师在朝堂上,对我说有事要到我家来,来了之后,太师说:‘我听说你有一个女儿,名叫貂蝉,已经许配给我的义子吕布了。我特来见她一见。’我不敢违背太师的意思,便让貂蝉出来拜见太师。太师见貂蝉又说:‘今天乃是吉日,我这就带着此女回去,让她与我儿成亲。’于是便将貂蝉带走了。”吕布信以为真,忙说:“司徒恕罪,小人一时情急,错怪了大人,改天一定登门谢罪。”说完便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王允心里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棋子”——貂蝉,加入了这个局中,并且将它放在了最适当的位置——董卓与吕布中间。只要把握局势,让一切按照正常的布局发展,就胜利在望了。

第二天,吕布到相府去打听消息,董卓的侍妾告诉吕布说:“昨天晚上太师与新人共寝,现在还没起来呢。”吕布听了勃然大怒,可又不敢造次。

一日,吕布与貂蝉二人又在凤仪亭见面,互诉衷肠后,吕布要走,貂蝉不想计划落空,便说:“之前我就仰慕你,觉得你是个英雄,没想到,你也只是浪得虚名,就连一个老贼也怕得要死。既然如此,我活着也没什么指望了,不如一死了之。”说着便要投湖,吕布急忙上前拦住她,两人推推搡搡地争执不下。另一边,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了吕布,心里觉得不妙,匆忙处理完朝中的事情就赶回府中,一路找来,在凤仪亭中刚好看到吕布与貂蝉争执的一幕,随手拿起吕布的方天画戟就刺了过来。吕布见状,夺过画戟,落荒而逃。

董卓回房质问貂蝉:“你为什么要与吕布私通?”貂蝉泪流满面地说:“我一个人闲来无事,便到后园去看花,吕布突然到来,对我动手动脚,我又无力反抗,只能投湖自尽,却又被他抱住。正在纠缠之际,太师您就回来了,才救了我一命。您怎么说我与他私通呢?”董卓见她如此,便也不再怪她,说:“我不如把你许配给吕布,如何啊?”貂蝉听了,正色道:“我宁死不辱!”边说边从墙上取下宝剑就要自杀,董卓连忙上前劝阻,再也不提此事了,决定带貂蝉回郿坞。

他们走的那天,文武百官全都来送行,王允见吕布望着远去的车子叹息,故意用一些言语进行挑唆,使吕布誓杀董卓这个老贼。

没过多久,汉献帝在宫中会见大臣,董卓从郿坞返回京城,他的车子一进宫门,就有人举枪向他的胸口刺去,但被董卓身上的铁甲挡住了,只是刺伤了手臂,跌下车来。他忍着痛,大叫:“吕布,你在哪儿?”吕布站在车后说:“奉皇上旨意,讨伐贼子董卓!”话音刚落便将一戟刺进了董卓的咽喉。一个人神共愤的乱臣贼子终于被除掉了。

王允所布的连环局,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找准了对手的弱点,针对这个弱点,加入一个“子”,便将对手的局搅了个天翻地覆,原本情义颇深的父子也在瞬间反目成仇,一步步地将对手推上了绝境,最后,借别人的手解决对手收局。

王允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后又将他献与董卓。

王允施连环计成功,吕布诛除国贼董卓。

在这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女性大多是作为一颗棋子出现的。这颗棋子正是用来“抵巇”的工具。使用“美人计”,正是抓住了对方好色的弱点。这便是“巇”,而女性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引子,有了这个引子,才能开局。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抵”之,就能乱其心志,夺其斗志,致使对手的内部发生分裂。到了这一步,再见机行事,实施自己的计谋,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见微知著——公仪休见小利,思大害◎

渔人向公仪休献鱼。

公仪休廉洁自守,成就美名。

现代社会交际应酬十分频繁,朋友、熟人之间请客送礼也如家常便饭。这中间免不了夹杂个人利害。所以在接受别人厚礼时要三思而行,随意地接受别人的赠礼是种无知之举,会因贪利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处境之中。

从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鱼,赏鱼、食鱼、钓鱼、爱鱼成癖。一天,府外有一人要求见宰相。从打扮上看,像是一个渔人,手中拎着一个瓦罐,伏身拜见。公仪休抬手命他免礼,看了看,不认识,便问他是谁。那人赶忙回答:“小人子男,家处城外河边,以打鱼为业糊口度日。”

公仪休又问:“噢,那你找我所为何事,莫非有人欺你抢了你的鱼了?”

子男赶紧说“:不不不,大人,小人并不曾受人欺侮,只因小人昨夜出去打鱼,见河水上金光一闪,小人以为定是碰到了金鱼,便撒网下去,却捕到一条黑色的小鱼,这鱼说也奇怪,身体黑如墨染,连鱼鳞也是黑色,几乎难以辨出。而且黑得透亮,仿佛一块黑纱罩住了灯笼,黑得泛光。鱼眼也大得出奇,直出眶外。小人素闻大人喜爱赏鱼,便冒昧前来,将鱼献与大人,还望大人笑纳。”

公仪休听完,心中好奇,公仪休的夫人也觉纳闷。那子男将手中拎的瓦罐打开,果然见里面有一条小黑鱼,在罐中来回游动,碰得罐壁乒乓作响。公仪休看着这鱼,忍不住用手轻轻敲击罐底,那鱼便更加欢快地游跳起来。公仪休笑起来,口中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的确很有趣。”

公仪休的夫人也觉别有情趣,那子男见状将瓦罐向前一递,道:“大人既然喜欢,就请大人笑纳吧,小人告辞。”公仪休却急声说:“慢着,这鱼你拿回去,本大人虽说喜欢,但这是辛苦得来之物,我岂能平白无故收下。你拿回去。”

子男一愣,赶紧跪下道:“莫非是大人怪罪小人,嫌小人言过其实,这鱼不好吗?”

公仪休笑了,让子男起身,说:“哈哈哈,你不必害怕,这鱼也确如你所说非常奇异,我并无怪罪之意,只是这鱼我不能收。”子男惶惑不解,拎着鱼,愣在那里,公仪休夫人在旁边插了一句话:“既是大人喜欢,倒不如我们买下,大人以为如何?”

公仪休说好,当即命人取出钱来,付给子男,将鱼买下。子男不肯收钱,公仪休故意将脸一绷,子男只得谢恩离去。又有好多人给公仪休送鱼,却都被公仪休婉言拒绝了。

公仪休身边的人很是纳闷,忍不住问:“大人素来喜爱鱼,连做梦都为鱼担心,为何别人送鱼大人却一概不收呢?”

公仪休一笑,道:“正因为喜欢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的馈赠,我现在身居宰相之位,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要受人牵制,万一因此触犯刑律,必将难逃丢官之厄运,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我喜欢鱼现在还有钱去买,若因此失去官位,纵是爱鱼如命怕也不会有人送鱼,也更不会有钱去买。所以,虽然我拒绝了,却没有免官丢命之虞,又可以自由购买我喜欢的鱼。这不比那样更好吗?”众人不禁暗暗敬佩。

公仪休身为鲁国宰相,虽然很喜欢鱼,却能保持清醒,头脑冷静,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实在很难得。换一个角度,我们却发现:表面上看,获取馈赠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自己却会因这点小利受到束缚,身陷被动。一旦遭别有用心之人控制,就会“因小失大”,损失惨重。公仪休“见小利思大害”,正说明他懂得防患于未然,懂得鬼谷子所说的“抵巇”的道理。

《鬼谷子》认为:万事万物都起于秋毫之末,一发展起来就会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大;即便是圣人也难免会遭小人迫害,故需要以小见大,需要“抵巇”;裂痕出现前往往都是有征兆的,我们就应该用抵的方法去堵塞,用抵的方法去退却,用抵的方法使之停止,消失。

◎骄必招损——周亚夫出风头惹祸上身◎

周亚夫因治军严明,深得汉文帝信任。

有能力当然是件好事情,但是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得过了头,古话说“过犹不及”,做员工或者下属,抑或在其他场合,应该给别人台阶下,为人处世也要处处提防,枪打出头鸟,功高盖主最危险。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去世后,周亚夫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周亚夫不愧为将门之后,他治军严明,深得汉文帝信任。

一次,文帝到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慰劳将士,却在周亚夫的营前吃了闭门羹。守门将士说:“军中只有将军的命令,不知有天子的诏书!”文帝只好派出使臣至军营中向周亚夫宣诏:“天子圣驾亲来劳军。”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入得营内,守门将士又说:“将军有令:军营之中,车马不得奔驰。”无奈,文帝的车驾只好缓缓而行。

到了周亚夫的军帐中,周亚夫也没向皇帝行大礼,只是躬身一揖,说:“军营之中,甲胄在身,请允许以军礼叩见!”威严的军纪让汉文帝大为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这样的军队,谁能侵犯得了啊!”由于周亚夫治军严明,使得匈奴对汉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周亚夫自恃功高不知退避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说起来,文帝毕竟是个头脑清醒的君王。大敌当前,自己的面子与疆土相比,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与自己的帝王颜面相比,他更看重周亚夫治军严明、保家卫国的良将品质。

因此,刚直不阿的周亚夫在文帝时恩宠不衰。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景帝即位后,周亚夫虽屡立军功,却因坚持己见得罪了景帝的弟弟梁王,进而得罪了窦太后,使景帝对其心怀不满。随后又因直言劝谏景帝废立太子,使景帝很没面子,又因以宰相身份劝阻景帝随意封侯,汉景帝一怒之下除了他的宰相职务。

周亚夫罢官回家,汉景帝仍对他心存芥蒂。一次,景帝又把他召进宫,说要赐食,可是端上来的是一整块肉,既没有刀叉又没有筷子,根本没法吃。周亚夫很生气,知道景帝在戏弄他,但又不便发火,只好向侍从要筷子。景帝嘲笑他说:“是我不让他们预备筷子的,你有什么不满吗?”对于汉景帝近乎无赖的行为,谁能奈何得了呢?周亚夫又羞又恨,只好跪下谢罪。景帝命他起来,周亚夫满怀愤愤之情转身离开了。景帝目送他离开朝堂,说道:“看他气呼呼的样子,我怎么能驾驭得了呢!”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买了500副仿制的盔甲做陪葬品用,却被人诬陷谋反。景帝趁机把周亚夫交给了大理寺,将其打入大牢。大理寺审讯他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说:“我儿子买的都是葬礼用的仿制品,怎么会谋反呢?”大理寺的正堂答道:“即使你在地上不谋反,到了地下你也想谋反!”周亚夫至此才明白:全都是自己过于坚持己见,才遭致杀身之祸。后来,他在狱中绝食而亡。

现实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安全感,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显示才华时会激起各种各样的人的嫉妒和怨恨。

权力的天平永远都是倾斜的。在险象环生的世界里,千万要谨记低调做人的原则。为人处世一定要时时谨慎,更要学会低调。适度低调,是一种“自我抵巇”的明智之举。一意孤行,不懂低调,就会被有心计的人抓住把柄,受制于人。

管理谋略

◎韬光养晦——王翦“自污”以求安◎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政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

王翦率军出发后,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

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一鸣惊人——楚庄王的三年韬晦路◎

韬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敌人的警觉之后,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行动起来,迅速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挺进。要以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劲头,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成就自己的“霸业”。

韬晦可存身,亦可积蓄力量,但永远深藏不露、无所作为终究不是成大事者所为。毕竟韬光养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这“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典故就与春秋时楚国的一位国君楚庄王有关。他也是行韬晦之道的个中翘楚。

在楚庄王最初即位的三年里,他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绝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正是内忧外患之时。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面对如此昏庸之君,无人敢去进谏。

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正直忠诚的大臣们,当时楚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异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庄王美人在怀,正在调笑饮酒,殿上乐队鼓乐齐鸣,好不热闹。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南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下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楚庄王一鸣惊人。

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不仅不改,且愈加荒淫无度。另一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决心不用伍举委婉的劝谏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苏从说:“见过。但我身为国家重臣,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就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正如《抵巇第四》所说:“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圣智之人面对天下的纷争,会用抵巇法去处理。小人的谗害,奸邪之人的迷惑,天下相互攻伐。人人都需要睁大眼睛,看清时事,对自己的行动做好策略和打算。

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聪明的人总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保护伞,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伴君如伴虎,王翦深谙秦王的心理,打消秦王的疑心是最好的方法。“自污”也是自保。

◎正视缺点——秦穆公敢于担当得民心◎

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执意要出师郑国。

一个让下属放心追随的领导者既不会独占功劳,也不会诿过于下属,他们在下属的心里就像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是他们真正可以依靠的靠山。秦穆公主动揽孟明视之过,深责自己,三年后,君臣齐心协力雪洗耻辱,就是一个领导者主动为下属揽过的好例子。

公元前628年冬,秦国驻郑国的大夫杞子突然派人回国,秘密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信任我,把都城北门的钥匙交给我保管,这是我国用兵的大好机会。如果您派一支军队来突袭郑国,我们里应外合,一定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听了喜出望外,对领土的贪婪一时间充斥着他的头脑,争霸中原的野心使他再也按捺不住。于是秦穆公立即决定调动大军,袭击郑国。

然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毕竟老谋深算,他权衡利弊后,坚决反对出师郑国。秦郑两国路途遥远,调动大军长途跋涉,必然精疲力竭,元气大伤。而郑国则可按兵不动,精心准备。精力充沛、援应丰足之师待疲惫之师,自然就会占上风。再说,如此大的行动,浩浩荡荡的军队千里行进,郑国怎么会不知道呢?其他诸侯国也不会坐而视之。一旦兵败,不仅国内人民心中不满,其他诸侯国也会小看秦国。因此,蹇叔力劝秦穆公不要发兵。

但求功心切的秦穆公对蹇叔的话不以为然,坚持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攻打郑国。蹇叔老泪纵横,对孟明视说:“我只能看到大军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事实果然被蹇叔言中。

次年二月,秦军到滑国后,郑国人弦高贩牛途经滑国,料定秦军将袭郑,遂一边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一边派人回国报信。孟明视等人认为郑国早有防范,遂放弃攻郑,灭滑后撤军。但对秦攻郑之举,晋襄公及其谋臣先轸认为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挑战。为维护晋之霸业,晋襄公决定待秦军疲惫会师之时,在殽山伏击,并遣使联络附近的姜戎配合晋军作战。四月初,晋襄公整顿人马,亲自出征,在殽山一带大败秦军,俘获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幸好秦穆公之女文嬴巧施计策,劝晋襄公放回了孟明视三人,秦国才免于三员将帅之损。

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秦国,秦穆公立即认识到自己贪心过重,急于求成,不但劳顿三军,更险些折损三将。此时,若秦穆公为顾忌脸面,死不认罪,而给三军治罪的话,面子自然可以保住,但从此必会民心不服,也没有哪个将士愿为自己卖命了,如此怎可坐稳江山?相反,如果勇于承担责任,揽过于己,不但可获明君之称,更可收买人心,增强士气,重整旗鼓。因此秦穆公亲自来到郊外迎接三人,见面时放声大哭:“我不听蹇叔的话,使三位受到如此侮辱,这都是我的罪过啊!”孟明视等人叩头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决策失误,你们何罪之有?我又怎么能用一次过失掩盖你们平时的功绩呢?”之后他对群臣又说:“都是我贪心过重,才使你们遭受此祸啊!”秦穆公承担下全部责任,感动了群臣,三帅更是力图回报,欲雪国耻,从此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加紧训练,为再次出征做准备。

《抵巇第四》曰:“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在事情出现败坏时,圣智之士发现他,并凭着自己的力量,追寻它变化的踪迹,并且对这一事情加以思量和琢磨,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然后正视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才能阻止错误进一步向前发展,才能使错误得到改正。

秦穆公爱护下属,勇于揽过,不找替罪羊开脱自己,这对调动部下积极性,团结上下极为重要。敢于承担责任会让下属觉得管理者敢于担当,自然会对管理者心生敬佩。不诿过于下属,是领导者赢得人心的法宝。只有懂得爱护下属、敢于揽过的人才会赢得忠诚和追随。

秦穆公亲自来到郊外迎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

◎不善韬晦——解缙四面树敌◎

解缙四面树敌。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著名的对联是明代大学士解缙所做。解缙,字大绅,洪武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人称“解学士”。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一见不忘;父教之书,应口成诵;是当时闻名的神童。虽然解缙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有治国安邦之才。但是他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最终因才生祸、被迫害致死。

解缙是明初著名才子,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欣赏他的才能,对他恩宠有加。

解缙为人素来刚正不阿,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御下严苛”,滥诛大臣,以喜怒为赏罚等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亲王的权力过大,恐后世会危及朝廷。解缙所言无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然而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前前后后群臣应对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隐喻这些弊病的意思,都会被严刑处死,甚至灭族,解缙尽言无隐,言辞也犀利无比,朱元璋却体谅他的忠心,也不怪罪,对左右侍臣连声夸赞解缙“高才”。

明初宰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朱元璋借“星变”之名杀死,举朝无人敢言其冤。解缙却想为李善长鸣不平,便和工部侍郎王国缙一道草疏呈上。

朱元璋看罢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惩王国缙,后来知道奏章出自解缙之手,只好置之不理;却也怕解缙再闹下去,令他无法收拾,便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家,再读书十年,然后再回朝做官。这算是以残暴著称的朱元璋最仁慈的时候了。

为人耿直,本是好事,但是身为人臣或下属,如果不分事情之轻重,不分场合一味地奉行耿直的人格,那么势必显得有些偏于固执、无所顾忌,这往往会让自己的一片忠心变成伤心。因为他忽略了自己的耿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触犯了对方的忌讳,从而在无形中成为对方的心头隐患。

解缙回家乡读书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过建文帝欣赏重用的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并不起用解缙,解缙在建文帝时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攻取南京,解缙率先到宫中朝拜朱棣,朱棣早闻解缙的才名,马上重用。让他和杨荣、杨士奇、胡广、黄淮、金幼政、胡俨等人组成内阁,充当自己的顾问,而以解缙为主,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由来,解缙便是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

解缙开始深得朱棣赏识,但是不久之后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越发放言无忌,无事不敢为,却为自己种下了杀身的祸根。

一次,朱棣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让解缙品评其短长,解缙直言无所隐,把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尽致。这些大臣知道后,却恨解缙入骨,一有机会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缙的过失。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无动于衷。

解缙又在随后朱棣要更换太子的“易储”风波中死保太子,联络群臣,大造声势,维护太子的地位。朱棣虽迫于群臣的压力,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但因此迁怒于解缙。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没当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缙的肉,天天寻找机会置解缙于死地,先是诬陷解缙向外泄露宫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属实,便把解缙贬官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解缙不善韬晦,受人诬陷下狱。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从广西回京述职,朱棣正领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缙没见到朱棣,便向当时监国留守京师的太子禀报事情,然后就回广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皇上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因此大怒,将他投入监狱拷问,后命锦衣卫将解缙处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七岁。

可叹一代才子解缙放任文人之耿直、率真之性情,屡次上疏,针砭弊政,弹劾奸佞小人,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他都得罪了不少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谪,直至被人迫害致死。

《鬼谷子·抵巇第四》有言:“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历史上很多人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之险恶。有人评价说,解缙的一生对于“皇帝心理学”都是一窍不通的,这才是最大最可怕的“腹中空”;对“官场关系学”也不曾入门,这更是遭人嫉恨动摇官基的薄弱环节——“根底浅”。这虽然有些调侃,但是也说明了解缙悲剧的根源。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抵巇可以抵塞缝隙,也可以用抵巇之术进行谋划。作为一个在封建社会侍奉朝廷的文人,如果不知晓政治与权谋,只知进不知退,不善韬晦,很容易招致祸端。这是封建社会文人纠缠于政治的一种悲剧性宿命,只有极少精明之人才能幸免这种命运。

◎防患未然——孟尝君狡兔三窟◎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家中养了好几千食客,声名远扬,异常富有。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冯谖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除了一把随身宝剑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到了不能维持生计的时候,他请人托孟尝君,想在其门下寄食。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爱好?”他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能耐,回答说没什么能耐。孟尝君笑了笑,还是收留了他。

因为他无一技之长,左右都看不起他,被列入最低等的门客,给他粗劣的饮食。冯谖不服气,就靠在柱子上,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管事的人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给他有鱼吃的客人的待遇。”过了不久,冯缓又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左右的人都讥笑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给他有车的客人的待遇。”于是,冯谖乘上车子,举起宝剑,去见他的朋友,说:“孟尝君尊我为上客。”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左右人都很厌恶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孟尝君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左右人回答说:“家有老母。”孟尝君便派人供应他家的吃用,不使他缺少什么,于是冯谖不再唱歌了。孟尝君把他从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从中等客升为上等客。冯谖受到器重,准备报效孟尝君。

冯谖弹长剑而歌。

有一次,冯谖自告奋勇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城为其收债。他临行时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很随便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到了薛城,冯谖不但没有催逼百姓还债,还以孟尝君的名义把带来的债券全烧了。老百姓非常感激。冯谖空手回来,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很奇怪,问他买些什么回来。他回答说:“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你家其他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心里不高兴,但碍于面子,又不好说什么。一年后,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没想到,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欢迎他。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真正看到了。”

冯谖这时候才说:“狡兔有三窟,你才有这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得再为你准备两个窟。”当时的孟尝君在列国中有很高的威望,各国为了争雄天下,都渴望人才归附。冯谖就带车五十乘,五百金,去魏都大梁游说魏惠王,说齐国放逐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国富兵强称霸天下。惠王立即把原来的宰相调去任大将军,遣使者带千金,车百乘,前往聘请孟尝君任宰相之职。冯谖又赶在惠王使者之前回来告诉孟尝君,惠王的礼物足够贵重的了,使臣也够显贵的了,齐湣王肯定要知道。惠王的使者来回跑了三趟,孟尝君依冯谖之谋坚决推辞。齐湣王果然听说了这件事,害怕孟尝君为他人所用对自己不利,又急忙以重金任用孟尝君。

冯谖又给他出主意说,得让齐湣王以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这样可以使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宗庙修成,冯谖才对孟尝君说三个窟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而乐了。本来落魄不遇的孟尝君因冯谖之谋在政治上处于更稳固的地位。

这个典故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其揭示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有重大意义,简单说来就是多备几条后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使是很细微的缺漏,都要引起注意,加以重视。孟尝君任人唯贤,广得民心,很自然成了齐湣王的眼中钉。冯谖审时查漏,不仅看到了潜在危机,更在危险来临之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孟尝君填补漏洞,把小“巇”消灭在萌芽中。同时广施恩惠,得到人民的拥戴,最终使齐湣王改变初衷,对孟尝君委以重任。而出谋划策的冯谖,也得到了孟尝君的信任和重用,一时声名显赫。

孟尝君被免去相国职务,在回到自己封地薛城途中,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欢迎他,孟尝君恍然大悟“市义”之义。

商战博弈

◎重视细节——苦心修炼,细节定成败◎

《金领》出版的时候,卫哲对自己的这本书第一句感言便是“写这本书不是少年得志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产物”。写这本书,仅仅是他对十几年职场生涯的一种总结。

虽然说卫哲仅仅混迹职场十几年,但是没有人敢否认他的职场经验是片面之谈。大凡了解卫哲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是实实在在的辛苦经营得来,没有半分投机取巧,也没有一点幸运成份。没有那股认真的劲儿、察言观色的能力和利落高干的经营风格,就不会有今日人们所看到“卫哲风光”。

1993年,卫哲刚刚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管理学士学位。因为学的是外事管理,所以他曾有过做外交家的梦想。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所从事的却是与外交家大相径庭且地位相差悬殊的秘书。不过,由于在被誉为“中国证券之父”的管金生手下工作,老板的出色令卫哲并没有感到不平衡,反而是抓紧时间学习。

然而,当秘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它也是一门“技术活”,老板所有工作上的细节,都需要秘书来打点。用卫哲的话来说,就算是给老板端茶送水,也有一定的技巧。要估摸老板一杯水喝了多少时间,然后再倒下一杯;如果老板讲话多就得倒得勤一点;如果在会场外边,什么时候去倒水,又不能打断老板讲话的激情,什么时候光倒水不加茶叶,什么时候该带着茶叶进去,这都是技术。倘若老板还抽烟,什么时候打火机里的油没了该换个打火机,这也必须把握。

刚当上秘书时,老板怕卫哲不熟悉,让他先翻译年报,然后负责剪报工作。剪报看似容易,但那么多报纸,老板要看哪方面的,哪一条比较重要,都需要卫哲费心思摆弄。后来因为他剪报纸有一手,弄得管金生不看他的剪报就吃不下中午饭,有时管金生吃着午饭时就要“小卫剪报”。

做个小小的秘书,卫哲的细心和贴心表现令管金生感受到了他的重要性。现代人都讲“细节决定成败”。卫哲将所有的细节都做到了位,令管金生深感如果再让他做复印、倒水、剪报等工作就是屈才,于是一年多以后,小人物终于成了大人物,年仅24岁的卫哲就被擢升为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部的副总经理。

人生有平静也会有风暴。此后的几年内,先是万国证券被并购,卫哲受不了公司易名而意气用事,决然辞职。不久他到了永道会计事务所,未曾想普华又与永道合并,组成普华永道。那时卫哲26岁,因为正在英国总部工作,所以看清了普华永道在中国不会有太大发展动作的现实,自己继续待下去,回国也不可能成为一把手,于是再次辞职。在这之后,卫哲又去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担任董事总经理。

年纪轻轻的卫哲虽然步步高升,却并没有找到事业的归属,直到2000年,卫哲进入百安居(中国区)担任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才开始大展拳脚。从2002年到2007年,也就是卫哲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期间,他率领管理团队快速地实现了百安居在中国的本土化,将公司在中国原有的5家分店、1300名员工,发展到在23个城市拥有55家分店和超过1万名员工的大型建材零售超市,击败并最终戏剧性地收购了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业内一炮打响,而百安居也一跃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零售企业。除此之外,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一度被人称道,被纳入百安居全球资源运作销售模式当中。

卫哲的出色太过显而易见,以至于让人们无法忽视他的实力。于是,一向眼界极高的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在2007年底向卫哲伸出了橄榄枝。

“和卫哲的相识,改变了我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尽管卫哲非常的年轻,但是我发现他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他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使百安居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获得如此巨大的拓展,充分显示了他的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对企业的高度领导力。”

从前的卫哲,用细心和责任心赢得了管金生的信任,用高干的实力征服了他所工作的各企业,如今的卫哲,不禁依靠从前的优势,还用他的独到的战略眼光和高效管理模式彻底征服了一向胃口苛刻的马云。

当时的全球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对卫哲接受马云的邀请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巴巴网络公司的总经理给予了高度评价。《福布斯》甚至这样比喻,卫哲加入阿里巴巴真是恰逢其时,他甚至有点像谷歌的埃瑞克,将把一个处于火热发展中的企业带入更加快速的成长中。《福布斯》还替卫哲说出了他的使命:要将阿里巴巴从目前交流商业信息的平台转变为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运作平台;把中国这家最热的上市公司变成世界领先的企业。

《福布斯》的一番话,令卫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卫哲历来稳重的行事作风和强悍商业运作能力,让他游刃有余地驾驭了阿里巴巴网络公司总经理这个职位。事实证明,马云的眼光是正确的,而卫哲的能力更是毋庸置疑。

2009年,全球经济迎来了冬天,中国的企业纷纷遭受重创,中国的中小型制造零售业更是严重受挫。对于阿里巴巴这个专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依靠其赢利而赚钱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说,等于瘸了一条腿。但作为国内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掌舵人”,卫哲对2010年的中国制造仍然满怀信心。在他看来,一次经济危机就会令整个行业进行洗牌,机遇的发展总会伴随着阵痛,幸存下来的生产商和制造商将会再掀“中国制造”的浪潮。

卫哲对中国制造业的大胆预测,其实也是建立在他素来细心观察的基础上。他甚至可以预测哪一种制造业在那一个月的时段海外销售最不理想。一个无论是实干还是推理这两种外功内功皆如此精到的人,阿里巴巴想在他的手上落后恐怕都难。

这些年来,卫哲的风光一直被世人所接纳,30岁出头就成为全球所瞩目的企业家,人们对他一生的稳步上青云羡慕至极。可是,卫哲的事业,完全是他辛辛苦苦经营而来。在做秘书的时候,他对工作中的任何细节从不放过;在做事业的时候,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是别人工作时间的2倍。如果把卫哲称为年轻一辈的武林顶尖高手,那么他的高绝不是像别人那样得到奇遇,又或者得到什么秘籍,卫哲就是凭借着比别人多吃一倍的苦,得到了今日的成就。他能够得到马云的青睐,恰恰也在于此。

《鬼谷子》说:“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有积累才有收获,细节决定了卫哲的成功。“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注重细节,是人生的一种修养。注重细节,就能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细节,不仅在立身做人方面影响巨大,更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品质。

◎未雨绸缪——五粮液决胜商海◎

1984年底,王国春当厂长的时候,五粮液总资产3000万,负债竟高达2500万,而账面的流动资金仅仅8万元。那时的他就知道,面前的这个差事并不是个肥差。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真切的了解王国春当时的压力,一个资历颇深的国企,负债率竟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初的一个阶段,王国春确实有骑虎难下的感觉,他在夜以继日的寻求翻身良策。

20年后的今天,五粮液办公大楼门前有座雕塑,上面雕刻的,是大鱼吃小鱼的景象,王国春想借此提醒人们:危机一直都在,只有防微杜渐,才能少翻跟头。但危机有时就是不期而至。当年,就在王国春准备带领尚有亏损的企业大力发展的时候,1989年国家出台了名酒不能上宴席和限制贷款等政策,白酒行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遭遇突变的王国春并没有慌张,这个已经习惯预判危机的人,心中早已有应对之策:他决定转型,走多品牌战略,趁人们的消费习惯还未成型,就迅速占据市场。

那时,五粮液只有两个品牌,一个是高端市场的五粮液,一个是低端市场的尖庄。品牌少,竞争力就不足。这就像一个江湖中人,如果只会简单的一招半式,怎能抵挡其他高人的招数?

为了改变当时的窘相,王国春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并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推出了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等70多个新品牌,一举打开了沉闷已久的销售市场,带活了整个企业。但不久之后,其他酒厂看到五粮液的做法后纷纷效仿,原本不大的市场受到挤压。此时,王国春又适时推出“1+9+8”战略:力图将五粮液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在附带发展9个国家级品牌和8个地区级品牌,让精品带动集团发展。

此后,他又加大投入壮大生产规模,从首期的300吨到后来的1.6万吨,再到现在的远远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的40万吨,五粮液集团已经在王国春的带领下,成了名副其实的资产雄厚的大企业。到2003年,五粮液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21亿,利税攀升至34亿元。在中国白酒业这个竞争惨烈的江湖里,五粮液已经独步天下。

在王国春的潜意识里,他总想争一些东西,而不是保一些东西。在五粮液厂区,有许多“永争第一”的标语,有些人不解?已经是行业老大了,为什么还要争呢?王国春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不同的战略。‘争’代表的是攻势,‘保’代表的是守势。尽管我们是第一,但仍然应该保持积极的进攻姿态。”

这就是王国春,最开始执掌大局的时候就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做到了行业领军者,还时时以危机自勉。只不过,完成了最初的多品牌发展后,王国春的视野更加开阔,他的产业梦想已经涉及酒业之外的领域。这次,他想做的是造车。

王国春的这个想法刚一宣布,就遭来了诸多质疑:人们想不通,一个在白酒行业占据霸主地位的国企为什么要涉足汽车业?有的甚至讥讽这是“酒后造车”。但是,王国春这个想法的提出并不是心血来潮,他已经想了很久了。

在王国春接手五粮液的这二十多年里,虽然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扩大,但整个市场是有限的。王国春分析,在白酒业,五粮液的发展空间已经无法再有太大扩充,而如果只靠这一条腿走路,很有可能无法走得更远,会摔跟头,他就一直想再培养几个能和酒业并肩的产业,以使五粮液不至于在酒业市场饱和的时候无路可走。所以,他才将目光投向了汽车。

不管怎样,王国春已坚定的迈出壮大自己产业帝国的步子。现如今,五粮液已经在全国拥有18家子公司、涉及14个产业,非酒业收入已达几十亿。他的广撒网,多积粮的策略让五粮液集团受益匪浅,而王国春也越来越显出其王者之气。

很少有人能坐到王国春那样的位子:国家大型企业总经理,手下是十多个分公司,他原本应该高枕无忧,实际却如履薄冰。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危机。而预判危机,就是王国春带领五粮液集团不断前进的法宝。

鬼谷子在《抵巇第四》中说:“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巇戏之理也。”事端初起,隐冥难知。在缝隙刚出现征兆时,治理它、堵塞它,控制它的发展,甚至可以恢复它的原状。这是抵巇的一条基本原理。

商道的路上,扩充自己实力的方法千千万万,而预判危机,提前做出准备就是其中一种。预判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商人对未来的“未卜先知”。只有先使自己强大,掌握更多的经营之道和生存方式,才不会被无可计数的商业大军淹没,不会被残酷的市场淘汰。王国春带领下的五粮液集团,正是凭借独到的眼光和长远的思虑,才有了辉煌的成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若泰山。

◎居安思危——英特尔以危机意识取胜◎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是人生智慧。职场之中,常常强调“冬天”的人,日子未必艰难,一直浸润在“春天”里的人,“冬天”或许会提前到来。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常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居安思危是审时度势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识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勇于进取的积极心志。

一位成功的管理者说过,五十多年来,他每天都是在连续的不安中度过的,虽然时时都处在不安与动摇中,但他能抑制那不安与动摇的一面,克服它们,完成今天的工作,产生明天的新希望,找到生活的意义。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职场中人会像他一样,能够时刻将公司的兴亡发展同自己联系起来,在公司一片歌舞升平,其他员工都安于现状的时候,他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在工作中做到“先他人之忧而忧”。

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巨子,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安迪·格鲁夫,在功成身退之时回顾自己创业的历史,曾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那些危机感强烈,恐惧感强烈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

英特尔成立时格鲁夫在研发部门工作。1979年,格鲁夫出任公司总裁,刚一上任他立即发动攻势,声称在一年内从摩托罗拉公司手中抢夺2000个客户,结果英特尔最后共计赢得2500个客户,超额完成任务。此项攻势源于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总担心英特尔的市场会被其他企业占领。1982年,由于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公司发展趋缓,他推出了“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企业。他时刻担心,日本已经超过了美国。在销售会议上,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格鲁夫,用拖长的声调说:“英特尔是美国电子业迎战日本电子业的最后希望所在。”

危机意识渗透到安迪·格鲁夫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摩尔讨论公司目前的困境。他问:“假如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格鲁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1986年,格鲁夫为公司提出了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走出了这一困境。其实,这皆赖于他的危机意识。

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此时英特尔已不仅仅是微处理器厂商,而是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1994年,一个小小的芯片缺陷,将格鲁夫再次置于生死关头。12月12日, IBM宣布停止发售所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预期的成功变成泡影,一切变得不可捉摸,雇员心神不宁。12月19日,格鲁夫决定改变方针,更换所有芯片,并改进芯片设计。最终,公司耗费相当于奔腾5年广告费用的巨资完成了这一工作。英特尔活了下来,而且更加生气勃勃,是格鲁夫的性格和他的危机意识挽救了公司。

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把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花在研发上。格鲁夫那句“只有恐惧、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的名言已成为英特尔企业文化的象征。

《鬼谷子》认为,凡事都会有巇,小巇有可能变化发展成大巇。孔小不补,孔大受苦。这就提醒我们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正是由于格鲁夫时刻充满危机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境地。

居安思危方可安身,贪图享乐则会亡身。如果每一个职场中人都能把格鲁夫的例子装在心中,将“永远让自己处于危机与恐惧中”的话记在心中,并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进步,毕将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打破瓶颈——皮尔·卡丹的创意之火◎

为了应付变化多端的社会而不断改变自己,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行,且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人总能走在时代的浪尖上,并且经常能发挥所长,做出辉煌的事业。

许多著名人士之所以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正在于他们从不放任自己变得懒惰,而是善于以小见大,寻找事物发展的突破口,继而做出能够引领时尚、潮流的辉煌业绩。闻名全世界的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堪称当今世界的风云人物。

皮尔·卡丹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就培养出毫不气馁、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为了逃避贫穷和战乱,他2岁时就随家人,踏上了背井离乡的征途;14岁时就放弃了学业,到当地的一家小裁缝店去当学徒工;16岁时就独自离家闯荡,为了生计,当过店铺的伙计、红十字会的会计,甚至当过家庭男佣。但苦难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固有的天性,他在童年时代就显示出服装设计的天才,7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时装作品。

理想的焰火在酝酿了多年以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二战”后,皮尔·卡丹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花都巴黎,成了一名出色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满足,他要接受新的挑战,那就是迈出独立经营的第一步,在巴黎经营剧院。现实是残酷的,丝毫不懂经营的皮尔·卡丹虽然有几位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可还是没能避开失败的重创,等他开始对商业、理财稍有感悟的时候,已是“重债之身”了,那时皮尔·卡丹才28岁。遭遇失败的皮尔·卡丹并未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反而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斗志。不久,皮尔·卡丹便做起了成衣商。他加倍努力,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成衣行业里设计出许多款式新颖、独特的时装,很快便又恢复了元气。1950年,皮尔·卡丹倾其所有积蓄,开设了第一家戏剧服装公司,这是皮尔·卡丹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皮尔·卡丹帝国崛起的起点。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只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皮尔·卡丹的非凡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无惧孤独、勇于冒险、敢于争先的成功者。一个人如果连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的勇气都没有,他就只能保持沉默而变得懦弱;一个人如果丝毫不打算动脑筋去尝试、创新,那平庸必然与他如影随形。

著名的玩具大亨罗伯特在大学3年级时便退学了。他年仅23岁就开始在佐治亚州克林夫兰家乡一带销售自己创作的各种款式的“软雕”玩具娃娃,同时在附近的多巨利伊国家公园礼品店上班。

然而曾经连房租都缴不起、穷困潦倒的罗伯特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年轻人之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在一次乡村市集工艺品展销会上突然冒出的一个灵感。在展览会上,罗伯特摆了一个摊位,将他的玩具娃娃排好,向路人介绍“她是个急性子的姑娘”或“她不喜欢吃红豆饼”。就这样,他把娃娃拟人化,不知不觉中就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生意。

不久之后,便有一些买主写信给罗伯特,诉说他们的“孩子”——那些娃娃被买回去后的问题。就在这一瞬间,一个惊人的构想突然涌进罗伯特的脑海中。罗伯特忽然想到:他要创造的根本不是玩具娃娃,而是有性格、有灵魂的“小孩”。

就这样,他开始给每个娃娃取名字,还写了出生证书,并坚持要求“未来的养父母们”都要进行收养宣誓,誓词是:“我×××郑重宣誓,将做一个最通情达理的父母,供给孩子所需的一切,用心管理,以我绝大部分的感情来爱护和养育他,教育他成长,我将成为这位娃娃的唯一养父母。”

数以万计的顾客被罗伯特异想天开的构想深深吸引,他的“小孩”的总销售额一下子激增到30亿美元。正是那个惊人的构想成就了罗伯特的辉煌。

一个小小的创意往往能带来巨大的财富。“物有自然,事有合离”,再小的针也有针眼,再大的难关也有突破口。一个点子可以开启一扇新领域的大门,可以造就一个成功者,可以创建一家成功的企业。

这是“抵巇”的智慧,更是“用巇”的好处。皮尔·卡丹和罗伯特正是找到了成功的突破口,打破瓶颈,瞄准空隙,才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乘虚而入——借口的“蝴蝶效应”◎

鬼谷子提醒世人:要学会“抵巇”。“小巇”不补,就有可能成为“大隙”。尤其是在职场,更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而不能用借口来敷衍。

借口是比海洛因还能让人上瘾的东西,用久了会摧垮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一个人,可以找到很多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但这些借口也形成一个个台阶,让穷人顺着台阶自然而然地走进无法翻身的无底深渊,最终老老实实地做一辈子穷人。

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自己找借口,他知道再完美的借口对他一点作用也没有。他要找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些也是一个台阶,但这些台阶会把富人送到事业的顶峰。

陈曦,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三次创业,2005年,获得东方卫视《创智赢家》冠军。

18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业,一年后,陈曦以公司被400万美金收购的结局完美退出。但是他的第二次创业却遭遇失败。那次陈曦给一家新疆的民营公司注资两千万,谋求自己的原有公司通过这家公司上市。但陈曦在进行两家公司的重组时却遇到了极大麻烦。新疆公司的原有管理层对面前这个年轻人极不信任,他们的结构组成极其复杂,所持股份相差无几,股东大会做决议时也极其混乱。而且此公司人员众多,每月的工资就有六七十万。没有人听陈曦的,最后这家公司被逼破产,陈曦负债几百万。

如果换成陈曦之外的任何一个人,放弃肯定是最好的解脱,找借口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很少有人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对于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世上的事总有因果,一个能成事的人也必有他成功的原因。陈曦接下来做的预示他注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第二次创业失败后,陈曦虽然沮丧,却没有气馁,也没有找借口,而是及时总结经验。他觉得:“失败不在产品策略和营运,是资本运作和战略不清晰,长期规划不清晰。”所以,虽然此后他进入大学学习,也是个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过程。

2004年,陈曦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在上海创立畅网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手机游戏。这次创业之前,陈曦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从为什么瞄准手机市场到开发何种手机游戏,都进行了周密的研讨和筹划。事实证明,陈曦这次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没有重蹈上次的覆辙,公司经营得红红红火火,现在身价已经数千万。

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自身能力决定之外,还在于他从不找借口。找借口的人永远只会得到一时的安宁,片刻的惬意与逃避却会带来接下来更大的隐患,导致更严重的失败。聪明人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抵巇”,而不会找借口。就像陈曦一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整旗鼓才是最重要的,寻找托词只会自堵出路。

要想“抵巇”,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非一见容易的事,必须对自己有个充分客观的认识。而找借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比如:“我没有资本。”在这个世界,我们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但绝大多数的亿万富翁从一开始时都并没有什么资本,也就是说,钱并不是他们迈向成功的唯一的基本要素。一个优秀的商业创意或商业观念,以及积极而开阔的视野,才是必须具备的东西。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可带来经济利益的才能、热情或者爱好,至少会拥有一种这样的条件。

但是我们又不可忽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局限,不可能十全十美。《抵巇第四》曰:“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在寻求成功的途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这些不如意往往都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或者错误造成的。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然后正视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才能阻止错误进一步向前发展,才能使错误得到改正。因此,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及时“抵巇”,改正自己的不足,防止更大的错误。

财富并不遥远,就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运用“抵巇术”开创事业,把错误降到最低,就会换来一次又一次正确的决定,通往成功的“罗马大道”就会越走越宽。

职场之道

◎防微杜渐——“预见”是最好的防范◎

很多人都听说过1977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大停电”事件,在这次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之前,纽约的联合爱迪生公司主席查尔斯·卢斯还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信誓旦旦地宣称:“联合爱迪生公司的系统处于其15年中的最佳状态,这个夏天完全没问题。”3天之后,整个纽约城区陷入了24小时的黑暗之中,这就是轰动一时的“1977年大停电”事件。

很多人正是因为过于害怕危机而不愿意正视危机,这正应了狄摩西尼的话:“没有什么比自我欺骗更容易的了。因为人们渴望什么,就相信什么是真的。”面对危机,人们总是习惯采取逃避或者排斥的心理,这种心理并不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危机的警惕,相反,只能更加纵容自己对于危机的麻痹心理。

斯蒂文·芬克,一位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曾在一篇文章中诙谐地指出,每一位经营者“都应当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并必须为之做计划一样,认识到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必须为之做准备。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软弱或者胆怯,而是出于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更好地与命运周旋。”预见危机并不是一种胆怯或者过于谨慎的行为,而是一种避免和有效解决危机的必要手段。

美国一家船运公司每年都评选一次最优秀的船队,这个船队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出海的过程中出现事故最少。有一个船队每年都会被评上,因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这个船队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事故,当然,一些自然事故是无法避免的。

当有人问及是什么让这个船队如此优秀时,那个优秀船队的海员会说:“其实没什么,我们只是定期进行细心的船舶检修,尤其是航行前。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仅此而已。”

熟悉航海的人都知道,由于船舶运行的故障和磨损、海水较强的腐蚀性、海洋生物强烈的附着力和快速的生长力,使得船体很容易出现问题,产生难以清除的锈斑、锈皮和贝类,严重影响船舶的行使效率和行驶安全,所以必须对船舶进行定期检修,这样才能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

经营企业就像是驾驶轮船,在市场上冒着巨大的风险前进。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有谁愿意搭上这艘船?因此,如果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勇气只会把所有人和这艘船推向不知名的危机。

“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那些海员说得好。赶在危机之前就解决问题,这或许也是应对企业危机最好的办法。现在很多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危机预警机制,定时在企业进行危机实习,这对企业危机的防范很有帮助。

M公司是一家专门经营体育用品的公司,其创办者尼丁·诺利亚认为经常在员工中进行模拟训练,可以使他们对最坏情况的发生做好准备。M公司对于新员工,主要是训练他们如何处理店内发生的危机情况。每一个员工都必须了解确保问题得到有效管理以及把对商店和顾客的损害降到最低点的方法。

“我相信不论管理得怎么好,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某种危机,”尼丁·诺利亚说,“成功企业与不成功企业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如何管理问题的:问题要么转变成危机,要么虎头蛇尾以失败告终。”

尼丁·诺利亚接着说:“我所有的员工都需要知道帮助防范危机及如何管理危机的道理。我们谈了许多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和企业的弱点所在。我也相信进行模拟危机训练的效果。因为我们经常会在特定季节招聘新员工,因此会一年举行两次模拟危机训练。”每隔6个月,在某一个星期六,M公司会要求上白班的员工在开店前提前90分钟到达进行训练。上夜班的员工则在关店后晚走90分钟。员工们知道会发生一次模拟的危机,但不知道具体情况。在以前的模拟中,有一次是一位大声叫喊、非常可恶的顾客拒绝离开商店。在另一次模拟中,有一位员工突然心脏病发作。还有一次是一位假冒的电视记者走进商店来调查为什么一位顾客没有得到赔偿。

在每一次危机模拟训练之后,通常将进行一场友好的评论,在这里,员工们讨论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应该改进的地方。模拟结束后,所有参与活动的员工都会参加抽签,有机会赢得三个奖项中的一个,例如一件队服,一个昂贵的高尔夫球包,或是某件商品的赠与证书。

“每次当我们进行时,每个人都会笑起来并说:‘噢,我真高兴这只是练习而不是真事。’”尼丁·诺利亚说,“我们经常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得更好,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更有信心对付它。到目前为止,我们很幸运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危机,但如果真碰上时,我们会做好准备的。”M公司的危机模拟训练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采用的一种危机管理模式,它可以让员工时刻在工作中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鬼谷子的“抵巇术”告诉我们,当我们身处顺境的时候,一定要兼顾潜在的危机,防微杜渐,时时都要有紧迫感,要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才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才能及时应对,转危为安。

◎注重小节——打好“情感”这张牌◎

家庭幸福和睦、生活宽松富裕无疑是下属干好工作的保障。如果下属家里出了事情,或者生活很拮据,上司却视而不见,那么对下属再好的赞美也无异于假惺惺。利用对下属亲人的关心,可以使下属感到上司的平易近人和关心爱护,从而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一家运输公司,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假日:本公司员工的妻子过生日时,该员工可以享受有薪假一天,来陪伴他的太太共度爱妻诞辰。当然,员工本人生日,也有获有薪假一天的权利,让夫妻共度快乐时光。近来,公司又规定:员工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可以享受有薪假一天。自从有了这几个规定之后,职工们为感谢公司的关怀,都非常卖力地干活,而重要的是让员工的妻子认识到了这是一个能够理解人的、有人情味的公司。妻子们常常鼓励,甚至下令她们的先生:“效忠公司,不得有误!”这比老板的命令更为有效。公司因此获益匪浅。

利用下属的家属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比起上司亲自做工作省心多了。

上司要设身处地地为下属着想,关怀下属,真正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据说有一天,一个急得嘴角起泡的青年找到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说是妻子和儿子因为家乡房屋拆迁而失去了住处,要请假回家安排一下。因为当时业务很忙,人手较少,卡内基不想放他走,就说了一通儿道理来安慰他,让他安心工作,不料这位青年被气哭了。他气愤地说:“在你们眼里是小事,可在我是天大的事。我妻儿都没住处了,你还让我安心工作?”卡内基被这番话震住了。他立刻向这位下属道了歉,不但准了他的假,还亲自到这位青年家中去探望了一番。

关心下属疾苦,就是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急下属之所急,解决下属的后顾之忧,这个道理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一个优秀的上司,不仅要善于使用下属,更要善于通过替下属排忧解难来唤起他内在的工作主动性,要替他解决后顾之忧,让他的生活安稳下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上。而为下属解决后顾之忧必须做到是:

第一,要摸清下属的基本情况。

上司要时常与下属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对生活较为困难的下属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要心中有数,要随时了解下属的情况,要把握下属后顾之忧的核心所在,以便于对症下药。

第二,上司对下属的关心必须出于一片真心。

上司必须从事业出发,实实在在,诚心诚意,设身处地地为下属着想,要体贴下属,关怀下属,真正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三,上司对下属的帮助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开实现不了的空头支票。

上司在帮助下属克服困难时要本着实际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帮助可以是精神上的抚慰,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救助,但要在公司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鬼谷子说得好:“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被重视,因为他们太小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世间万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变化而来的,都有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打好情感这张牌,减轻他的顾虑,他才会更好地为公司效力。关注下属的家属,虽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