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川乌(如上同制法) 白芷 南星(炮) 麻黄(各一钱,去节) 甘草(五分,炙)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芎辛散(三因) 治伤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兼眩运呕吐。
附子(去皮脐,生用) 乌头(去皮,生用) 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小芎辛汤(严氏)治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重而疼,眩运呕吐。
川芎(二钱) 细辛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服。
石膏散(宝鉴) 治阳明经头痛大效。
川芎 石膏 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四钱,茶清调下。
三生丸(严氏)治痰厥头痛。
半夏 白附子 南星(各等分)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茯苓半夏汤 治风热痰逆,呕吐头痛。
半夏(二钱) 赤茯苓(一钱) 片黄芩 甘草 橘红(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祖传方)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小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细茶芽(三钱) 荆芥穗(四钱) 片黄芩(二两,酒拌湿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薄荷叶(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或茶清调下。
又经验敷贴头风热痛。
朴硝 大黄(各等分)上为细末,用深井底泥和,捏作饼子,贴两太阳穴,神验。
(丹溪活套)云:凡治头风,必以二陈汤加川芎、白芷为主。如太阳经头痛,加羌活。少阳经,加柴胡、黄芩。阳明经,加石膏、白芷。太阴经,加苍术。少阴经,加细辛。厥阴经,加吴茱萸。如肥人头痛,必是湿痰,加半夏,苍白术。如瘦人头痛,是热上壅,多加酒洗片黄芩。如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 本、升麻、柴胡、葛根之类。
如气虚而头痛者,宜加黄 、人参、东垣安神汤之类。如风热在上而头痛者,加天麻、蔓荆子、台芎、酒片芩之类。如苦头痛者,宜用细辛。如形瘦色弊而头痛者,是血虚,宜用归、芎、芍药、酒黄柏之类。如顶巅痛者,宜 本、酒炒升、柴。
胃脘痛
(俗呼为心痛)论《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胁下如刀 之痛者,已连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又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 ,复 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噎膈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来去痛。夫所谓冷者唯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宜区别诸证而治之,无有不安之理也。
脉法《脉经》曰: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心脉微急为痛,微大为心痹引背痛。
脉短而数者心痛。涩者心痛。
脉浮大弦长者死。
方法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须分久新。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多用山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响导,则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难治矣。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又曰:中宫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虽日数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复作,勿归咎于医也。必须再服三、五服药后,以渐而少食,方可获全安。
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亦可。
一方 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一云,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浊)。
又方 用蓝叶擂细取汁,合姜汁服。
又方 用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
又方 用海粉,佐以香附末,以川芎、山栀子煎汤,入姜汁调服。
又方 无药处,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之,吐痰而愈。此法治绞肠痧大痛几死者,立效。
又方 治心痛,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或以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
又方 痛甚者脉必伏,宜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人参、白术,盖诸痛不可补气故也。
又方 治气实者,用牡蛎粉一、二钱,温酒调下。
又方 治湿痰作痛,用白螺蛳壳,去泥沙,火 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立止。
又方 以物轻按而痛定者,属虚,以二陈汤加炒干姜末和之而愈。
又方 山栀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黄,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热,饮之立止。
又方 山栀子劫止之后复发者,前药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钱匕,白汤送下立止。
又方 治平日喜好热物、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安。
又方 治死血作痛证,用玄胡索一两半,桂心、红花、滑石、红曲各五钱,桃仁三十个,蒸饼丸服效。
又方 治虫痛者,必面上有白斑,唇红能食,时作时止,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
又方 治痰积胃脘作痛,白螺壳丸。
白螺蛳壳(火 ) 滑石(炒) 山栀子 香附(童便浸) 南星(煨裂各一两) 枳壳(麸炒黄色) 青皮 木香半夏 砂仁(各五钱) 莪术(一两)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黄连六一汤 治多食煎炒或烧饼米胖等物,致热郁胃口而痛者,甚效。(方见呕吐门。)连附六一汤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一条)草豆蔻丸(东垣) 治客寒犯胃作痛,或因湿热郁结作痛,亦可劫而止之,又治气弱心痛亦妙。
草豆蔻(一两,裹煨) 橘红 吴茱萸(汤泡焙干) 人参 白僵蚕 黄 益智仁(各八钱) 生甘草 炙甘草 当归身 青皮(各六钱) 泽泻(小便多者减半) 半夏(各一两) 桃仁(去皮尖,七十个) 麦 面(一两半,炒)神曲(炒微黄) 柴胡(胁不痛减半) 姜黄(各四钱)上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入诸药中和匀再研,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食远。
麻黄豆蔻丸(东垣) 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不可忍。
木香 青皮 红花 浓朴(姜制,各二钱) 苏木(三分) 荜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汤泡七次) 麦 面 砂仁黄 白术 陈皮(去白) 柴胡 炙甘草 吴茱萸 当归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神曲(炒,一钱)麻黄(不去节,二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白汤送下亦可。
木香化滞汤(东垣)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不安。(方见痞满门)仓卒散(三因) 治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皮捶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二钱,酒一盏,煎八分,温服。
金铃子散(河间) 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白汤亦可。
神圣代针散(河间) 治心腹诸痛。
乳香 没药 当归 白芷 川芎(各五钱) 芫蜻(一两,去翅足,炒)上为细末,每服一分,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如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迷、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作痛之疾,服之大有神效。
术附汤(活人)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
附子(泡,五分)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炙)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喝,大便坚实,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运,不知食味。暖饥补中,助阳气、止有汗之圣药也。
(丹溪活套)云: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若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速。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奇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久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 丸或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祖传方)加味枳术丸 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疼等证,其效如神。
白术(三两) 枳实(麸炒黄色) 苍术(米泔浸二宿,焙) 猪苓(去黑皮) 麦 面(炒黄色) 神曲(微炒黄色)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蛳壳(各七钱) 缩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莱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栝蒌子 浓朴(姜汁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饮送下。
(医案)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黄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饱。来求治,与加味枳术丸,服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别父母妻子,嘱付后事,欲自杀。予以桃仁承气汤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语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将理,病全安,复壮如旧。
腹痛
论《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与涩通)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云云。按《内经》举痛论言寒邪外客而为痛者,甚为详悉,但未能尽述,学人自宜检阅。外有因虚、因实、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不同,亦当表而出之,庶使学人易为参考焉。东垣曰: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云得炅则止。《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太阴连少阴痛甚者,当变为下利不止。若夫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原病式曰:热郁于内,则腹满坚结而痛,不可例言为寒也。成无己曰: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 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而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又曰: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宣通,血气不得流行,或溺或血,流滞于下,而生胀满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为溺涩之证也。其有血虚瘦弱之人,津液枯涸,传送失常,郁火燥热煎成结粪,滞于大小肠之间,阻气不运而作痛者,宜以枳实导滞丸、备急大黄丸之类,先通其滞、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润燥之剂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腹中刺病。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坚大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