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草木葱茏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第一章 大树
《中国植物志》:一部巨著
何谓植物分类学
一门学科的简史
植物分类学的作用
什么是植物志
第二章 播种
百年夙愿
走向山野
远方的轮廓
风雨如晦
第三章 栋梁(一)
钟观光:最早的采集者
钱崇澍:园丁之歌
胡先骕: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
第四章 新苗
正式立项
《河北植物志》:一次未完成的“热身”
插曲:《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
第五章 虚热
时间表
揠苗岂能助长
第六章 栋梁(二)
刘慎谔:举步即是植物
陈焕镛:与植物的“苦恋”
林镕:人淡如菊
第七章 风雨
七年停顿
劫后重生
给标本盖房子
第八章 春回
拨乱反正
学术交流
第九章 金秋
快马加鞭
致敬奉献与牺牲
期以时日 达于至美
第十章 栋梁(三)
秦仁昌:采蕨于山
俞德浚:把姹紫嫣红赏遍
吴征镒: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第十一章 佳木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中国经济植物志》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十二章 前路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
“花伴侣”的故事
新征程:《泛喜马拉雅植物志》
第十三章 栋梁(四)
王文采:笺草释木六十年
洪德元:沙漠里的仙人掌
曾孝濂:一枝一叶总关情
参考书目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大地无疆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题记
引子
第一章 他从西湖来
一、保安桥的故事
二、奎元馆的“片儿川”
三、“人间第一怪”
第二章 生活之路
一、成长之路
二、中山大学站
三、出国留学
第三章 保住中国地理研究所
一、筹备地理研究所
二、留在南京
三、地理研究所的“凤凰涅槃”
第四章 新疆是个好地方
一、辽阔的新疆
二、揭开新疆的神秘面纱
三、新疆的知心人
第五章 农业区划的开拓者
一、跳动的农业之心
二、成功的江苏试验
三、不负重托
四、在大地上作画
第六章 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一、老骥伏枥
二、“拼命三郎”
三、国情报告
第七章 河山之上
一、踏遍山河
二、和恩师在一起的日子
尾声 血乳大地
丛书出版后记
大对撞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一、弗拉塔街16号
二、格致
三、寻找希格斯粒子
四、白桦林的清香
五、七下八上——开始了
六、哦,五上五下
七、十八位科学家的联名信
八、第一个签名是张文裕
九、九曲十八弯
十、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
第二章
一、李政道:清水和鱼
二、更为深沉的追求
三、同船共渡
四、1979年6月11日的深夜
五、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六、点将
七、想吃馒头,先种麦子
八、岂止十年磨剑
九、道歉
十、乐队指挥
十一、两只老母鸡
第三章
一、君子之交
二、中国创造
三、这是我们的幸运
四、半夜隧道进水
五、丁肇中说,你们太省了
六、撞上了!撞上了!
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九、撞出一番新天地
十、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第四章
一、我们都从河边过
二、那天好大雪
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四、金花漂移
五、见证奇迹
六、康奈尔大学来信
七、触类旁通
八、目标远大,脚踏实地——访谈录
九、还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十、从大亚湾到打石岭
十一、火车头
十二、国之利器
附录
后记 永无止境
丛书出版后记
飞蝗物语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子
第一章 飞蝗!飞蝗!
一、“黄云”降临
二、有一首蚂蚱歌……
三、老飞头·人吃人·八蚱神·人吃蝗
四、蝗虫传说·修武蝗灾实录
第二章 东亚飞蝗的前世今生
一、东亚飞蝗是个什么东西
二、历代记蝗
三、蝗灾成因
四、有策,无策
五、民国治蝗往事
第三章 序幕拉开
一、“打早、打小、打了”
二、泗洪蝗灾
三、飞机灭蝗记
四、中关村路19号·狼圈·源头“三所”
五、领受任务·两个研究室的诞生
六、洪泽湖边的牛棚
七、马世骏雨中叩访·“虎穴”脱险
八、死里逃生·转战微山湖
第四章 漫漫治蝗路
一、“防重于治,药剂为主”
二、洪泽湖蝗区治蝗联席会议
三、盯住蝗卵
四、考察·调查·项目
五、硕果累累
六、揭开四类蝗区的面纱
七、根除洪泽湖蝗害的锦囊妙计
八、重整洪泽湖
九、微山湖区的灭蝗与治蝗
第五章 群防群治降虫魔
一、“七化”,最好的治蝗经验
二、杀蝗往事
三、飞机灭蝗和拼命三郎
四、物候预测蝗虫趣闻
五、查残蝗
六、朱福良的治蝗往事
七、姬庆文讲的治蝗故事
八、村姑马玉兰
第六章 世纪骏马
一、求学·辗转京川鄂
二、留学美国,归来报国
三、创建昆虫生态研究室
四、马世骏的蝗虫经
五、由蝗虫研究到生态学
六、泰斗之路
七、挥手自兹去
八、哀恸时刻
九、众人争说马世骏
第七章 群英谱之全才陈永林
一、《北京晨报》引出的故事
二、阴差阳错的治蝗战士
三、苏联深造
四、新疆有新种
五、灭蝗傲绩
第八章 群英谱之钦俊德、邱式邦、郭郛和蝗虫分类学家们
一、桃源少年与动荡青年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学生和女儿眼中的钦俊德
四、治蝗悍将邱式邦
五、拓荒者郭郛
六、蝗虫分类学家们
第九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实验室和饲养室
二、张泽华和他的绿僵菌
三、张龙的生物防治
四、集大成者康乐
五、揭开动物群居的奥秘
尾声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冯康传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子
第一部 少年与病痛
第一章 逃亡
第二章 沙城
第三章 故土
第四章 少年
第五章 战争
第六章 病与方向
第二部 有限元与计算
第七章 陈省身与华罗庚
第八章 计算数学
第九章 三室
第十章 二十一基地
第十一章 两弹
第十二章 自杀
第十三章 刘家峡
第十四章 美丽的有限元
第十五章 风萧萧兮
第十六章1019任务
第十七章 蛰伏期
第三部 学术与舞台
第十八章 春天
第十九章 飞鸟
第二十章 计算中心
第二十一章 世界舞台
第二十二章 反问题
第二十三章 紧急建议
第二十四章 自然边界元方法
第二十五章 萌芽辛算法
第二十六章 收获辛算法
第二十七章 国家奖
第二十八章 变迁
第四部 学派与传承
第二十九章 第一个博士
第三十章 小概率事件
第三十一章 隔代亲
第三十二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三十三章 草原上来的年轻人
第三十四章 窄门
第三十五章 关门弟子
第三十六章 陨落
第三十七章 冯康是谁
尾声
附录 冯康年表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高蹈之魂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一、植物园初印象
二、逛植物园
三、进曼俄寨
四、雨林生态
五、黑白“西园谱”
六、龙血树
七、那个告别京城的背影
八、啊,拓荒者!
九、划船者与挑担者
十、植物学,离百姓最近的学问
十一、分类学,万千事物的大总管
十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三、儿子蔡君葵:他是一个自然人
十四、女儿蔡仲明:他的那句我不记得了
十五、水杉树
十六、西双版纳宣言
丛书出版后记
耕海探洋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序言 海洋里的人类风景
第一章 中国“科学”号
第二章 探寻海洋的奥秘
一、人与海洋
二、中华“宝船”
三、麦哲伦们的“疯狂”
四、“挑战者”的挑战
五、新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
第三章 大海给了一个“下马威”
第四章 浪花里的科学家
一、童鱼:克隆先驱
二、“我是大海的儿子”
三、永恒的“海洋之心”
四、照亮海面的“金星”
五、海洋大普查
第五章 西太平洋的热液
第六章 从春天启航的“科学一号”
一、艰难时世
二、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三、献身海洋的“科学夫妇”
四、“棉兰老潜流”
第七章 大洋上的“世界杯”
第八章“科学”号诞生记
一、新世纪的邀请
二、世界一流科考船
三、首航西太平洋……
四、温馨的母港
第九章 风雨航程
第十章 蓝色的财富
一、“海洋牧场”
二、守护一片清洁的海洋
三、折断海浪之牙
第十一章 大洋上的“所庆”
第十二章 深海大洋
一、《开讲啦》来了“海洋人”
二、“海底沙漠的绿洲”
三、惊涛骇浪
四、神秘的海山
五、海洋大科学中心
第十三章 碧波上的凯旋
第十四章 站在太平洋西岸上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国事橡胶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序章
一、人类史上的重大发现
二、橡胶拉动汽车产业
三、橡胶,推动世界贸易齿轮的转动
四、我们国家缺橡胶
第一章 国家大事
一、周恩来亲批11个化工项目
二、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
三、这是一条领先世界的出路
第二章 白手起家
一、我要把一尊“泥佛”变成一尊“金佛”
二、急需摆脱依赖粮食生产丁二烯的模式
三、人不够,一个顶三个;钱没有,干起来再说
第三章 走自己路
一、苏、美有例子,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二、即使饥肠辘辘也要把科研搞下去
三、第一代钼系催化剂诞生
第四章 摸索前进
一、中试实验,像一场紧张的战役
二、两条腿走路,成功把握更大
三、我们团队,在与时间赛跑中抢占了先机
第五章 橡胶会战
一、走向工业化的前夕
二、万人橡胶大会战
三、锦州石油六厂诞生中国第一块橡胶
第六章 “运动”来了
一、顺丁橡胶项目宣布停摆
二、专家、科学家被打入牛棚
三、草原上的牧马人
四、锦州石油六厂
第七章 非常时期
一、迎来科研工作新气象
二、恢复丁烯氧化脱氢研究,迫在眉睫
三、非正常气候下的科研
四、远离那些“眼睛”,继续我们的科研
第八章 春回大地
一、春回大地,知识分子挣脱十年羁绊
二、久旱逢甘露,新技术投入工业化生产
三、这种“异常”,孕育着希望
第九章 只许成功
一、分析是化学实验的眼睛
二、1000小时以上的催化剂寿命实验
三、再多的失败,也要坚持到成功的时候
四、第三代铁系催化剂成果鉴定会
第十章 继续前进
一、他们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
二、寻找一种替代物,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
三、一个成熟婴儿躁动于母腹
第十一章 曙光在前
一、失败是成功的前奏曲
二、成功,孕育在不断失败中
三、万里长征的最后一公里
第十二章 赶超世界
一、向祖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赶超世界水平的顺丁橡胶
三、走进人民大会堂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唤醒沉睡的盐湖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一、天镜
二、群体
三、单位
四、基石
五、贡献
六、奋斗
七、尊重
八、责任
九、拓荒
十、发现
十一、突破
十二、使命
十三、追求
十四、信念
十五、无怨
十六、付出
十七、改变
十八、足印
十九、情缘
二十、盐桥
二十一、跋涉
二十二、抱负
二十三、志向
二十四、前行
丛书出版后记
猕猴桃传奇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一、初恋的感觉
二、根在哪里
三、新西兰的奇异果
四、猕猴桃的价值
五、中国:找回丢失的自己
六、谁是中国猕猴桃之父
七、黄宏文对董卿如是说
八、猕猴桃战略
九、知己知彼
十、绿黄红:孰优孰劣
十一、金桃梦,不是梦
十二、种中国的果,何以侵外国的权
十三、“金艳”和“金梅”
十四、话说中华猕猴桃
十五、雾渡河上的彩虹
十六、武汉植物园纪事
十七、金玉:带皮吃的猕猴桃
十八、草,并非多余的东西
十九、基因无价
二十、舍得之道
二十一、蒲江:藤架下的身影
二十二、十八洞的山歌美
二十三、精准扶贫的当家果
二十四、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二十五、产业链链什么
二十六、祝酒歌
丛书出版后记
泥沙中的石头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子
上部:岁月的印痕
第一章 泥石流、博物馆与东川第一站
第二章 西昌 黑沙河
第三章 大盈江山崖崩裂走蛟龙
第四章 面对泥石流中的小舟
第五章 灾难之后的灾难
第六章 神女的背后
第七章 行进在雪域高原
第八章 漂流在滚滚长江
第九章 兄弟情 友谊路
下部:时空坐标上的理性焦点
第一章 东部泥石流不可小觑
第二章 成都山地所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章 山地灾害研究中的“拼命”院士崔鹏
第四章 态度决定高度
第五章 科学的平台
第六章 中国的泥石流
尾声
丛书出版后记
世界屋脊的光芒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言 世界屋脊解密人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
一、凿开一扇窗
二、打开一扇门
三、向珠峰进发
四、护卫登极者
第二章 进军世界屋脊
一、空前的规划
二、动植物王国藏东南
三、揭秘大拐弯
四、三趾马的美丽时代
五、一层土壤一页历史
第三章 关键年
一、关键年
二、西藏最西的阿里
三、无人区的火苗
四、地球深处的回音
第四章 向高处攀登
一、震惊世界的会议
二、纵横横断山
三、名垂史册的“三五牌”
四、第五缝合带
五、可可西里的歌者
六、天河历险
七、青春将永放光芒
第五章 世界的极地
一、国际橄榄枝
二、钻取海拔最高的冰芯
三、“第三极环境”计划
四、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
结语 新时代,新高度
参考书目
丛书出版后记
托卡马克之谜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第一章 群英会
第二章 领跑·东方超环——“人造太阳”
第三章 并跑·HT—7
第四章 董铺岛·科学岛
第五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第六章 核聚变外交,还有我们的“堆”
第七章 坚定的基石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向西向北向全球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言
一部天书
序曲
从黄土到季风
第一章 一个和八个
一项抉择
一个和八个
招兵买马
百炼成才
黄土与环境
第二章 向科学进军
布阵
向科学进军
开放
俏也不争春
第三章 筑梦铁炉庙
季风控制论
筑梦铁炉庙
背影
只把春来报
第四章 九月九
与时俱进
在流动中坚守
升格
九九又重阳
第五章 冰期—间冰期
三个转变
加速器
冰期—间冰期
第六章 从鹤庆到罗布泊
黄金第一钻
所长轮值制
青海湖
只有香如故
第七章 与蓝天白云相约
退耕还林还草
治沟造地
26字方略
与蓝天白云相约
第八章 卓越
追求卓越
再开放
环球同此凉热
一起走过
丛书出版后记
钟情一生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序致敬科学家
第一章 奠基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章 传承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第三章 艰难岁月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第四章 皇皇巨著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第五章 步履不停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六章 踏遍青山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第七章 任重道远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丛书出版后记
追风沙的人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子
第一章 嬗变
一、过山车
二、料峭春寒
三、沙漠之窗
第二章 独行侠
一、初见
二、寂寞阿拉干
三、回眸罗布淖尔
第三章 与相融
一、心中的敕勒川
二、放飞巴丹吉林
三、瀚海夜奔
第四章 中国魔方
一、向左,向右
二、逐梦行
三、矗立的根基
四、铺路石
第五章 守护者
一、重托
二、驰援莫高窟
三、最佳方案
第六章 大地屏障
一、剑指沙尘暴
二、坚守
三、汗血战马
四、国之担当
尾声
丛书出版后记
走出“心震”带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总序
引子
第一章 灾难的远与近
一
二
三
第二章 狰狞的PTSD
一
二
三
第三章 自杀、诀别者言
第四章 全球反击
一
二
第五章 “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
一
二
三
第六章 中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元年
一
二
三
第七章 十年决非弹指间——秦岭、张侃对话录
第八章 工作站与“根据地”
一
二
三
四
第九章 林萃路16号
一
二
三
四
第十章 “100865‘我要爱’”减压热线
一
二
三
第十一章 本土化心理测评工具的诞生
第十二章 鏖战北川
一
二
三
四
第十三章 发现“心理台风眼”效应
第十四章 一个人的长镜头
一
二
三
第十五章 灾后心理援助任重道远——秦岭、白岩松对话录
第十六章 挺进青藏高原
第十七章 舟曲之曲
一
二
三
第十八章 心灵旅程
第十九章 大爆炸警戒区
第二十章 全国心理援助联盟
一
二
三
第二十一章 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之后
第二十二章 无悔的奔走——秦岭、刘正奎对话录
第二十三章 应许之地——心理工作者胡宇晖的自述
一、谋道者
二、见证者
三、笃行者
第二十四章 龙卷风过后
第二十五章 寻找“可乐男孩”
第二十六章 遥远的肯尼亚
一
二
三
第二十七章 夫妻“两地书”的投影
第二十八章 “动力”在民间
第二十九章 大洋彼岸的中国声音
第三十章 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经验——秦岭、史占彪与日本专家的对话录
第三十一章 爱情格桑花
第三十二章 家常饭的味道
在徐正富家过羌历年
贾德春的电饭锅
遥远的“农家乐”
午饭间的“乒乓球赛”
第三十三章 复苏的心——丽丽女士的自述
第三十四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
后记
丛书出版后记
更新时间:2023-02-17 11:10:30