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会计总论

工作导入

欢迎各位同学走近会计工作!

会计号称“永不凋谢”的职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计算经营成果、考核受托责任、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千上万的会计工作者和他们所做的会计工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职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从业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如今我们站在会计这个职业大门的入口,这个职业的荣耀就在远方向我们招手,爱岗敬业、坚守诚信、遵守规范、苦练技能、灵活运用将为我们铺平通向这些荣耀的道路。

当我们准备走向一个职业时,一定会关心它是什么?都做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习会计这个职业的具体工作之前,先简要地回答上述问题。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①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

② 确认是指针对会计主体的某一交易或事项,依据会计规范(主要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判断并确定该交易或事项应当记入相关账簿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确定一项经济业务核算分录借贷方科目的判断活动。

③ 计量是指依据会计规范确定(有时需要一定的计算程序)某一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行为。计量对应的会计实务程序是确定会计分录借贷方科目金额及其相关的操作。

④记录是指运用会计方法、遵循会计核算程序,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确认和计量行为的结果,使其最终可以反映在特定会计主体财务报表项目中的行为。

⑤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的会计程序。

⑥监督是指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审查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此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

监督的内容包括以下活动:利用制定会计制度、会计程序规范经济运行;审核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通过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利用会计核算数据和预算计划,评价经济运行情况、考核受托责任、改进管理活动、提高运营效率等。

除了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会计工作还包括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计划组织及绩效评价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变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工作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会计按报告对象的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是首要指标;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依据过去发生业务的信息,估计和分析未来经济业务的变化,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更重视对未来情况的预期。本书主要介绍财务会计方面的内容。

课堂问答

1.列出本书所列举的会计监督的内容,根据基础会计中所学,还能列举出哪些会计监督行为?

2.回顾会计核算包括的具体行为,然后将以下各项具体会计操作与对应的具体行为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任务一 会计基础与信息质量要求

任务目标

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你应当能够:

1.列举可以作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基础的两种会计基础,并概述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内容。

2.列述全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较准确地概括各项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列举各项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实例。

业务认知

一、会计基础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确认前必须先要进行以下两个判断:①该经济业务是否属于会计核算对象;②该经济业务发生在哪一期,是不是现在这个会计期间。显然不是会计对象的经济业务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不属于当前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不能在当前会计期间核算。只有通过这两项判断的经济业务才能开始进行会计核算。因此,这两项判断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础,简称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有两种:一种是以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对当期经济利益(权)和经济义务(责)产生了影响(当期可以是该交易或事项影响的唯一期间,也可以是该交易或事项影响的众多期间中的一个)为判断标准,以此为标准的会计基础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另一种是以交易或事项是否对货币资金产生了影响为判断标准,即以资金是否收付为判断标准,以此为标准的会计基础称为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下,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只要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已经于当期发生,就应当在当期进行利益和义务的核算;而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只有在款项发生当期才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论权责是在何时发生。

例如,一项销售业务当期已经实现,但款项要以后某期才能收回。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人员应当在当期进行经济利益(收入)和经济义务(费用,商品交付义务)的核算;收付实现制需等到款项收回的期间才能进行核算。

要点提示

会计基础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前的判断,影响经济利益和经济义务会计核算(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期间的确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

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时,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记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外,其他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决策,良好的会计信息应满足以下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①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②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应当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在确认和报告时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为帮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便于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知识的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会计报告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根据销售合同向购买方销售一批商品,但同时又与购买方签订一项售后回购协议,即约定在将来某个时期由企业购回该销售商品。从法律形式上看,这是两项相互独立的业务——一项是销售业务、一项是购进业务,但从业务实质上看,这两项业务是相互联系的,企业的目的是以这种方式进行融资。这就导致了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不一致。按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当上述销售业务发生时不能确认销售收入,未来也不能确认采购业务,而应以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融资行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有收不回来的风险、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可能减值、售出存货可能发生退回和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对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即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对有减值迹象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关键练习

极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型企业,请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确定其会计基础,并指出下列业务中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期间,并说出确定依据。

1.3月15日,聘请宏胜公司高级会计师来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会计工作指导,并与宏胜公司约定,指导费用将于4月5日支付。

2.根据有关合同约定,3月份收到客户预付4月份采购款项250000元,4月份,公司按合同约定售出相关商品。

拓展阅读

销售经理的建议——依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会计监督

2012年12月,极地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对财务主管林正峰说,由于销售业务下滑,销售部可能完不成当月销售任务,但预计2013年1月会迎来一个销售高潮,销售额会大幅高于销售任务,为了完成2012年12月份的销售任务,销售部已经提前开出了若干张销售发票,希望能计入2012年12月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完成销售任务。

林正峰当即拒绝了销售部经理的要求,理由是根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013年1月份的经济业务还没有发生,不能予以确认,并指出销售部必须马上改正提前开具发票的行为。

任务二 会计要素及确认

任务目标

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你应当能够:

1.牢记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概述各要素的特征。

2.根据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判断一些常见事项应当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业务认知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对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企业资产与相应的资产要求权严格对应,使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更加清晰、科学、合理;可以使企业利润成因和形成步骤清晰呈现。因此,可以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明晰、有用的信息。

实务中,当一项交易或者事项(必须符合会计基础要求)发生,严格的确认程序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影响及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判断所涉及会计要素,再依据交易或事项影响的具体内容和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确定应记入的具体科目。会计要素确认阶段的判断依据是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这些定义和确认条件是会计要素所属科目具备的共性特征,当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容不满足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时,确认活动应当终止。

一、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会计要素定义出处同此)。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形式可以是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如银行存款、短期债券等;也可以是能转换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其他形式,如可销售的商品、有使用或出售价值的固定资产等;还可以是减少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各种形式,如减少了企业的负债等。

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例如,企业待销售的商品、待收回的应收款项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为生产耗用储备的原材料,为生产经营持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它们通常不为出售所持有,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但它们是企业形成产品、提供服务的基础材料和设备与技术保障,是企业生产并出售产品取得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一项资源,无论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还是间接利益,只要具有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力,均应确认为一项资产。如果某一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需要从资产总额中将其金额剔除。

1.1 依据定义,判断下述项目是否可以确认为资产,并说明判断依据和后续要进行的会计行为。

本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了一台账存设备已经不能使用,并且该设备处置收入与处置费用基本相当。

解析:由于该设备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该企业应当立即将该设备报废,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减少固定资产账存价值。当期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固定资产项目不应再包括该设备价值。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经济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才能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拥有是指企业拥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实质上掌握着与该资源有关的主要收益。如果企业既不拥有该资源,也不控制资源所带来的主要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1.2 依据定义,判断下述项目是否可以确认为资产,并说明判断依据。

本企业租入两项设备,两项设备的使用寿命均为15年。A设备为从光明公司租入,租期一年,到期归还;B设备租期15年,租期结束后该企业可以以1元的价格购入该设备。

解析:对该企业来说,不能控制A设备产生的主要经济效益,但能控制B设备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利益,即企业实际上控制了B设备,所以企业应当将B设备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项目上包括该项资产的金额。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及其他交易或事项。这是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决定的。

1.3 依据定义,判断下述项目是否可以确认为资产,并说明判断依据。

某企业与其供应商约定,下一年度将从该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15万吨。

解析:该项采购将在未来发生,不符合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特征,故不能确认。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资产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由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原因,使资产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在确认资产前应当对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那些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资源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反之则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

1.4 依据资产确定条件,判断是否可以将以下应收账款继续确认为资产,并说明后续会计处理。

本企业应收账款明细账上记载有一项应收账款,在财产清查时发现,该项应收账款的当事方即将破产,该项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解析:该项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已经达不到很可能流入企业的程度,因此,企业应该停止或减少对该项应收账款的确认,具体措施是对该项资产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减少资产价值。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前提。只有当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都是发生了成本的。例如,企业购买或生产的存货、购置的厂房和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购买成本或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视为符合了资产的可计量条件。

1.5 根据资产确认条件判断是否可以将下述两种材料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本企业同时收到甲、乙两批原材料:甲批材料的增值税发票随货到达,价税款反映准确;乙材料的发票还没有到达。

解析:材料的采购成本要依据发票等有效原始凭证来计量,甲材料的发票已经收到,可以认为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由于乙材料的发票未到,因而其成本无法可靠计量,企业不能确认这项资产,需要等到收到发票时再确认该项资产。

要点提示

资产要在同时符合定义和满足确认条件时才能确认。

课堂讨论

本企业向W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取得W公司1.5%的股权,预期持有该股权会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红利回报。该项股权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吗?说明判断依据。

二、负债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义务是一种强制的应尽责任,现时义务即现行条件下承担的应尽责任。现时义务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后果,之所以称其为后果,是因为现时义务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才产生的,未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能产生现时义务。

1.6 根据定义判断是否可以将两项借款协议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企业与银行签订两份借款协议:一份从银行借入流动资金200000元,该协议已经生效,款项已经转入企业存款户;另一份协议是两个月后要从银行借入1000000元的意向书。

解析:第1份协议属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其后果已经形成现时义务,所以可以将其确认为负债;第2份协议属于未发生交易,没有形成现时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现时义务,应当在特定时间予以履行。履行现时义务的形式是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当一项负债已经有迹象表明不需要履行时,不能再确认为负债。

1.7 根据定义判断以下两项应付款是否可以确认为企业的负债,并说明后续会计处理。

某企业有A、B两项应付账款:经查证,A项应付账款的对方单位已经于一年前破产,该款项已经无法支付;B项应付账款经与对方单位对账,核实无误,企业需要按约定日期支付。

解析:由于A项应付账款已经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所以应当停止确认为负债,从负债总额中减除该项负债金额;B项应付账款仍需要企业偿还,在偿还前仍需要确认为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不仅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不能将其确认为负债。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确认时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可能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的可计量性。大多数负债的金额都有法定依据可以可靠计量,但有些特定业务,如包修产品的预计维修费用,需要根据经验等主观因素进行估计,如果能准确估计,则可以确认为负债,反之不能确认为负债。

要点提示

负债的确认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要点提示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靠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所有者权益按形成来源可以分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留存收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①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中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称为实收资本,在“实收资本”账薄反映;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形成企业的资本公积,在“资本公积”账薄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也在企业的“资本公积”账薄中反映。

②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别在“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薄反映。

要点提示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构成。

四、收入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如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产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② 因负债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如借款产生的现金流入。

③ 接受投资者投入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接受投资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④ 非日常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如出售固定资产等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

收入的定义采用排除法将负债、接受投资、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流入排除在收入要素之外。其中,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会计上称为利得;负债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直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所以因负债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范畴。

要点提示

收入的定义严格将收入与因负债、利得、所有者投入等原因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区分开。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确认收入时还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③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的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①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包括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偿还负债和发生的日常生产、管理支出。

② 非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对企业的罚款等经济利益流出。

费用的定义采用排除法将除日常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外的其他各项经济利益流出排除在费用要素之外。非日常活动经济利益流出在会计上称为损失。偿还负债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抵偿了债务,但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不符合费用定义。

1.8 根据定义判断下述支出是否可以确认为费用。

① 本企业已经用于购买原材料的货款40000元。

② 本企业已经用于偿还应付账款的款项100000元。

③ 本企业已经用于支付广告费的6000元。

解析:第①项中,货款支出导致另一项资产——原材料增加,实际上是资产项目的等价转换,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所以这项经济利益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第②项中,本企业虽然有经济利益流出,但没有减少所有者权益,所以不能确认为费用;第③项中,付广告费的款项支出属于费用定义所称的日常经济活动经济利益流出,所以可以确认为费用。

要点提示

费用严格区别于损失、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和偿还负债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满足费用的定义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③ 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务下滑。

(二)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确认。

要点提示

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关键练习

运用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判断极地公司发生的下列事项能否确认为某一要素,并说明判断依据。

1.根据合同,预计明年1月份从某开发商处购入的办公楼两幢。

2.当月向信誉很好的客户赊销产品取得的销售收入。

3.支付的管理部门本月电话费。

拓展阅读

极地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度发生的利得和损失

会计准则及其指南规定企业的利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等;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根据会计准则关于利得和损失的规定,极地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度发生利得和损失如下。

1.处置一台设备,设备账面价值6000元,以4000元售出,产生损失2000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2.欠某公司货款70000元,原定一年后偿还,该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紧急催要,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以60000元当即还清所有欠款,公司因此少还欠款10000元(债务重组利得)。

3.现金清查时,盘盈现金25.60元,无法查明原因(盘盈利得)。

4.向希望工程捐赠现金50000元(捐赠支出)。

5.一批露天存放的材料因雷击起火焚毁,该材料原价值2000元(非常损失)。

模块法规据依

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