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色彩
有光线才有色彩。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根据物体的不同物理特性,对光线进行不同的吸收、反射,被反射的光线经过视觉感色细胞,再经过视觉神经输送到大脑,形成视觉感受差异,从而具有色彩感。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将日光分解,分解出可见光线中7种不同的光波光谱线。(三棱镜,作者阳子:图2-1;可见光,作者阳子:图2-2)
图2-1
图2-2
人类可看到的光的波长最长约780纳米,即红色光波;波长最短约380纳米,即紫色光波。红、紫以外的光波肉眼感受不到,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到红色光外的红外线、电波,紫色光外的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色光的色相与光波长短相关。波长单一的光,色相单纯,色相感清晰;波长不单一的光,色相复杂,色相感杂弱。
1.光源色
能够自己发光的称为光源,光源色是指不同发光体所提供的自身色彩。光源色可以分成两个类别,一个类别是自然光:太阳光、月光、闪电等;另一个类别是人造光:灯光、显示器、烛光等。阳光的色彩会因时间而形成差异,早晨的阳光色彩偏冷,傍晚的阳光色彩偏暖。对于同一个教堂,因描画的时间不同,呈现出的色彩视觉形象也不同。(油画《鲁昂大教堂》,作者克洛德·莫奈:图2-3、图2-4、图2-5)
图2-3
图2-4
图2-5
光源色本身还可以提供不同的光源色彩,如白炽灯的光源色偏暖黄,荧光灯的光源色偏冷蓝。彩色灯提供了多种灯光的色彩。不管是光的色彩,还是颜料的色彩,都来自几个最基础的色彩,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原色概念。
2.反射色
光源的色彩在被吸收、被反射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色彩感受。如黑色是将所有的光波全部吸收后形成的视觉色彩效果;白色是将所有光波全部反射后形成的视觉色彩效果;红色则是把色光中的红色色波全部反射后形成的视觉色彩效果。(色彩反射图例,作者梦兮:图2-6)
图2-6
3.固有色
固有色指物体本身在日光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特征,例如红苹果、黄梨,以及在物体表面涂抹的色料、色漆等。在陶瓷上色釉,经过烧制后,形成瓷釉色彩。一个物体的色彩是由它的表面色和光源色共同决定的。从色彩理论上讲,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因此无法论述固有色。固有色包含光源色,是在本身的色彩上,对光源色进行了反射与吸收的处理,从而呈现出物体的色彩。只是人们习惯在白色日光下,诉求物体固有色的视觉感受而已。
在光源照射下,物体的固有色会结合光源色,发生色彩变化。例如,在舞台艺术中,就经常利用白色面料制作演员的服饰,通过变化灯光颜色,形成不同的服装色彩效果。打上黄色灯光,就能看到穿黄色裙子的舞者;打上红色灯光,就能看到穿红色裙子的舞者。舞者不用更换服饰,就能得到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
生活中,在室内购买东西时,也会因为室内光线的色彩而影响对物品色彩的正确判断。暖色光源色会使冷色物品的色彩感变暖,使暖色变得更暖。(一个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变化,作者阳子,日光:图2-7;荧光灯:图2-8;白炽灯:图2-9)
图2-7
图2-8
图2-9
4.色彩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是用来界定色彩,判断色彩之间关系的标尺。科学实验证明,任何色彩都是由3个基本特性所组成,缺一不可。其中,色相(Hue)用于描述色彩的颜色特征;明度(Value)用于描述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Chroma)用于描述色彩中含有单色光的纯净程度。因为色彩三要素依据光的不同波长、振幅、位置等因素所构成,也称为光感特征。色彩三要素相互独立,共同构成某种色彩的基本特征。
(三要素的关系图示:图2-10;国外作品,作者理查德·洛斯:图2-11;作者李依浓:图2-12;作者白雪:图2-13)
图2-10
图2-11
图2-12
图2-13
5.色相(Hue)
光源光因光波长短、强弱、比例等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给人类以不同的色彩视觉感受。为了区分色彩的不同而将其命名,牛顿光谱色中就有7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按色彩倾向的差异,还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色相,如红色还可以分出大红、朱红、紫红、橙红等。色相的范围非常广泛。千变万化的色彩必须有能够相互区别的名称,色彩在世界各地的民间称谓繁多,同是一种色彩,却有着不同的名字。人们给色彩冠以各种名称,来区分不同的色彩种类。在色彩未形成理论系统时,根据植物、动物、矿物等物体色彩来给色彩命名,如玫瑰红、紫罗兰、柠檬黄、酞青蓝等。也可以以地理命名,如印度红、普鲁氏蓝、那不勒斯黄等。以生活俗约命名,如天青、曙红、铁锈红、鸡血红、牙黄、本白、藕荷、藏青等。民间画工中还有固定名称,如豆绿、蚝白、京紫等。以现代化工命名,如铬绿、镉红等。流行色协会还发布了文学化命名,如江南水乡、漂流木色、宇宙色等。
这些命名方式可以使一定地域内生活经历相同的人们对同一种色彩的名称产生共识,从而完成色彩的相互交流。但是,当交流距离超过人们的共识之外时,这种色彩信息的交流就会出现误差。例如红玫瑰色,红色玫瑰花的品种本身就有色彩的差异,红到什么程度,是深红、浅红,还是艳红,都是无法定论的,只能概括。
现代的标准化色相名称是根据色彩处于色立体中的位置来进行命名的,在计算机上是用色彩的具体数值来代表的。(复色,作者阳子:图2-14;间色色块,作者阳子:图2-15)
图2-14
图2-15
6.明度(Value)
色彩的明暗程度是由色光、光源色、反射色的光波振幅强度决定的。明度以白为最高值,黑为最低值。无彩色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灰色中间值。
同一个色相可以有不同的明度。不同色相之间也存在明度的差异。色相的明度受两种情况制约:一是光源色的强弱变化,二是黑与白的介入强度。光源色强,色彩的明度就会随之提升;光源色弱,色彩明度便会随之降低。色相中黑色成分多,就会降低反射光的强度,明度随之降低;色相中白色成分多,就会增强反射光的能力,色相的明度就相应提高。
不同色相的色彩,由于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色相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紫红色明度最低。在调色实践中,当需要提高某个色相的明度时,为了避免因为使用黑、白而出现的色彩泛粉或灰暗的弊端,经常会利用色相的明度差异,来调解色相的明度变化。例如,用明度较高的柠檬黄、湖蓝充当白色,用普蓝或深红充当黑色,这样在满足色彩明度变化的同时,还会出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以色彩明度变化为主,作者龙飞:图2-16;作者刘婷婷:图2-17;作者刘津铭:图2-18;作者黄秀敏:图2-19)
图2-16
图2-17
图2-18
图2-19
7.纯度(Chrome)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灰或纯净程度,指某一个色彩所包含该种色素成分的多少,或者是所含色素成分的比例。一般来说,所含色素的成分越多,比例越大,其纯度就越高。例如,当红色成分为100%时,就可以认定是该色相的纯色。相反,所含成分越少,纯度就越低。从色彩理论上讲,光谱7种色中单一光波最长的是最纯的色。
在学习中经常会提到色彩饱和度,也有学者将色彩饱和度作为纯度。色彩饱和度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在一个色相中加入其他色相,如加入黑、白,都会降低色相的鲜灰程度,从而影响色彩饱和度的指标。
纯度是以含灰量作为变化指标。含灰量多的纯度低,含灰量少的纯度高。(以色彩纯度变化为主,作者李依浓:图2-20;作者刘业洪:图2-21;作者郑鲲:图2-22;作者丁小淳:图2-23)
图2-20
图2-21
图2-22
图2-23
8.无彩色
从光学角度讲,当投射光和反射光不能显现视觉色彩感的某种单一色光特征时,即为黑色、白色、灰色时,就属于无彩色范畴;从理论上讲,黑色、白色、灰色是纯粹的无彩色,但是在实践中,没有真正的黑色、白色,也就没有灰色。无彩色与有彩色构成完整的色彩理论体系。
凡是有纯度的色彩必然有色相感,因此有纯度的色彩可以视为有彩色,没有纯度的色彩就是无彩色。人们用纯度来界定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差别。(以黑、白、灰变化为主,摄影,作者梦兮:图2-24;作者郭雨非:图2-25;作者吕良军:图2-26;作者线多璞:图2-27)
图2-24
图2-25
图2-26
图2-27
9.冷暖色
这是在色彩心理作用下所形成的色彩视觉感受。红色可以联想到火焰、阳光,将温暖的体验感受积累转化成温暖的视觉经验;蓝色可以联想到海洋、月光,将寒冷体验感受积累转化成寒冷的视觉感受。从色相环的分布看,红橙色类为暖色系,蓝紫色类为冷色系,黄绿色类为中性,黑色感觉为暖色,白色感觉为冷色。色彩的冷暖感受也是相比较而言的。以暖色系的红色为例,朱红比大红暖,大红比玫瑰红暖;土黄和柠檬黄相比,柠檬黄偏冷。
黑、白色的加入,色彩明度的提高也会改变色彩的冷暖感。明亮色偏冷,深暗色偏暖。色彩纯度的改变也会引发色彩冷暖的改变。纯色保持原色的冷暖感,而纯度的降低会使冷暖感趋于中性化。(冷暖色轮,图2-28;装饰小品,作者王淼:图2-29;作者邱海洋:图2-30;作者李沫:图2-31)
图2-28
图2-29
图2-30
图2-31
10.色调
色彩应用中的不同主导因素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会构成色彩外观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倾向,会给人不同的整体色彩感。从色相上,可以分为红色调、蓝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等。从色彩明度上,可以分为明亮色调、暗色调等。从色彩纯度上,可以分为清色调、浊色调、纯色调、灰色调。从色彩的特性上,可以分为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
色调不仅可以使局部与整体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视觉感觉,还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心理要求,从而协助表现作品中的情感。(不同色调,作者邱海洋:图2-32、图2-33、图2-34、图2-35)
图2-32
图2-33
图2-34
图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