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 医学纲目
  • 佚名
  • 4965字
  • 2015-12-26 17:01:30

〔《玄》〕利积丸黄连(四两) 天水末(八两) 当归(二两) 乳香(一两) 萝卜子(炒,四两) 巴豆(一两,去油,同黄连一处炒)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实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满胀痛里急,上渴引饮,小水赤涩,此积滞也。宜泄其热,中用清肠丸、导气丸推其积滞,而痢自无矣。凡治积聚之症,轻则温而利之,清肠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车丸下之。下后,切勿便补之,其或力倦,自觉气少恶食,此为挟虚症,宜加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药,加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矣。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间患滞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频并,饮食大减,时有微热。察其脉皆弦而涩,似数稍长,却喜不甚浮大,两手相等。视其神气大减。予曰∶此非滞下,乃忧虑所致,心血亏,脾气弱也。

与参、术为君;归身、陈皮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为佐使,如热加黄连为使,与两月而安。

金氏妇,年近四十,秋初尚热,患滞下,腹但隐痛,夜重于昼,全不得睡,食亦稍减,口干不饮,已服治痢灵砂两帖矣。予视之,两手脉等涩且不匀,神思倦甚,饮食全减。因与四物汤,倍加白术,以陈皮佐之,数帖而安。

义一侄,患疟间日作,兼痢,脉虚甚,身痛。宜活血补胃,待虚稍回,却又推积。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半) 苍术 陈皮(各一钱) 白芍药(炒,五分) 川芎(五分) 滑石(炒一钱)甘草(炙,少许) 桃仁(研,七分)药后病退,惟脉少弦、身倦,用此方调补。

人参(九分) 苍术(三钱) 半夏(九分) 川芎(一钱) 陈皮(一钱) 木通(二钱半) 甘草(少)煎服三之一饮之,可淡粥少少塞饥,又静坐养之。

叶先生患滞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气症。但气口虚,形虽实而面黄积白。此必平昔食过饱而胃受伤,宁忍二三日辛苦。遂与参、术、陈皮、芍药等补药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二帖而安。苟不先补完胃气之伤,而遽行承气,恐病安之后,宁免瘦惫乎。

〔世〕治痢,烟蜡丸黄蜡不拘多少,用银篦挑于真香油灯上烧熏,落下水碗内,凡如此者七次,为丸如萝卜子大,每二十丸。

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本草云∶蜜蜡,主下利脓血,补中。又云∶白蜡,主后重白脓。)〔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火熬豉令少焦,杵服一合,日三,效无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食》〕治脾胃气虚,下痢久不已,肠滑不进食。用野雉一只,如食法细斫,着陈皮、葱、椒,调和盐酱,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热甚,大虚大热故也。用人参(二钱)黄连(姜炒,一钱。)浓煎汁,终日细细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开。又宜封脐,引热下行,用田螺肉捣碎,罨脐中,入麝香少许。

〔世〕痢疾不纳饮食者,俗谓之噤口痢,以脉症辨之。如脾胃不弱,问而知其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每服四钱,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则不呕,因服罂粟壳、乌梅苦涩凉药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用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入银瓦铫内炒熟,一半生用,同为末,饭饮调下。

又方 用石莲槌去壳,留心并肉碾为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肺,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全文见诊。)〔《局》〕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黄连(去芦,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下。

〔钱〕豆蔻香连丸 治泄泻,不问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胀攻痛,可用如神。

黄连(三钱,炒) 肉豆蔻 木香(各一钱)上为细末,粟米饭丸,米粒大。每服米饮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杜〕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二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罗〕黄连阿胶丸 治脾胃气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黄连(三两,去须) 茯苓(二两,去皮) 阿胶上各为末,水调阿胶和药,众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汤下。

〔仲〕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见伤寒。)〔仲〕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宜导气汤。芍药(二钱) 当归(五钱) 大黄 黄芩(各二钱半) 黄连 木香 槟榔(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未止再服,下后重则止。

〔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用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茎中痛者,属厥阴,加甘草。里急后重多者,属少阴,加大黄,令急推去旧物,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清凉饮子方见治发热。)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得便,皆宜进退大承气汤主之。

进承气法 治太阴症不能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锉浓朴半两姜制,水一盏,煎至半盏服。

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未止者,为肠胃久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尽则安矣。(后重兼无虚症者宜之。若力倦气少,脉虚不能食者,不宜此法,盖浓朴、枳实大泻元气故也。)退承气法 治阳明症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稍热服。如泻未止,去芒硝,减大黄一半,煎二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但与枳实浓朴汤,又煎二三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安,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垣〕感应丸 治下痢赤白后重,迟涩。(方见内伤饮食门。)〔丹〕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已尽矣。又有用御米壳等固涩之剂亦可愈,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压大肠坠下,故大肠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黄、槟榔辈,泻其所压之邪。

今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然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以此辨之,百发百中也。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症,法当用擂细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挟热,即加黄芩。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荡,是名挟寒,即加干姜。

八婶将产患痢,脉细弦而稍数,后重里急。

滑石(三钱,研) 芍药(二钱) 枳壳(炒,钱半) 木通(二钱) 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一钱)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红紫血,下坠逼迫,不渴不热。

白术 芍药(各一两) 陈皮 枳壳(炒) 归身 滑石(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桃仁(三十六个)分八帖,下实肠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后重成痢。

滑石(半两) 连翘 黄芩 木通 芍药 枳壳 白术(各二钱) 甘草(五分) 桃仁(二十一枚) 分四帖服。

后重,积与气坠下,服升消药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黄、当归、桃仁、枳壳、黄连等剂。若大肠风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里急后重,但用槟榔、木香调气,及大黄下积。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应桴,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也。

其或下坠在血活之后,此为气滞症,宜前药加槟榔一枚。后重当和气,积与气坠下者,当兼升兼消。(升谓升麻之类,消谓木香、槟榔之类。)〔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东垣云∶薤白泄滞气。)〔《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亡血症。倍用当归身、尾,却以生地黄、生芍药、生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虚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虚也,血虚则里急,加当归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为有物而然,今虚坐努责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虚也,故用当归为君,生血药佐之。

凡诸用承气等药推积之后,仍后重者,乃阳不升也,药中当加升麻,升其阳其重自去也。

〔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阳除湿防风汤方见下血。)〔丹〕其或在下则缠滞,在上则呕食,此为毒积未化,胃气未平症。当认其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用参、术补之,毒解积下,食自进矣。

治痢方 苍术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药 青皮 生地 黄连 滑石 甘草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黄连、滑石、桃仁、槟榔。甚者,大黄。呕者,加半夏、姜汁。

〔世〕仲景建中汤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亦效。(方见伤寒。)〔丹〕娄长官,年三十余,奉养浓,夏秋间患滞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单煮干姜,与一帖痛定。少顷痛作,又与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视之,左脉弦大似数,右脉弦而大稍减,亦似数,重取之似紧。予曰∶此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与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白术、陈皮、酒红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饮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温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汤加桂是也。)〔《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两,去皮,以醋面裹煨热捣,非时粥饮下二钱匕。

上下痢腹痛,必温散而愈者,盖本于《内经》所谓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谓太阳病冬日感寒即泄,当脐而痛之病也。

〔垣〕芍药黄芩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当归导气汤 治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当归(一钱) 甘草(一钱半) 芍药(一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木香 槟榔(各三钱) 泽泻(五分)生地黄(钱半或二钱酒浸,阴干)上为末,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

〔仲〕下痢腹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三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洁〕浓朴丸治处暑、秋、冬间腹痛下痢,大效。(方见反胃。)〔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黄蜡(五钱) 杏仁 江子 砂仁(各二十一枚)上三件,香油灯上烧存性,熔蜡和匀,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本》〕治积痢,定痛,灵砂丹。

砂 朱砂(各等分。研极细)上用黄蜡五钱,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黑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与前药二味同研极匀,再熔蜡和药,旋丸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下。白痢,艾汤。

赤痢,乌梅汤下。服时须极空心,服毕一时不可吃食,临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面东,不发日晚间服。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疼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大凡痢有沉积者,不先去其积,虽暂安后必为害。常记陈侍郎经中,庚戌秋过仪真求诊,初不觉有疾,及诊视肝脉沉弦,附骨取则牢。予曰∶病在左胁有血积,必发痛。陈曰∶诚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长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数日矣。急欲登对,医者以刚剂燥之。虽得止,数日脐下一块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发则不可忍,故急请公祠以归耳,奈何?予曰∶积痢不可强止,故积血结于脐胁下,非抵当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终。

〔罗〕陈曲丸 治腹中冷痛,磨积止痢。

陈曲(一两半,炒) 干姜(炮) 官桂 白术 当归 浓朴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汤亦得,食前,一日三服。发时不拘增数。

上久病渐推其积方。

〔《脉》〕下痢而腹满为实,当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参、术,然气虚、胃虚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气、调胃承气下之,看其气病、血病,然后加减用药。气用参、术,血用四物。因积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虚故也。

腹痛者,肺经之气,郁在大肠之间者,以苦梗发之,然后用治痢药,气用气药,血用血药。其或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惊恐,当以白术、陈皮各半,煎汤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夺食。夺食者,减其粥食,绝其肉味也。

〔垣〕茯苓汤 治因伤冷水泻,变作赤白痢,腹痛减食,热燥,四肢困倦无力。

茯苓(六分) 泽泻 归身(各四分) 芍药(一钱半) 苍术(二分) 生姜(二钱) 肉桂(五分) 黄芩(三分,生)猪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钱)一本无升麻、柴胡。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热,食前服。

〔罗〕神效越桃散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满痛不可忍,此名阴阳反错,不和之甚也。

大栀子 良姜(各三钱)上为末。米饮或酒调下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