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民族学7.3万字

更新时间:2019-12-20 17:05:27 最新章节:第9章 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辜鸿铭在书中力阐中华民族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凸显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在精神特质上的完善。准确而生动的描述,幽默而调侃的笔调,严肃而深刻的话题,无一不渗透着辜鸿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
上架时间:2012-05-01 00:00:00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辜鸿铭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作者从2011年到2017年四赴南非,足迹遍布南非九省及主要城乡地区,走访社区、大学、乡村、教堂,搜集种族与族群关系的一手资料,对南非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参考了大量中外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围绕南非种族与族群形成、隔离、融合、发展这条主线,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对南非多种族、多族群社会的形成,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去除,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
    徐薇社科27.5万字
  • 会员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共有边疆学研究、民族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社会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民族理论研究、研究评述八个栏目,内容涉滇南游记中的瘴疠研究、清代中越边疆的“禁防”与“通市”、中缅边境的哈尼人橡胶种植研究、傣族“梅”的研究、花腰傣村寨仪式研究、湘西土家族“偷梁”习俗研究、滇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历史人类学“他者”的思
    何明主编社科31.1万字
  • 会员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里,我们的共有家园建设纷纷立足于各自所在地区、行业、领域、单元、岗位。只有通过各地区干部群众同心干、各民族男女老少齐努力的社会“位育”,才可能真正搞好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形成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面。因此,具体地方具体民族的共有家园位育,对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百色世居民族共有家园位育研究为主题来进行探讨。
    龚永辉 陈建樾 刘泓主编社科27万字
  • 会员
    本书呈现了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演进历史和基本面貌,揭示了不同时期的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是中国藏学研究领域第一部较为系统梳理和阐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历史的论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尕藏加社科18.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汉代西北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史料,做出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同时,把民族关系史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高度结合,系统阐述汉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既重视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宏观视野观察整个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和汉王朝西北民族政策、制度的发展变迁,也重视横向影响的研究思路,探讨每一时期内民族关系、政策、制度、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羌
    孙占鳌等社科31.3万字
  • 会员
    《民族理论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为依托,聚焦民族理论相关问题研究,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问题与理论政策、学术史与研究动态五个版块。本书为第四辑。
    陈建樾 刘泓 龚永辉主编社科10.4万字
  • 会员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17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何星亮主编社科19.2万字
  • 会员
    《民族理论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为依托,聚焦民族理论相关问题研究,设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问题与理论政策、学术史与研究动态五个版块。本书为第二辑。
    陈建樾 龚永辉 刘泓主编社科22.8万字
  • 会员
    本书致力于对民族政治相关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出持续、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学理辩论。希望展现学界专业化的民族政治学术训练成果,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希望展现并阐释不同层面的民族政治诉求,为不同的民族政治话语之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倡导培育多种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希望借此走出民族问题“污名化”或“麻烦化”的认识误区,加强民族政治研究的学术自主与自信。
    青觉主编社科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