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官德概论

官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为官以德,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古人认为,为官要先修德。《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认为官员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可一日无德。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所说“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为官从政的首要素质,也是官员成就事业、树好形象、享有威望的重要因素。官德是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这几句话都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只有广大官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尚书正义》),“治国之道当任德也”(《论衡·非韩》),“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一个社会官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官风、民风和世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祸福。

中国古代“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传统,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时规范和指导了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从政之道。

在中国古代,要想做一名好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开明的君主在提拔、任用官员时,都很注重对官员的品德考察。古往今来,凡立志做廉吏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唐朝]罗隐:《两同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张衡:《应间》。,他们十分注重官德修养。例如,子罕的“不贪为宝”,于谦的“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还闪耀着官德光辉,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学习。

当今,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实施“以法治国”战略的同时,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着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胡锦涛告诫广大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他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习近平在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干部应有“四德”标准,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政治品德,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2011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些都表明,官德问题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古代官德是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先哲深邃智慧,包含着往昔成败经验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官德,并与时俱进,加强当前的官德建设,提高广大官员的道德水平,使以德治国方略更有效地贯彻落实。

只要世上有官存在,就必然有官德这个话题相随。官德,不仅反映官员的为官为人的品位,也直接关系党风、政风和世风,影响执政党的安危和社会的和谐。探讨官德,实际上就是探讨如何做官,做了官以后如何做人。一个官员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官德修养的成功,倘若官职到位、官德缺失,只会做官、不会做人,只陶醉于当官的风光之中,不懂得官德的担当,就不可能是个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