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解读人天档案:中国书刊发行业领军民企的激荡十八年
更新时间:2018-11-08 16:45:29 最新章节:《解读人天档案》的解读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国书刊发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人天书店的企业传记,内容分为九大部分,收录了人天书店2000年至今的历年工作报告(包括年度中期总结和年终总结)、演讲稿、“人天事件”相关内容、媒体报道、馆配文汇、人天驿站、商业计划书、蔚蓝图书馆、专家评述等,洋洋五十万言,对人天书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介绍,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人天书店成长轨迹的“编年史”。本次出版也是人天书店首次将大量企业内部资料对外公开发布。
上架时间:2017-01-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邹进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程巍、陈众议著的《中外畅销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国情调研项目成果,课题组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中外畅销书(包含“网络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传播方式、互动方式、接受情况、对于读者心理的影响——当然,为了描述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还将从历史层面谈到“文化”之于共同体的作用——以及这些影响之于公共领域的话语构成、舆论走向、文化领导权博弈、国家认同的形成或社科18万字
- 会员本书跟踪观察了2014~2018年省级媒体集团融合实践的真实图景,从产业链重构、组织变革与管理规制等视角对媒体生产融合、经营融合与管理融合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主要成绩与困难做出了深刻的描述。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对2014~2018年省级媒体融合实践的考察资料,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包括“人”的转变相对滞后于组织的创新与变化,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造成阻力以及媒体如何通过业务社科16.4万字
- 会员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社科23.7万字
- 会员《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活动遵循了科学的传播规律,神秘性仅是一种表象。艺人在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与宗教等领域的外部制约。史诗本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的信息库,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与生活信息。史诗的主题变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史诗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与阶层差异,受众的接受活动是一个主动性与被动性相结合的综合过程。艺人、僧人、史诗内容、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受众个社科12.7万字
- 会员在漫长的书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质彬彬”“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价值尺度,引致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书结合媒介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和权力博弈,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与书写”之关系做出诠释性理解。社科20.5万字
- 会员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社科14.3万字
- 会员《中国前近代的出版、文化与权力(16-17世纪)》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士人在商业社科23万字
- 会员本书为喻园新闻传播学者论丛中的一本,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余红教授近年来关于网络新媒体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文章,涵盖网络舆论与意见领袖、网络公共参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风险传播、健康传播、媒体传播力和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等领域。本书对网络舆论、国家形象、媒体传播力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了对公共议题中科学传播框架嵌入、健康风险报道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选取社科19.6万字
- 会员互联网是当前驱动媒介、传播、文化与技术发生动态变化的核心因素,互联网历史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关联共生关系,互联网历史研究也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有鉴于现有的互联网研究缺乏历史的纵深与反思的力度,本书尝试跳脱出互联网技术史、互联网事件史与互联网企业史等常规路径而另辟蹊径,转而聚焦从社会记忆视角研究中国互联网的社会史。透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中国互联网的总体历史,从群体角度剖析中国网民的历史画像社科17.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