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王昌龄(2)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雅瑟
- 3757字
- 2014-01-20 10:59:14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诗人在首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苍凉雄壮的边城图景,“烽火城”,指建筑在烽火台边的城堡,古时候,国家在边境建筑高耸的城堡,防御敌人,一旦有敌人来犯,就在城垛上点燃狼粪或柴草,用浓烟报警。这里的“百尺楼”也指边境城楼。这两处景物都是边境上特有的。诗人在开头就点明了地点,同时也让这首诗笼上浓郁的战场氛围。第二句,意思是在秋天的一个黄昏,一名战士独自坐在城楼上,凝思遥想家乡,对面青海湖上吹来阵阵寒风。这句话点出了诗文的主人公。“孤”字既是写征人一个人独坐,也表现了征人背井离乡,远赴边疆戍守的孤独。高大边城建筑和征人孤单渺小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更显征人的孤独。
“更吹羌笛关山月”本来就乡愁满腹,而此时战士又听到了羌笛吹出来的凄凄婉婉的关山月,这不禁让诗人更加心情激荡,无尽的思乡之情如滔滔江水,在征人心中滚滚流淌,绵延不尽。其实何止是这名战士自己有思乡之愁呢,那个吹奏曲子的人不正和他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这里一语双关,表明征人乡愁代表了众多在外从军大战的征人心情。诗人在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烘托悲凉气氛,接着在最后一句诗人直接抒情,将这种乡愁之情推向了高潮。“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人没有继续写征人是如何的思念金闺中人,而是从对面着笔,写家乡金闺中人正在万里外思念着自己。我们可以想象征人因为在边城听到了羌笛声就新潮涌动,愁绪万千,那么,自己的愁绪已经无法忍受,而闺房中人的思愁,又该怎么办呢?清人李瑛曾在《诗法易简录》中说过:“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这一笔把征人思念和闺中人的思念交融在了一起,更增加了乡愁的感染力。这句话中一个“愁”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使征人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被刻画得深刻饱满而含蓄。
这首七言绝句用笔委婉曲折,不断地写景叙事为最后的抒情做铺垫。语言凝练,言尽而意远,感情深沉,涵义丰富。
后人点评
《唐诗绝句类选》桂天祥曰:“起句壮逸,断句伤神。”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③,不破楼兰终不还④。
【注】
①青海:指青海湖。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
②孤城:当时青海地域内的一座城。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因取道这里输入西域玉石,故得名。
③穿:磨破。
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这里泛指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楼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边防将士们军事生活的描写,表现守边将士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接着诗人直抒胸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戍边环境恶劣,将士生活艰苦,即使戍边时间漫长,即使战斗频繁,即使金甲磨穿要冒生命危险,都在所不惜,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坚定,发誓不攻破楼兰绝不回家,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啊!“黄沙”二字,使我们联想到黄沙漫卷,天地昏黄,混沌一片的战场景象。“百战”是概数,表明战争频繁。从“穿金甲”我们可以想象到战场上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而“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壮烈而激烈,把将士们戍守边防的爱国之情推向了高潮,淋漓尽致。虽然这首诗中也如《从军行》(其一)中那样,写了边疆战士们生活的艰苦,但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则和上一首完全不同,这首写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战士们保卫国家的壮语,诗中苍凉恶劣的边疆环境反衬了战士们的爱国壮志,边疆越是艰苦,战士们的戍边决心越显壮烈。
这首七言绝句最突出的特点是,典型环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浑然一体,使抒情顺其自然,也使所要抒发的感情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更富感染力。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特点之一。
后人点评
《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
【注】
①芙蓉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城西北。辛渐:王昌龄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②连江:满江。吴:指润州,因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③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故楚之山。辛渐行往洛阳,由润州北上,经过故楚之地。
④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这里比喻清正廉洁。这里诗人化用了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楚山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该诗原题共两首,一首是写诗人在芙蓉楼为友人饯别的情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本书所选的这首写的是诗人在次日早晨送别友人时情景。这首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九年之后,当时王昌龄离开京城赴任江宁丞,诗中的辛渐准备从润州渡江,经扬州,到洛阳。王昌龄大概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两人在此分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开头两句写送别地点周围环境。这两句的意思是,夜里下起了寒冷的秋雨,江水涨满,浸润吴地,清晨与君分别,远望青青楚山那样孤独。“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了离别时的黯淡气氛。雨“连江”,勾勒了宏阔场面,它反衬楚山的“孤”,秋雨不仅弥漫整个江面,更浸透两人的心,寒意阵阵袭来。“平明”,点明送别时间,“楚山孤”,点出友人去向。诗人想着友人不久就行到楚山,之后越走越远,最后隐没在远方,友人可以回到老家和亲人相聚,而自己只能远望楚山方向,遥寄自己的思念,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心生孤寂悲凉之感。这两句渲染了凄冷孤单的氛围,表现两人绵绵不舍之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辛渐的嘱托。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所以辛渐回乡后,诗人亲友肯定询问诗人情况。诗人便嘱咐他,如果洛阳亲友问道我,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那晶莹纯洁的一块冰,装在洁白无暇的玉壶中。表明他虽遭贬谪,但内心坚守高洁情操之情。以此告慰亲人,这个恰当的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辛酸和怨恨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即景生情,移情入景。诗人借离别自抒胸臆,表达自己玉壶冰心之志,语言简洁,和谐优美。诗中灵活地用问句,不失呆板,结构缜密,韵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朝不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唐人万卷绝句选评》卷三)
闺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①,春日凝妆上翠楼②。
忽见陌头杨柳色③,悔教夫婿觅封侯④。
【注】
①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闺怨”之作,多写少女青春寂寞或少妇离别相思之情。
②凝妆:盛妆,华丽的装扮。
③陌头:路旁。
④觅封侯:指从军出征以寻求建功立业,封授官爵。
闺怨王昌龄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涵义丰富,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明朝唐汝询: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的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唐诗解》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