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查士丁尼的天灾:史上第一场大瘟疫与罗马帝国的终结
更新时间:2023-11-21 14:53:23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一部罗马帝国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查士丁尼一世是古典时代晚期最后一位被冠以“大帝”称号的东罗马皇帝,他和他那一代能臣武将又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他出身边陲行省伊利里亚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却在四十岁便加冕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充实帝国的国库,收复了帝国的旧都罗马;他在尼卡暴动中被焚毁的旧教堂废墟上,建起人类建筑史上奇迹圣索菲亚大教堂;他发布赦令,任命一众法学家,编纂出一部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法典》,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石……以上成就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一位帝王名垂青史。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有什么理由不能实现罗马帝国的复兴呢?事实上,理由有很多。而其中最触目惊心的一个,便是发源自非洲的鼠疫杆菌。当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体,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碰撞时,其结果便是一场横扫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大瘟疫。在付出了2500万具尸首的代价、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几十座繁荣富庶的都市化为鬼城之后,罗马,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最后的罗马人”的雄心、才智与梦想,在历史与自然的风暴的面前,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品牌:上海译文
译者:薛莲
上架时间:2023-10-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译文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威廉·罗森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叙述了从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到当代非洲的历史,探索了历史与文化的关系,着重分析复杂历史事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对历史的影响。通过在历史视野下对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综合考察,来反映非洲历史发展的生动性和文化的丰富与完整性。作者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把实际感悟与对中外文献发掘相结合,细节性地展现了非洲历史文化风貌和非洲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与民族性,以有助于人们更全面了解非洲社会。历史24.3万字
- 会员公元七世纪初的东罗马帝国,在内乱与外敌的双重重压下濒临崩溃。出身下层行伍的一介武夫福卡斯起兵作乱,虐杀了颇有武功的莫里斯一世后篡位自立。趁着帝国内乱,罗马宿敌萨珊波斯以替莫里斯复仇为由兴兵犯境,连战连胜,短短数年之内便攫取了帝国东部行省的大片土地。“新罗马”危在旦夕。危难之时,一代豪杰希拉克略在北非举起义旗,推翻暴君,加冕为帝,随后卧薪尝胆十余年,终于凭借着一场孤注一掷的全力反击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历史18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维多利亚晚期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文学史实,以法国自然主义作家作品在英国传播中的批评论争及其互动机制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发生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在探讨自然主义“世界性”的基础上,系统地对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历程经脉、形态特征、阻遏缘由、效应意义、历史演进进行了多维考察和深入探究,勾勒出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立体景象。历史15.9万字
- 会员《全球史评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创办,刘新成教授担任主编,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提倡有关跨文化、跨国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视野中的文明互动与交往,探寻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与地方特性的相互影响。历史19.9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本将国际政治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人文思想著作。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西方世界崛起并主宰了地球,科技、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亚非拉诸国,更鼓励世界其他地区追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然而,在千年之交,面对经济停滞和内部政治分裂,西方世界发现自己开始衰落,像极了当年的罗马帝国。在本书中,政治经济学家约翰·拉普利和历史学家彼得·希瑟利用罗马帝国的历史重新思考和演绎当代西方的危机状态,从新奇的角度,用独特的历史11.2万字
- 会员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引入俄国史研究中,使用档案、报刊、回忆录、文艺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样化文献,综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语种材料,对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纵观俄罗斯自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建立以来至今的1100余年历史,帝国的诉求贯穿始终,帝国的影子伴随左右,帝国的形象毁誉并存。历史3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