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城钩岁月,环翊天地: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文集
更新时间:2019-12-13 10:06:03 最新章节:致谢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而编写的纪念文集。城市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学科研人员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共2名,青年千人学者3名。学院还拥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和“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本书编委会
最新上架
- 会员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本书基于现状梳理、综合评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案例总结,科学提出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并提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旅游、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景区、低碳企业、低碳校园九个方面的低碳试点创建思路。自然12.5万字
- 会员秉承华西边疆学派源流的《华西边疆评论》创办于2014年,办刊宗旨与内容体现了学为国用的学术传承。作为国内新创的边疆研究学术辑刊,已经出版的前五辑《华西边疆评论》,收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边疆研究的成果和译文,为促进学术交流,培育学术新人,对国内外同行设立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助推中国边疆研究事业迈上新台阶,起到一定作用。经过时间检验,本辑刊4年来得到业内同行的普遍认可。为适应时代发展形势与学术研自然22.9万字
- 会员本分册聚焦于伊斯兰和南亚两大文明领域地图学观念、制图实践的兴起与沿革,涉及广泛的类型与主题,是迄今为止对其地图学史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回顾。全书资料翔实,收录颇丰,不仅有助于读者从这两大文明自身的角度对其制图活动的特点、传统及发展加以理解,为相关学术领域的深入探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全球视野下地图学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开启了新的议题。自然58.7万字
- 会员本书为2018年12月在广东召开“2018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论文专辑,共收入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和学术综述18篇。内容聚焦“海岛历史”,围绕海岛环境与海洋社会变迁、海岛网络与海域交流、海岛开发与治理、海岛知识与海洋权益等议题,涉及亚洲、南太平洋等广阔海域,在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上均有新意,展示了我国海洋史学青年学人的主流风范,也反映了我国海洋史研究的新取向和前沿水平。自然23.3万字
- 会员本卷主要关注于欧洲史前民族的空间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岩画等媒介传播地图学概念的能力;古埃及和近东地区地图学中的测量、大地测量以及建筑平面图;在希腊—罗马世界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制图学知识;以及中世纪时期并存的多样化的绘图传统。而且通过将宇宙志地图和天体地图等囊括在研究对象中,强调了“地图”定义的包容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只关注陆地地图和海图的狭窄的研究范围,并由此影响了该丛书后续各卷的写作。此外,该书自然73.2万字
- 会员《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为《地图学史》丛书第二卷第二分册,本册中译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以岩画、宇宙图、墓葬图为主的亚洲史前地图作一简要概括;其次是东亚地图学的总体介绍,对东亚地图学的范围、术语、内容、学术史、方法与手段以及地图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等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为中国地图学史,从政治文化、度量、艺术、西方化几个方面,对前人侧重量化一端的中国地图史研究模式作了反思和批评,提出自然83.2万字
- 会员本书介绍了2012年、2017年中国传播项目中心开展的两次全国公众气候认知调查,从对气候变化问题、影响、应对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度,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执行度,及对气候传播效果的评价等维度全面展示了我国公众的气候认知水平,并从城乡、性别、收入、年龄、区域、职业六个维度进行了细分研究,同时在对比国际同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据应用层面的实践案例。自然11.1万字
- 会员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水的人文研究的论文和专题文章,涉及水历史、水文化、水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探讨,海外以及中国水历史研究,当代发展过程中水文化建设以及应对水危机的途径探讨、水文明的构建等内容。本书具有宏大的视野,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也涉及海外。书中所探讨的水文明、长江水文化等概念都具有首创性和前沿性,从理论到个案形成一个水历史文化研究的体系,是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自然28.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