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判理论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判理论研究

李凤亮等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化文化研究43.7万字

更新时间:2023-04-17 15:47:52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张错、刘绍铭、王德威、郑树森、周蕾、奚密、史书美、张英进、张旭东、刘禾、王斑、唐小兵、刘康、鲁晓鹏、徐贲、赵毅衡、黄子平、许子东、孟悦、陈建华、刘剑梅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含港澳台)学术机构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是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地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封闭单一的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的特点,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已改变了文艺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21世纪以来,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考察日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涉及20世纪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华侨华人研究诸领域的论题,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频密,其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不同科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批评理论”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的语境下,海外华人学者的跨国(境)批评实践,为国(境)内学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代西方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崭新而特别的视角,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借鉴意义格外突出。本书从六个方面考察了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分别涉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晚清文学”观念的崛起与研究格局的扩张、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革命叙事”的“再解读”、现代性视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等。作者力图以专题的方式,揭示当代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及焦点问题,从“彼岸的现代性”视角,推动海内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比较,从而推进现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22-03-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是关于改审开放前沿地带的文化实践与思考。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揭示了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变迁,对文化改革与发展独具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将为新时代文化逑设带来积极的启示,并将激发新的实践与探索。
    李小甘文化17.5万字
  • 会员
    丝绸之路是一条交通贸易之路,与中国关系密切,也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国家相关,丝路贸易的兴盛是各国共同经营的结果。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地理和政治环境并不甚佳,但从来也没有完全断绝。《丝绸之路研究》是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研究主题的首部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国学院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合办。本刊以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为支点,秉承“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文化21.5万字
  • 会员
    贾平凹与张艺谋是我国当代文学界和影视艺术界两面标新立异的旗帜,更成为文艺陕军的标志性符号。陕西地域文化塑形了二人的文化性格,并深刻影响其艺术创作。贾张及其作品承续、丰富和发展了陕西地域文化。
    韩蕊文化16.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个案分析为主,在礼制时空背景下,分组还原十四首《诗经》祭祀礼乐的原始仪式功用。本书检讨传统“以礼解诗”法存在的随文求义、断章取义等弊端,提出并运用多重证据、立体、整体的“以礼解诗”法;意图在“礼”中完整地解读“诗”,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诗证礼”。本书还尝试“以诗补礼”,由“诗”中呈现的仪式迹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礼制。如此,通过文、史、礼制结合的全方位阐释,不仅更新对《诗经》原意的认识,亦深化
    张硕文化19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汉代的民族文化理想追求这一历史场域中去寻找《淮南子》审美理想的生成意义,进而以《淮南子》审美理想整体设计、审美范畴、大美形态、审美人格、艺术理想为内容体系,选取其中能概括每一命题的核心范畴、话语为纲目,建构起《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完备形态。
    方国武文化28万字
  • 会员
    本书讨论了布迪厄的社会学方法——走出意识哲学,接纳、思考身体、无意识的模糊逻辑,兼及社会整体与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理论。布迪厄发现行动者的“实践感”,是一种非经院哲学、非理智计算的具身化逻辑,即身体一习性一资本构成的信念逻辑,经由这条具身化(embodied)、非认知的实践思路,布迪厄揭示了当代社会符号暴力的生产及再生产机制。布迪厄与始于尼采的现代性反思思潮有深刻的联系,他的生产友再生产机制。布通厄
    张意文化21.8万字
  • 会员
    本书是“牧野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牧野地区的地理概况。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牧野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牧野所处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理位置和所辖政区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为牧野自然地理,生动地描述了牧野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第三部分为牧野经济地理,系统阐述了牧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历史、发展、结构与地域
    赫兴无文化22.6万字
  • 会员
    本书将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置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视野之中,从东亚俯瞰世界,聚焦“中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意象”和“中日文论与文化互系研究”等三大版块,旨在构建“和而不同”“差异即对话”的东亚文学审美共同体。
    寇淑婷文化20.1万字
  • 会员
    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思想遗产。本书追寻阐释了瞿秋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进路,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依循的传播、选择、融合、创新路径;恢复呈现了瞿秋白心目中无产阶级新文化的系统结构内涵,即从瞿秋白文化观衍生出的文化体系所涉及的表达符号、活动实践、价值意义各个层面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探讨评析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特点、贡献、不
    张丽文化2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